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崇祯行 > 第五十六章:己巳之变 骑虎难下

第五十六章:己巳之变 骑虎难下

刘之伦倚重的那个降人李思,三天之后的一个清早,就消失了。

而往石门关报捷的骑兵,最终也是没能被赶上。

一行人,终于是等来了经略王从义和监军太监孙全忠。

“诸位大人,经略王部院和监军孙公公,马上就到!”

众人都是愁眉苦脸,前几日鞑子驱使得了瘟疫的难民攻城,如今这堡子店里面的官兵,除了没有出战的柳保泰部之外,大多数都是病病殃殃的。

军容不整就算了,更要命的是,所谓的捷报,实际上却是成色严重不足的。

这几日,他们让手下人,把砍下来的首级一一清点,结果发现,里面不仅没有一个真鞑子。

相反倒是有很多人,被确定绝非是鞑子。

甚至有一个京营的选锋,竟然在一堆人头里面找到了自己三个月前被俘虏的表弟的脑袋。

“大人,这捷报!”

王从义一脸铁青,也不答话,只是随着监军太监孙全忠进了营。

和王从义干瘪的面容比较起来,那孙全忠气色倒是不错

“诸位大人的奏捷文书,咱家已经飞递去了京师。”

刘之伦欲言又止,范景文和卢象升看他这幅样子,心里也是不落忍。

那一日防守城池,范景文防御城东,城南;卢象升防守城西。

只有刘之伦的部队防守在城北方向。

所谓报捷文书,实际上报的主要是刘之伦所部的捷。

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刘之伦站出来跟着这个代表着皇权的孙太监说。

所谓的捷报实际上成色不足。

打死的所谓鞑子,实际上大多是患了瘟疫的难民。

而且,如今,这些难民身上的瘟疫,正在大营里面流传。

这个后果,怕是不会太好。

那范景文咳嗽了一声道“孙公公,我们后来又核实了一下,打死的大多数是被鞑子胁迫攻城的百姓,和咱们被俘的军兵。”

那孙全忠,呵呵一笑,脸上全是讥讽道“奏本,已经上了京师,这会儿估计皇上都看到了。”

然后环视了营中的众人,在刘之伦脸上停留了半晌,道“这个时候,你们告诉万岁爷,鞑子其实是被裹挟的良民,恐怕很败兴吧?”

王从义,叹了口气道“虽说是被裹挟的难民,但是既然攻城,也就真的是为虎作伥。”

那孙太监很是赞赏道“王经略说的没错,鞑子在畿辅重地掳掠了三个月,皇上和京师的黎民百姓,没有一个不盼着有一个大捷。”

王从义又道“说是没有真鞑子?又哪里会没有真鞑子?我的心腹爱将柳伯谦,不就砍了一百六十颗真鞑子的脑袋么?听说还生擒了两个!”

柳保泰见王从义如此说,上前打了个千道“回禀部院大人,标下和范巡抚、卢大参合兵会战,确实是斩首了一百六十颗真鞑首级,生擒了二人。”

卢象升,一下子站起来,怒道“经略大人,莫非是想和监军一块捏造捷报?”

卢象升本来就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此时又很愤怒,气势竟然盖住了堂堂的兵部尚书和监军太监。

王从义道“崇祯二年,鞑子入关,到今天,官兵百战百输,士气已经颓然了,需要一个好消息来振奋人心。”

那孙全忠更是满眼泪水道“卢大人的气节,奴才我是钦佩的,但是,卢大人就不替主子万岁爷考虑考虑么?”

卢象升道“这是欺君!”

王从义站起来道“卢大人倒是气节了得,但是就不为跟着你一起来勤王而又战死的乡亲们考虑考虑么?”

孙全忠附和道“如果按照实际的战况,咱们折损了两万人,只是斩首了一百六十颗,生俘了两人。恐怕咱们哪一个人都要被拿问听勘了。”

柳保泰心说,那是你们,我手下的三百营兵,只是折损了六十人而已。

卢象升顿时气短,但是还是坚持道“必须跟圣上说明白,这所谓的战绩,并非是真鞑子。”

卢象升也不再坚持了,但是还在强调不得欺瞒崇祯。

孙全忠,也站起来了,怒道“卢大参,敢问,这些被打死的所谓受裹挟的难民,人手是不是有刀枪,身前是不是有楯车?身上是不是有铠甲?如果不打死,是不是要攻破城防?”

卢象升,犹豫道“是有刀枪,铠甲,但是都是朽烂不堪的;以他们的攻击,无论如何,是攻不破堡子店的。”

王从义帮腔道“胁从,也是附逆!别看他们这会儿,还算是大明朝的人,但是,在东虏那里住上几年,个个比鞑子还要凶狠!你打死的都是精壮,也算是削弱了他们。更何况,他们的亲属也大都被鞑子抓去了,可不怕有谁告你们杀良冒功。”

卢象升道“话虽如此,但是还要说清楚。”

王从义慨然道“当然,要不就是欺君之罪。”

卢象升这才作罢。

那孙全忠见卢象升态度软化了,抚掌笑道“诸位大人,可否让咱家见识见识,鞑子那打枪不如的楯车?”

王从义和孙全忠等人,上午到的,下午就走了。

一同带走的还有在堡子店城下缴获的三十台楯车,并两个俘虏和一百六十颗真鞑子的脑袋。

孙全忠自不必说,那是从皇上身边提拔起来的御马监监丞,对皇帝的心思,那是很会揣摩的。

就是王从义也睡混迹官场多年的老油条。

两人在给崇祯帝回报的奏折里面虽然承认斩获大多数不是真鞑子,但是却把病弱的难民描绘成了附逆的官兵。

“东虏用兵,常以降人在前。”

并且很有画面感的描述道

“协理戎政刘之伦并游击柳保泰所筑造之堡子店,思虑精巧,东虏楯车无所用处,为我火炮、鸟铳所击杀者累累!”

明军在战斗中往往是难以割得首级,眼下既然有一千颗脑袋。

王从义和那孙太监索性来了一句“所杀之鞑子甚众,皆钩拽而去。”

二人反复修改,这才派人给崇祯帝交了上去。

兵部先得了刘之伦的奏报,又收到了王经略和孙太监的奏本。

开始众人还是不信,但是看到监军和经略都在给刘之伦、范景文、卢象升;并那个之前就立了功的柳保泰请功。倒是有了几分相信,都只说是那刘之伦贪功,把同僚的功劳,据为己有。

有个老成的职方司主事,始终是不相信这捷报,要求派员去勘察斩获的头颅。

不几日就收到了从蓟州运过来的十大车人头并两个俘虏,以及三十辆精心伺候的楯车。

王从义和孙太监用了心思,把真鞑子的人头和被裹挟的难民的人头按照一比六的比例混在了一起。

并且很贴心的告诉职方司的主事

“鞑子那边最近再闹瘟疫。”

这主事派仵作仔细看了看,也看不出什么具体的问题。

只好说“半数是降人附逆的头颅,半数是真鞑子的人头。”

内阁于是把捷报终于上奏给了崇祯帝。

崇祯帝也是急于挽回面子,心里虽然怀疑捷报的真伪,但是却仍旧是按照大捷处理。

孙太监终于是当了御马监的少监,并且是双俸,能够拿两份工资。

王从义,因为折损兵马太多,只是得了一百两银子的赏赐,并一个锦衣卫百户的世职。

刘之伦,则一跃成为了政坛新星,由兵部侍郎升迁成了兵部尚书,职责也变成了总理京营戎政。

卢象升,又升了一级,作了布政使。

范景文则因为折损的兵马太多,反而并没有什么升迁,只是赏白银百两,荫一子入监读书。

至于柳保泰,崇祯帝则犯了疑难,因为刘之伦的奏本里面,写有皇太极意图拿副将和驸马的待遇招降柳保泰;而柳保泰部下的冯效国则似乎更是有通敌的嫌疑。

一番权衡,崇祯帝还是按照战功把给柳保泰等人升了级。

“让东厂送几个可靠的番子去监视监视他们吧。”

此时,已经是崇祯三年的二月初十,天气已经暖和起来了,崇祯帝的心情也变得不是那么糟糕了。

升赏的圣旨是二月十二才到了堡子店。

柳保泰升一级,作了都指挥同知,仍旧是山东巡标营的游击。

冯效国升了一级,作了指挥佥事。

倒是津云小太郎和薛思进连升了两级,一个作了指挥使,另外一个作了千户。

同时当亲兵的数人,钱克贵仍旧是一个白身,赵大通只是一个小旗,郝勇则更惨了,什么也没有。

倒是冯效国和津云小太郎、薛思进等人,在一个己巳之变中连升了不知道多少级。

只是这战功,却多少是有点骑虎难下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