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崇祯行 > 第十八章:年关难过

第十八章:年关难过

柳保泰自打被赶出了柳府,便在城东花六十两银子,买了一个小宅子,自己惶惶然的躲了起来。

自己手头现在只有七百两银子了,虽然仍旧是个大数字,但是却不好大手大脚的乱花。

他这几天和吃了苍蝇一样,辗转反侧。

过了没几天更是听说那个孙小姐被许给了城西范镇抚的儿子,就更加的败兴。

饶不了他?可是又能怎么办?自己手里到底是没有人家的把柄。

不要小瞧这些从品、从九品的人物,在很多人眼里,这种绿豆芝麻大小的官儿能有多少能量。

实际上,这种小官却比文官难对付多了。

文官们只是来干四五年就走了,这些小官们却是世袭在这里干着,各种关系盘根错节,根本就是难以撼动。

年前,和今年中举的同科们一起聚餐。

得知众人纷纷另有差遣,就连三等的都派遣去当了营兵百总。

而自己却还干着这个有名无实的屯田千户。

好在自己花银子花的比较及时,前些日子的丑事,大家伙并不知道。

柳保泰的事情很多,当然不能把时间全都浪费在忌恨霍山亭身上。

他只是找了几个半大孩子,让他们盯着那个驿丞家的公子,柳保泰就不相信,这小子是一个无缝的蛋。

被赶出家以后,每天只能枯坐在屯田千户所的衙门里面看戚继光写的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

书这点,倒是得了副千户徐秋来的赏识,当然,他赏识不赏识,说到底也没什么用处。

但是消息却传到了郑崇俭耳朵里面。

老郑是当推官起家的,身为一个曾经的法务工作者,他当然是耳聪目明,稍微的打探了一下。

竟然哈哈大笑,让亲兵给闷闷不乐的柳保泰送去了一套新刻的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

收到了郑崇俭的兵书,按照规矩,当然得上门感谢。

但是挑选什么礼物,却犯难了,最后只能挑了上好的南京绸缎,略作薄礼。

郑崇俭住在按察使司街上,也就是他办公的地方。

柳保泰这会儿可不敢穿什么女装了,老老实实的穿了一身直裰。

这种衣服其实是脱胎于道袍的,大户人家年老的下人多数是穿道袍,年轻的则多是穿直裰。

柳保泰今年不过十岁,穿上这一身,简直是如假包换的小伙计样子。

雇了两个人抬着绸子,一行三人,在后门递上手札。

门房老头,翻开看见上面写着:门下沐恩小的柳保泰。

哈哈一笑道“你且等着吧,于是让仆役收了礼物,在内厅看了茶。”

那郑崇俭却在屏风后面,观察柳保泰。

见他穿了一身直缀,心说好端端一个后生,不就是见我么,至于把自己打扮得和个跑堂的一样么?

又看见手札,更是觉得滑稽,心说“这也谦卑过了。”

郑崇俭虽然是按察副使,能够弹劾山东省绝大多数的武职,但是却并不主管柳保泰的升迁问题。

主管柳保泰升迁的是兵部、兵备道和山东都司,他的意见只能是仅供参考。

就比如说这次武举考试,柳保泰得了个一等,按照道理来说,早就可以签派到营兵里面去;但是却因为他没有靠山。

最后只能让他去当这个无田可屯的屯田千户。

门下沐恩小的,当然可以用,但是用在郑崇俭这里,却有点冒冒失失了。

等了一炷香,郑崇俭还没有出来,柳保泰开始有点着急了。

他四处看了看,见一个人也没有。

想要站起来,又觉得有点不恰当,于是索性拿出兵书看了起来。

这倒不是他故作姿态,而是多年养成的习惯;毕竟曾经是历史学系的研究生。

虽然学习历史并没能给她带来任何现实的好处。

郑崇俭悄悄地绕到柳保泰身后,看看这小子是故作姿态,还是真的在看书。

只见柳保泰,一边看书,一边拿着木炭笔在书上划来划去,有几页还给他窝上了角。

郑崇俭心下有些恼,他们这些知识分子,从小就被教育了要敬惜字纸。

写着字的纸都要尊重,不能够随便扔掉,不要了得放到炉子里面化掉。

就更不用说前贤写的书了。

“看就看吧,还拿着口水沾。”

郑崇俭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他这个人一贯是强迫症;一把夺过柳保泰手里的书。

喝令道“你这后生,看书怎么这么糟蹋?”

见柳保泰吓得张目结舌,他很是得意,道“来,你把刚才看的那一段,给我背一下。”

只见柳保泰满脸疑惑。

他笑道“你背就是了。我给你开个头,凡派探夜不收,派探不的,听人言语、不亲到贼所、欺诈因而误失事机者,军法从事。若传报违期,集兵迁延,以致误事,罪同。”

柳保泰结结巴巴的背了起来,但是越背越流畅,郑崇俭不禁点头。

然后作色道“我送给你的武经七书,你自己再买一套,不许看我送的那一套。”

然后奇怪道“你是怎么练就的过目不忘的本事?”

柳保泰这个时候终于松了一口气道“看这种材料,最重要的是掌握中心思想,然后以此为纲要,多读三遍就背过了。”

郑崇俭点点头道“这就是韩昌黎所谓的提纲挈领!”

然后拍了拍柳保泰的肩膀道“可有表字了?”

柳保泰恭敬道“小的年岁不及弱冠,尚未取得表字。”

郑崇俭走到书桌前,提起毛笔想了片刻,挥笔写下伯谦二字。

道“持盈保泰,不可盈满,但是不可盈满要怎么做到呢?只有谦字可以。”

郑崇俭一直把柳保泰送出了门,怀里揣着郑大人亲题的伯谦二字,柳保泰心里暖洋洋的,距离心理上的门下沐恩小的某,更加进了一步。

这个时候,自己派出去打探霍山亭消息的小乞丐出现了。

“老爷,那姓霍的小子,昨天去了春香楼、今天去了海棠春,明天似乎要去高士居。”

小乞丐说的三个地方,都是济南有名的风月场所。

料想他一个驿丞家的儿子,哪里能够有这么多的财产,想来是贪赃枉法。

但是一个驿丞,到底能够有什么贪污的机会?这个倒是让人感到非常的费解。

柳保泰从兜里掏出来一百文钱,分给了给他打探消息的孩子们,又请他们喝了一碗羊汤,等回家的时候却是晚上了。

他把郑崇俭给他写的表字看了又看。

在大明朝,只有君亲师才有资格给年轻人起表字。

郑崇俭这个行为,几乎就是在告诉众人,这个年轻人,是他老郑的学生。

这个待遇不要说是什么武举人,就算是文举人,也很难得到。

柳保泰转念一想,何尝不借着这个机会,索性回家得了。

于是马上起身,给柳庆写了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