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大赵小皇孙 > 第四十七章 新军赐名

第四十七章 新军赐名

小太监把高玮引到殿内,一路上尽是奉承。

“陛下心情如何?”高玮悄悄的塞给小太监一锭银子。

小太监不敢收,连连摆手。

“怕什么,着你带路辛苦了,有空去买点酒喝吧”高玮把银子硬塞进小太监的怀里。

“多谢武陵王殿下恩典,小人惶恐,陛下正与大臣们在议事”

“哦,可知是何事啊?”高玮问道。

“军国大事,小的不敢听,还请小殿下谅解”

“那都有什么人啊”高玮继续追问。

“这,这……”

“这有什么啊,你不愿说我不逼你就是了,反正一会儿进去了也会知道”

“是楼尚书,孟尚书还有礼部的李大人们”小太监小声的说到,一边说还一边东张西望,怕被人听见。

高玮觉得这也太夸张了,至于这样吗?心中无语。

“小殿下,前面就是了”小太监指引道,看着高玮进去了才转回去。

“孙臣叩见皇爷爷,皇爷爷万岁圣安!”高玮一进去便行着君臣之礼。

等高洋让他起身后,才又一一朝几位重臣问好。

“听闻你这些天很辛苦,不知可有收获啊”高洋满脸关切的问道。

“回皇爷爷,新军训练有条不紊,有关山和吕河两位将军协助,效果很好,可以随时恭候皇爷爷的检阅”

“检阅?”高洋不解。

“就是校阅,孙儿和新军日夜训练,就是盼着皇爷爷能够校阅全军,以壮声威”

高玮是真心希望高洋能够亲临一下新军大营,皇帝亲临,能够最大的鼓舞士气,虽然他知道这不太现实。

“朕近日事多,检阅恐怕抽不出来时间了,不过朕允诺,待你和新军凯旋时,皇爷爷一定亲自为你和新军勇士们庆功”

高洋事多不假,但他此时也并不乐意什么检阅新军,这群新招募的士兵,一没有战功二没有见过血,是比新还要新,要是大张旗鼓的去检阅,到时候万一吃了败仗,那丢掉的就是皇帝脸面。

高玮不知道这些,不过他并不气馁,反正也不奢望。

“皇爷爷日理万机,朝中事务繁多,应当多注意休息,不可怠慢了龙体,皇爷爷的健康就是全大赵子民的幸福”

一通马屁把高洋拍的舒服极了,心情也好了起来。

“不如皇爷爷给新军一个名号吧,有了皇帝的亲自命名,我相信这群狼崽子们一定会嗷嗷叫的把周军打的屁滚尿流”高玮趁热打铁,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洋沉思片刻便答应了,终究是自己的长孙,已经拒绝了一次,要是再驳了他的面子,就怕打击了年轻人的积极心啊。

“好,就叫‘黑水军’吧”

高玮一愣,这尼玛也太随意了吧,周军是“寒水军”,咱这就是“黑水军”,都是水军啊。

“黑水军……”

几个重臣倒是在细细品味着。

“妙啊,邺城外是黑水河,黑水河畔黑水军,妙极”

“的确,陛下这个名赐的好,老臣佩服”

“黑水河,黑水军,黑水河养育了邺城百姓,黑水军保卫着大赵子民,好,好,好”

几个重臣们满堂喝彩,直把高玮雷的里嫩外焦。

也罢,黑水军就黑水军吧,陛下赐名,那是莫大的荣耀。

“臣孙儿高玮叩谢陛下圣恩,黑水军一定不辱使命,不辱没陛下钦赐的名号”

高玮拜谢道。

“皇爷爷,您就等着孙儿来日大胜的捷报吧”

一时间,君臣和谐,气氛是融洽而热烈。

“玮儿,陈国新皇继位,我大赵要派使者前往恭贺,你有什么建议吗?”

高玮心头一震,什么?老皇帝驾崩了?这也太突然了,多事之秋,多事之秋啊。

“军国大事,有皇爷爷和各位大人们操持决断,我区区小子,不应聒噪,以免误了国之大事”高玮谦虚道。

“哎,不妨事,身为皇室至亲,国事理当知悉,也当是历练历练,也好让各位叔伯长辈们给你掌掌眼”

高玮也不知道高洋今日怎么有兴致考量他,不过他倒也不怕,反正说了也做不得数,随便糊弄下完事儿。

“孙儿以为,陈国与我大赵历来不合,这次陈国皇位交替,必然又是腥风血雨,暗流涌动。其余诸国都会借机打探一番,我大赵也不应错过此次良机”

“接着说”高洋耐心道。

“至于派何人出使,应该看我方到底是真心去恭贺新皇还是挑拨生事去”

“小殿下此话怎样?”说话的是孟广。

“回归本质,方能不忘始终。但凡大国动作,必有缘由,我们应该从陈国说起,也要结合我大赵当前的形势”

“陈国与我大赵南境接壤,有过不少的战争,互有胜负,但是都没有真正使出全部的力量,这是为什么呢?”高玮发问。

楼修尘插话道:“陈国虽然地广,但战力不足,对我大赵形成不了威胁,不足为虑”

“楼大人此话说的极好,既然这样,那为什么咱们大赵不直接出兵灭了陈国,到那时疆域增加数倍,人口增加数倍,岂不是国力立刻翻番,天下再无敌手了?”高玮佯单纯装道。

“小殿下此言差矣,若是真这样,那早就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了”楼修尘轻咳两声,不知是故意还是憋急了。

“哦,那又是为何啊?”高玮一歪头,一脸的纯真。

“罢了,罢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想必殿下是听过的,倘若我大赵真的兵临金陵城下,就怕周国趁虚而入,打我个措手不及啊,这个道理小殿下不会不懂吧?”

高玮自然是懂的,但就是要让重臣说出来,才有震撼力。

“那么,倘若周国与陈国开战,我大赵能否也这样得渔翁之利,做黄雀在后呢?”

“殿下是要使周陈二国?”

“孟尚书曲解我的意思了,我是说咱们大赵有这个实力吗,如果有同样的机会的话”

大殿此时又陷入了沉静,人人都在思考,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机会,赵国有这样的实力吗?

高洋也沉思起来,越想越不自在,曾几何时,谁会想到大赵竟然会到这种地步。

“机会不是没有,只是会很难,若是先帝在时,莫说这种良机,就是两线开战,也是游刃有余的”高洋叹息道。

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在自己的手里,会眼睁睁的看着周国崛起的如此迅猛,那种亲眼看着对手成长起来的滋味真是难以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