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崇祯行 > 第五十八章 己巳之变 搜索

第五十八章 己巳之变 搜索

“千人,既然没被鞑子杀了,又没有四处跑散,那么就只有两个可能。”

“那两个可能?”

“要么就是投降了,要么就是抱团往东边撤退了。”

“难道不是更加应该往西边跑么?”

“如果往西边跑,那就正好遇见皇太极的殿后部队,不可能一点痕迹都不留。”

柳保泰和袁信一边聊,一边往东边去,此时,二人并三百骑兵已经绕过了遵化。

“两位大人,前方就是一片山地了,溃逃的殿后部队,很有可能躲到山里面去了。”

众人齐齐往东南边望去,只见群山环绕,却是个逃命的好地方。

“山里面可有人烟?”

“回禀游击大人,这座山,名叫卧龙山,里面有大村二十,小村二百,平日里都是很太平,只是最近这几年,里面颇是有了些四处逃难躲进去的人;山里面的村民们于是结成寨子,自保了。”

袁信眯起了眼睛,道“是不是没王法了里面?”

那向导道“也不是没了王法,倒是还尊重朝廷的,只是不如原来那般了。”

柳保泰听到这儿,也算是明白了,这山沟子里面,完全是藏得住那逃跑的千人。

只是因为如今世道不太平,里面的山民如今到底算是山民还是山匪,却是说不清楚了。

“咱当时也是想往这山沟子里面冲,但是那鞑子骑兵把前方看得太紧了,咱没有办法,才往北走的。”

于是二人便带着三百骑兵,休整了半日,第二天清晨,趁着微微亮的朝阳,进了山。

在山里面行了不到一两个时辰,就发现殿后部队遗弃在路旁的空酒罐子,并吃剩下的野猪头。

这群溃兵,跑到深山老林里面,竟然还不忘给自己打一头野猪来吃。

“似乎是有戏了!”

柳保泰和袁信二人都是大喜过望。

尤其是那袁信,脸上竟然露出来孩子般的笑容。

鞑子冲锋,一举击溃了殿后的一万明军,但杀伤,实际上却是很有限的。

从遗留下来的酒肉来看,这些溃逃到了山里面的明军,应该还保持着编制的完整。

所以,剿灭这山里面一般的山匪,似乎不在话下。

“快点回禀堡子店,说是在卧龙山里面发现了友军的踪迹。”

又往山里面行了半日,却发现不对了。

柳保泰等人起先是发现了打斗的痕迹,而后却看见这山沟里面竟然多有战死明军的尸骨。

“有我们川军的人。”由喜而悲,就算是袁信这样的沙场老将,竟然也老泪纵横了起来。

柳保泰下马勘察,断定道“这一定是和鞑子追兵遭遇了,身上所中的箭,都是满洲人的梅针箭,乃是最善破甲的利器。”

“这鞑子不是精于骑射么?怎么敢追进山里来?”

袁信大惑不解,他是南方的将领,对北方的事情,并不十分熟悉,想当然的认为,鞑虏都是精于骑射而粗疏于步战的。

一旁的冯效国道“将军是四川人,可能对东虏不是很了解,这东虏长在白山黑水之间,那也是山地,所以很是擅长山地作战。”

柳保泰道“比起他们那悍不畏死的重步兵,鞑子的骑兵倒是一般。”

经这么一说,袁信也想到了那身着三层铠甲的女真步兵。

更想到了大阵被冲垮了之后,那一张张丑陋而狰狞的大饼脸。

不禁感到一阵凉意。

“那咱们的溃兵,岂不是没得救了?”,一想到自己带来的子弟兵可能都已经遭了毒手,袁信竟然失控地骂道,“不快点逃命,吃什么啊,喝什么啊!”

眼前的惨相,让众人都是感到绝望,似乎那千溃兵,已经被尽数杀了。

那向导道“这地上的只有千数人,我料想他们,应该往更深的山里面跑去了。”

柳保泰听后,鼓励大家道“鞑子用兵谨慎,料想不会追的太深入;而且在山地,骑兵毕竟施展不开,咱们的人又多,未必吃亏!”

众人于是继续往山里走。

但是沿途却都是战死明军的尸体,很显然,满洲军并没有放弃追杀。

这会儿就连柳保泰都不说什么了。

“他们还顺便攻破了山里的寨子。”

山民们修筑的村寨,当然挡不住鞑子的攻击,沿路上除了战死明军的尸首,剩下的就只有冒着黑烟的村寨了。

饿了一冬天的野狼和乌鸦,早就把战死者的遗体凌辱的不像样子了。

这种惨象,竟然刺激的几个还年轻的营兵,抽抽嗒嗒的哭了起来。

这显然是一边倒的追击战。

满洲军竟然在追击之余,还进行了战场清理。

明军将士身上的铠甲、兵器,都被收走了。

战斗恐怕已经结束了三五天了,就算当时有受伤的幸存者,怕是也熬不到今天了。

但袁信还是不死心,挣扎道

“你们去寨子里面看看还有咱们的活口么?”

或许败兵躲进寨子里去了呢?

几个亲兵得了令,纷纷打马进了寨子。

不多时,又纷纷骑马出来,一个个满脸青黑道“回禀大人,寨子里面倒真是有咱们的人,但是却让鞑子合着村民都杀了,没一个活口。”

柳保泰咋舌道:“鸡犬不留?”

那探马哭道“残虐甚于鸡犬不留。”

明军的探马,也叫夜不收,都是招募的军中亡命徒并江湖上的各路好汉。

这伙人虽说不是什么虎狼之辈,但也绝非良善。甚至可以说,是一群恶人

但就是这等恶人,竟然都能被吓哭。

足见寨子里面是何景象了。

众人的心情越发的沉重。

看来,黑夜并没有蒙蔽满洲武士锐利的双眼。

袁信和施洪谟之所以能够逃出生天,也不是因为二人的马术是如何高超。

只是因为带队的满洲亲贵们,准确的判定了明军主力的溃逃方向。

袁信和施洪谟引以为主力的所谓亲兵,人家鞑子根本看不上。

他们的目的,就是最可能的消灭明军的有生力量。

众人都是沉默不语,忽然前方传来探马的回报

“大人,发现他们了!”

袁信顿时大喜,道“有多少人?”

那探马沉默不语,良久道“都战死了。”

众人齐齐打马上前,却见在一道山岗之后,满满当当一谷战死的明军。

他们似乎是结成了方阵,想要阻挡进攻的满洲兵。

但是这种努力,显然是失败了。

“大多数兄弟,都是被鞑子从左面射死的,看来鞑子是迂回到侧面的山上,躲在林子里面放的箭。”

袁信此时已经哭作一团。

而柳保泰看着这满山满谷的尸体,也是百感交集。

这些战死者,哪一个不是有爹有娘?哪一个不是吃粮食长到今天?

哪一个不是武艺在身,又哪一个不是想建功立业?

这蓟镇的战事,说到底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他们本来是在千里之外的山东,甚至更远的四川。

但是因为对朝廷的信任,这些人听调听宣,从千里之外来到了这苦寒的蓟镇,也死在了这里。

他们可能会以为自己死的壮烈,但实际上,却不过是一二品大员笔杆子上面的一个微末的数字。

猛然间,柳保泰替这些战死者感到不值。

他们本来是可以不死的。

但是庙堂无谋。

珍贵的忠勇兵力,被崇祯帝和朝廷大员们调来调去,耗费在了这十几天毫无意义的进攻当中。

只是为了博得京师里面大人物的认可,就要普通人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难道文官老爷们,只因为通过了一个科举考试,就格外的尊贵;而丘们就因为出身在军户人家就活该当断头鬼?

文官,哪怕是文官的预备队,秀才们,一个个都是趾高气昂,

柳保泰穿越以来,算是见识了文人的跋扈。然而可惜的是,这些跋扈文人,肚子里面并没有什么料,不要说经世致用,就连四书五经都只是读的缩编本。

但是,正是这些读缩编本考上来的文人,一个个却可以不服兵役、不服徭役,不交税。

若是照柳保泰来说,文人士大夫,和一般百姓的区别,在这个时候,已经比人和狗的区别还要大了。

至于一般老百姓都看不起的军户,那和文官老爷们,就更是云泥之判了。

丘的主要来源,也就是军户们,承担着最为残酷的公民义务:服兵役。

但是却毫无权利可言。

他们要卖命,要交粮,要交税,要被皇帝和文武们抓起来白干活。

还要被盘剥克扣军饷。

他们为社会舆论所轻贱,没有任何的经济权利,更遑论什么政治权利。

他们往往陷入赤贫,只有一身红色的鸳鸯袄,所以被嘲笑为赤佬。

这种权利和义务的严重分裂,最终会产生什么样可怕的效果呢?

安坐在京师的文官老爷们,怕是不会为这山谷里惨死的丘们流一滴眼泪。

看到眼前的惨相,他们想到的只会是君子劳心,小人劳力。

甚至有些人,可能还要把这一幕写到自己的笔记里面去,作为吹嘘的资本。

而丘们,从这次己巳之变的表现来看。

也不再是那么用命了,皇太极不是刚刚才收编了上万投降的明军吗?

正想着,却听见袁信号哭道

“再这么败下去,恐怕也就没什么勤王军了。”

这句话,说得非常合适,但却明显的大逆不道。

大明王朝此时的军队,并不是什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而是一群被高压军纪管束的暴民。

这些暴民们愿意为朝廷卖命,一来是为了忠君报国的朴素信仰;二来就是指望着立功、拿赏银来改变命运。

柳保泰知道,这些暴民最后会失望。

再过十年,这些饱受文官老爷欺凌的大头兵们,或者会哗变为流寇;或者会投降东虏。

但是无论是何种选择,这些丧失了灵魂的人,都会用难以想象的残酷,来报复曾经苛待他们的整个民族。

“然而,讽刺的是,他们最仇恨的文官老爷们,只需要剃了头,还会是文官老爷;而他们能祸害的,只不过是手无寸铁,而又更加可怜的百姓们。”

可以不客气的说,百万满洲人是靠着千万卖身投靠的汉人,才入主了中原。

“要想挽回局面,第一要废除士绅优待,第二必须把人当人看。”

就在出神的时候,却听见探马来报

“点清楚了,这一路上的,连这个山谷里面的,总共是五千六百人。”

殿后的一万明军,当时就战死了一千多,叛变了三百,随着袁信、施洪谟逃回来的五百。

余下的大多数,都倒在了卧龙山里。

就在众人惆怅的时候,却听见探马回报消息。

“找到了幸存的弟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