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五元书生 > 第三章 一门秀才

第三章 一门秀才

书吏也是见过世面的,虽说只要是秀才,那便都有成为举人的机会,可眼前的这人不会了,他没有机会。而一个中不了举人的破秀才可没资格在自己面前平起平坐,“恩科都没过,还来考?岂不是浪费时间?倒不如回家做个老先生去,想考举人老爷,作甚青天白日梦呢。”

“随便试试,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这一次倒是杨复笑了,就只好像书吏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似的,笑的没有一丝勉强与恶意,答的也甚是随意。

“呵!”那书吏哼笑着,仰头蔑着,脸颊上的肉抽动着,很是瞧不起,“说的倒是轻巧。就好似你能中一样。别看你是个小三元秀才,不成啦!那都是多久之前的事了,一辈子就当你的破落秀才去吧,至于那举人嘛,就在梦里想想好了。”

‘啪’那书吏也不瞧了,谁会拿一个响当当的有名的‘废物’的文牒来冒充考试,那不是找死?

一张薄纸竟也能被甩的如此响亮?杨复惊讶于那书吏的臂力。呵,那手腕怕有自己一个半粗了。杨复对于这冷嘲热讽显得寻常,记忆里,年间,‘一门秀才’之后已经不知道受了多少。而现在,一个书吏都能够对他‘欺软怕硬’了。

无声的,杨复收起了这份碟书。

“啊?杨泉?刘贺?哎呦受不得受不得,小的以后可得受二位多多提携,多多提携!”后边传来了那书吏的谄媚,半拉屁股也騰的一下弹了起来。由杨复看来,倒好似火箭升空外加氮气加速的速度。

那杨泉与刘贺还在瞥眼乜着杨复,场上所有的秀才都在取笑着这个呆滞的小三元秀才。后来的秀才,还不认识杨复的,倒是伸着脖子张望着,想看一看这位传奇似的人物,当然他们张望的时候,嘴角总带着一丝不屑,人人可欺的秀才,一门秀才的笑话。

看那轻蔑的样子,从呆滞的杨复身上找到了自信,或许他们都觉得自己与杨复相比自会不差。

终于,杨复半只脚踏进了贡院,望着熟悉却不由熟悉的场景,那份疑惑与缺失。或许考不考的中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只想明确一点,真的是自己成了‘伤仲永’第二,还是说另有隐情。杨复深吸了口气,心中空空的,还有分焦虑不安,那份隐藏齐的记忆就好似无边的黑洞,令人不安与烦躁。

考完这一次,就算找不到原因,也最起码有了些思绪。杨复仍是一个人静静地迈入了贡院,后边跟着的是热闹的杨泉刘贺一群。杨泉刘贺二人随意附和着秀才们的恭贺,记恨着杨复形单影只的背影。

“等着吧,杨复,一门秀才的笑话。”

“二十多岁的举人老爷和一生不第的老秀才?一生不第的小三元老秀才?最年轻的秀才?绝无仅有!哈哈哈哈!”

一场三日,三场九日。贡院里百几秀才苦读寒窗十余载,便只在这短短九日内,三场考试一锤定音。虽说乡试三年一科是为定例,此次乡试若是没过,总还会有机会。可是落第后的秀才,若要再中举却是很难,秀才一而再再而三碰进举人身份的也有寥寥几个,多的却是大半辈子乃至终其一生都未踏进举人一步的。

“范进中举”也不是什么稀奇事,更有的四五十年终至耄耋之年中举后,喜极而死算是终于够到了举人身份,有了做官的底线。到了地府,阎王爷的底盘却不管你什么举人还是秀才的,或许又要去考什么‘冥举’、搏一个转世投胎的身份,冥举考不上的,怕不是连一个做人的机会都没有,阿猪阿狗的几世轮回。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的也不是书,是个出路,做官的出路。科举也不是考的身份,而是做官的底线。

当然,读书人也并不是如此简单地功利,他们大概把科举当成了一种工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官也是个借用。平头百姓,可能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且不说他们会不会去想,就算有这个理想,若不通过科举做官这一条路,便只有举着旗杆大喝一声‘我要造反!’然后被乱箭射死。

当然,纵使被射死,他也算是总在史书上有个名字。‘某年某月某日,某地,某某某,话语不恭,使民而乱,上示之,嗡鸣三日,疾刑而死。’

更惨的,若是你这造反连个声势都没有,怕只有‘某某,乱而死,百姓多以为癔病者。’

青史留名,亦或者遗臭万年。人们总想在史书上留个名字,使着后人有个念叨。

‘哦,你说那某某?神经病罢了!’亦或者‘呵,某某啊,有这个名字。’

杨复转世来到这个世上暂时还没有这个心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他来说还太过遥远。九日的乡试,终于在他落笔的那一刻结束了。

在他之前已经有早早的几个人交了试卷,不过杨复已经差不读将他们的观察了哥仔细,看他们离开时的样子,似乎是很恼丧。很奇怪,按理来说,作为众望所归的杨泉刘贺二人,还未交卷。按理来说,应当早早交卷,搏个风头才符合他二人的性格才是。

杨复摇了摇头,自嘲着自己,怎的真的关心起他们两个了。捻起试卷吹了吹,再三确认无误。

脑子里的东西是绝对够用的,这要感谢那个‘小三元’杨复的苦读与天赋。

以现在的杨复来看,试卷不算简单,但却也不难,若往年都是如此水准,乡试对于杨复来说应当不是难事。最起码,不应该是连考年不中如此艰难。

呼,杨复皱了皱眉,出了口气,那便一定是有别的隐情了。

可脑袋总是规避着,杨复想要知晓答案的时候,它或者‘他’自己总是躲躲闪闪的。

该是为何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人的理想。

这该是多大的隐情。

试卷的墨迹已经渗干的差不多了,杨泉刚一动身交卷,便瞧见那二人一块站了起来。果然,杨泉刘贺二人怎么会如此安稳的放过这次乡试。

“大人,这是晚辈的试卷。”这二人强硬的横插到杨复面前。乡试主考官是京里的大官,自然不认识他们二人,也不敢做什么手脚。

在杨泉二人之后的,便是杨复的试卷,三人试卷大概率会被分在一块,三人会被同一审阅,到时候高下立判。

只有如此,才能将杨复狠狠地压在自己名下。杨泉刘贺有着充分的自信,他们已经迫不及待纷纷朝杨复投了胜券在握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