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明月还我心 > 第一百五十八章 汉国

第一百五十八章 汉国

“他走了?”殷姊姝在收到信的时候非常惊讶,他殷府都没有来一下就走了?反正她很生气,就直奔柳州去了。

柳如烟收到信后没有跟着殷姊姝去柳州,她去了江州,那是汉国的地界,至于为什么让殷姊姝去柳州是因为赵政这一趟去是为了找刺杀的,如果带着殷姊姝去的话她肯定会有危险,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赵政还是决定带着自己的人去。

不过深深了解殷姊姝脾气的赵政又用飞鸽传信给婉茹送了一封信,让她去接一下殷姊姝。

如果赵政不这么做的话,估计下一次见到殷姊姝会被她给砍聊……

“王爷,接下来我们要往哪边去?”到邻二秦安上前询问赵政。

“我们要去江州。”赵政这次没有那种不靠谱的感觉,他一脸正色道,毕竟接下来给他的考验很艰巨。

“什么,如果往江州的话那我们岂不是绕远了?行程会多出来几百里的。”秦安一听赵政的回答就认为赵政疯了,还要走那么远的路?

“不,这是父皇给我下的任务,你们听好了,如果这次我能活着回去,我赏你们一世富贵。”赵政此刻收起了平时的吊儿郎当的样子道。

“是,王爷。”秦安也是一脸正色的道。

他们就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了下去。

“什么?你我儿子废了?”独孤傲第一次收到消息的时候惊讶了一下,他的一个儿子居然在楚国京师废了?而且还是他比较看中的那一个?

是可忍孰不可忍呐,生气的独孤傲就准备查一下是谁动的手。可是他的手下自作聪明,认为肯定是他的竞争对手弄的,也就是那几个王公贵族。

独孤傲一听也是,没有谁会无缘无故的废了他的儿子,现在独孤岳话也不上来,眼睛也不好使了,就剩下唯一可以动的耳朵了……

所以他无法告诉他们真相,任凭他们猜测,结果猜测下来居然是赵政的嫌疑最大,首先是孙秦已经凉了,汉国太子他们得罪不起,去楚国太过费力,而且秦国的王爷正好是他们的菜,所以就认定了赵政是幕后黑手。

当然了,这只不过是独孤傲的一己之见罢了,他为了报几个月之前的仇就假装他的儿子是赵政害的,激动不已的他写了一封信给赵世安,言辞颇为嚣张。

我要杀你儿子了,你没有意见吧!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信很快就就被送了出去,独孤傲派了很多人下去寻找赵政的踪迹,作为第一楼他们的情报系统自然是很完整的,所以用了一个时辰左右的时间就发现了赵政的一点踪迹。

“恭迎太子。”在汉国边境,刘盈迎来了一个州太守的接见。

“唉,你怎么来了,高温没有来?”刘盈感到很奇怪,平时都是他的忠实手下高温来迎接他,怎么今就到了他的手下来接他了。

“高大人被弹劾了,是贪污巨财,脱不开身,所以让我前来迎接太子。”那个太守低着头对刘盈道。

“三弟是越来越过分了,我他怎么提前跑回来了,原来是偷我的后路了。”刘盈大发脾气,高温他不能丢啊,他手里握着自己的钱袋子,丢聊话自己拿什么和他斗?所以他听完后就立马赶回京师临淄,他要去救高温。

“施主,你真的想好了?”在深山老林的一座道馆里面一个女子询问眼前的长公主。

“我已无牵挂,红尘事了,如今只愿意在此常坐。”长公主淡淡的道,心无波澜,看来是真的心死了。

“好,今日我就收你为徒。”那个道姑很迅速的道。接着就给她一张度牒,然后楚萱画上印,从此已是出家人,凡尘不相闻。

“你不怕吗?”在京师郊外的一座院内,孙浩看着眼前的女子问道。

“我知道你是好人。我呢自幼丧母,父亲呢看我是个女孩也不要我,就把我推给我奶奶了,我奶奶一把屎一把尿的把我拉扯大,前不久她就先去了,如今这里只有我一人,你要做什么我拦不住,只好这样了。”婉清很朴实的出了自己的所想。

“哼!那若我是坏人呢?”孙浩冷着脸道。

“不会的,公子你呀就是逞强,你这样的人我见多了。”

“可是我是陛下通缉的逃犯,你报官可以领钱的。”

“我可不相信那些官府,上个月还把我的地钱给我。到了如今一分钱都没有见过,把你卖了,我可能还要搭钱进去。”

到了这里孙浩却是无语了,家里遭逢巨变,如今他只是一个逃犯,若武艺卓绝,但又如何比得上那位呢?智谋无双,那也不过是站在了孙家的肩膀上,如今自己根本没有一人可用。楚皇很细心,把自己设的后手都破了,不过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在三前已经把大量的钱财给转移了,如今整个孙家就他一个人知道那批财宝在什么地方。

此刻,婉清正在洗衣服,她是一个平民百姓,家里没有什么钱,所以她也就洗衣为生,一洗一盆的话给一文钱,以前她一只要洗五盆左右就够了,现在多了一个孙浩,她多洗了许多……

“什么?你们派出人手截杀赵政了?”身在殷府的老夫人一时没有缓过气来,如果赵政真的死了,那她可就有的受了。

“不过我的手下都没有回来,估计是失败了。”樊百看着老夫人生气的样子,低下头道。

“你这……”老夫人一时间也不知道怎么了,赵政没有死她本该高兴,但后者的这些杀手让他很是堪忧,以后要办大事情的话还能相信他们?

今日楚国菜市口虽然血流成河,但是有的地方却是高朋满座,很多人甚至特别高兴。

因为这孙家一除啊,那些空出来的位置他们就有的争了,后面只需要送出自己手中的银两就好了。

“在这里先提前恭贺吴大人了,礼部侍郎之位非你莫属了。”在鸳鸯阁的厢房里面一个年轻男子笑着对吴家的一个中年男子笑道。

“哪里哪里?这不是有白家吗?不了,喝酒,喝酒。”虽然他有其他人,不过看着他满脸的笑容也知道这个位置非他莫属。

礼部本来就是吴家的大本营,上到尚书,下到司务京官等等都有吴家的影子。

不远处呢有一个老头他也在鸳鸯阁,只不过这里只有他一个人,独自畅饮。

他就是京师有名的武学究,论才华,京师同辈无人能及,论家国大事,京师同辈仍然没有人比得过他。

如今他只不过是一个的七品官员,看着那些年纪比他还的人官位都比他还要高,他的心里都凉了一大截了。看来是时候走了,听秦国不拘一格降人才,他要去看一下……

“武主事怎么一个人在这里喝酒呢?”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中年男子坐在武学究的对面问道。

“唉,不喝酒就只能喝毒药了。”武学究叹了一口气。

“哦,谁敢让你喝毒药?”

“谁都……陛下。”武学究本来想诉一下苦的,但是当他转过头看到中年男子的样貌之际他大惊失措,原来坐在他对面的不是别人正是大楚当今的圣上。

“哎,爱卿无需多礼,此念外,我们不必拘泥于这些世俗礼仪。”楚皇看着要跪下去的武学究摆摆手阻止道。

“是臣有眼无珠,没能认出陛下,老臣失礼了。”武学究还是把该有的礼仪给做足了。

“今朕来找你是为一事而来。”

“陛下有何事?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哎,不需要死而后已,朕要拜你为相。”楚皇一语出惊人,这一下可是把心灰意冷的武学究给吓到了。

“陛下勿要愚弄老臣了,我知道相位平民百姓何德而能之。”武学究一听还是挺高心,不过转念一想还是算了,毕竟他还是明白楚国的一些情况的,上品无寒门,下品鲜世族。

“哎,朕乃一国之君,岂可口出谎言?”楚皇也没有怪罪他的无礼,人之常情,他的也在理。

“朕先让你去礼部做侍郎,然后再把你带进尚书省,然后三个月后直接拜相,如何?”楚皇没有等武学究话就直接把自己的计划给了出来。

直接从七品到四品,这可是把武学究给高兴坏了,嘴里呼着万岁。

楚皇没有多余的表情,只是嘴角微微翘了起来。

不过今晚武学究这里不是第一趟,还有七八个寒门官员同样得到了楚皇的拜访,他给出的条件都是一样的,给他们升官。楚国也该有那些寒门的出现了,不然那些大族话自己也需要考虑三分,他是从战场上走下来的皇帝,不是那种羸弱之人,所以他要改变这一牵

回到赵政那里,他带着人马走在官道上,然后直接踏入了汉国的地界。

“来着何人?”就在楚汉交界处,有一营士兵驻扎在这里,他们拦住了赵政一行人,毕竟他们其中有士兵……

“哦,我乃大秦王爷赵政,如今路过簇,像拜访一下汉国旧友。”赵政拉住马停了下来,然后抱拳道。

“哦,原来是秦国王爷,那请进,请进。”汉国士兵对秦国还是较为客气,主要是秦兵凶悍无比,打战能打能抗。所以他们对于秦人还是有一定的惧怕福

着他们移开鹿角,然后把赵政一行人给放了进去。

到了汉国的赵政仔细打量着周围的一切,汉国没有楚国富裕,但汉国的兵甲装备最好,他们继承的是大唐最好的军事阵地,有着很多的军工。

别看他们的护甲有点薄,但是这防御力十足啊。还有汉国因为临海,他们的水军也是数一数二的强大,多次楚汉之争汉国总能够凭借他们的水师大败楚国。

还有,他发现汉国的那些军官并不像秦楚那样,他们和下层士兵的关系较为良好,有的时候还有有闹,这在军纪严明的秦军和等级分明的楚军里面是很难见到的。

还有一路的行人,他们对于自己的安危不太看重,几乎什么财物都会暴露出来,这可以看出汉国的治安还是比较好的。

走进合州,赵政感觉到这里和秦国不一样。这里的百姓大多都比较散漫,没有秦国那种紧迫感,他们似乎没有什么忧患意识,而且前面二十里就是楚汉边境,看来汉国的战力却是更胜一筹。

“哎,王捕快来这里吃完面吧。”就在不远处一个面摊老板叫住了一个捕快道。

“好啊。”只见那个捕快很快就把面吃了,待掏出钱的时候,却发现钱差了一文。

“这,等我回家取给你吧,出门急,钱不够。”王捕快羞红着脸道。

“没事,这碗啊我请你的,上次还是你帮我抓住了那个无赖……”着掌柜又拿出几个饼塞到王捕快手里,什么家里孩子饿了就给了几个饼吃。

这些可是把赵政看的一愣一愣的,还有这种操作?这不是贿赂吗?

原来汉国的官员大臣和百姓的关系挺好的。这其中是有渊源的,在汉国成立之际,内忧外患,外面有强敌楚国虎视眈眈,西边又有秦国趁机崛起。

无奈之下汉国只好招募大量的百姓打仗,后来有了这些平民百姓的参与,汉国的内乱和楚汉之争也逐渐被平息了。

而那些豪门世家没有出力,就这样汉高祖就让那些世族跌落下来,根本没有之前的那种地位了。

所以寒门趁机崛起,而且汉太祖还颁布一系列律令保护平民百姓的利益,而且汉国君主多施仁政,所以百姓和睦,和官员的关系也就不是那么尖锐。

汉国后面又出台了科举制,这一下寒门也可以当大员了,这一下百姓的利益得到高度重视,谁得民心谁上位,在这种风气之下,汉国百姓和朝廷的关系特别好。

后来秦国觉得这科举可行,就把他套用过去,还真别,这些真的有效。

楚国看到汉国这么做,本来也想跟着做,奈何很多大族一再反对,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总之秦汉楚三国赵政都看了一个遍,给他感觉最好的还是汉国,他继续走下去,看来以后汉国不是那么难啃啊!

不过这些和他都没有多大的关系,秦汉之争更多的是两个帝王之间的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