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大明万吏 > 第三十六章 观名计利(三)

第三十六章 观名计利(三)

佟秉清冷笑道,

“这是其中一层,反正开水田这事儿对内阁辅臣有百利而无一害,徐贞明当年的水田主张又是被张居正一手压下的,现在再提出来,可不就是忙不迭地向皇帝表忠心么?”

“大哥你想,这水田要开得好,就是内阁同徐贞明的功劳,咱们北方人不但没得甚么便宜,为了这新开的水田,出了力气还得多交税。”

“这要开得不好,便是咱们北方人游手好闲,不懂水利,左右他们内阁的主张都是好的,皇帝能同意也是为国为民,到了啊,又全成了咱们北方人的不是。”

佟秉元赞同道,

“可不就是嘛!而且这水田的收成要是还不错,肯定轮不到咱们老百姓得占水田。”

“二弟瞧咱们这地方,到处不是黄土就是沙的,人一抬脚就能扬起半米灰尘来,哪儿那么多合适的地方开水田啊?”

“咱们老老实实地听上头人的话,辛辛苦苦地一个乡一个乡地去查探,最后好不容易寻到合适的荒地开了水田,等一有成果,肯定‘唰’地一声就被藩王、宗室、勋贵和官老爷们占走了。”

“然后乡亲们一看啥好处没落着,横竖不敢向上头人去讨,背过身来笃定骂的就是咱们,咱们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做?非要送上去受这顿冤枉气?”

佟秉清笑道,

“是啊,江南就是开了水田,说是说富甲天下,但是大片田土都被捏在官老爷们手里,这还是江南一个藩王宗室都没有的情况下呢。”

“更别说每年朝廷为了课供宫廷和京官,还要向江南五府额外再征‘白粮’。”

“江南漕赋重成这个样子都没能歇了官老爷们占田的心,听说当年徐阶他一个人就占了上海县八成以上的地,难道咱们北方人藩王宗室没供够,还要费力气另外寻一群大爷在头上供着?”

佟秉元道,

“还不止呢!二弟你想,现在辽东和九边的军费都是靠江南供着,要是咱们北方开了水田,除了供宗室和官老爷,辽东和九边的那群兵大爷保不齐也要咱们北方人供着!”

佟秉清冷笑,

“就是这话,到时申时行还不得扬扬得意地在皇帝面前大谈江南漕运之弊,然后顺理成章地把辽东那个大窟窿扔到咱们北方人头上?”

佟秉元立时道,

“那我宁愿咱们陕西永远就这么荒下去,也不要帮朝廷去填辽东那个大窟窿。”

佟秉清笑道,

“大哥说得对!本来这种田就是‘靠天吃饭’的营生,现下非要咱们北方人搞甚么‘人定胜天’,还啥好处都不给,啥便宜都想占,这世上哪儿有这么好的事情?”

佟秉元感叹道,

“所以啊,现在仔细一看,咱们北方还是晋商最聪明,一瞧种田行不通,立刻甩手随它荒去,转身一做买卖,赚钱都归自己,饥民全归朝廷。”

佟秉清笑道,

“徽商也是一样啊,据说徽州府那地方,原先也是穷得怕人,到处都是山地,靠种田根本没法儿活命,人家就压根儿不学甚么‘愚公移山’,直接做盐政的买卖去了。”

“现在听说徽州府发展得比南京还好,徽商在家乡盖的书楼比江南还高,可见啊,这穷地方根本就不能靠努力种田发家致富。”

佟秉元附和道,

“就是,现在这年头,种田就只能换一口吃的,遇上年景不好的时候,说不定还会越种越穷。”

“咱们就是不为了自己不受气,就是为了不让乡亲们白白地为官老爷们种那几亩穷地,咱们也不能随便就替乡亲们向上头应允了开水田这事儿。”

佟秉清抚掌笑道,

“大哥说得是,现在莫说无田的穷苦人,就是那握有‘万亩千顷’的衍圣公,寻着机会也不得不自己带人做点儿生意。”

“左右朝廷的这点儿赈济粮拨到县里也是杯水车薪,咱们就是真按人头平均分发下去,一样落不着半句夸奖。”

“与其到时在衙门和流民之间左右为难,不如趁着这回申时行利用工部尚书和辛自修斗得正厉害的时候,好好地自己捞上一笔。”

佟秉元压低声音问道,

“二弟是已经想好捞钱的方法了?”

佟秉清笑道,

“哪里全是我想的?是我们长安县的知县老爷发愁升迁的事儿,年前看到乡里流民逃荒的时候就开始发愁,一直嚷着教我给他支个招。”

“那时我哪儿有招啊,只好敷衍着说年后朝廷肯定有令旨,不想这回还真是‘瞌睡来了送枕头’,我心里这主意要同我们知县老爷一说,笃定是一个‘两全其美金镶玉’。”

佟秉元奇道,

“我记得你们知县老爷不是还挺古板的么?听说家教还挺严,甚么时候也跟着二弟钻研起这些旁门左道来了?”

佟秉清哈哈笑道,

“我们知县老爷原是山西人,山西人哪儿有古板的?他家原是有一句名言,他刚来的时候我还听他念叨过,说的是甚么‘承家不在名位,而在不失其身;持身不在文誉,而在不愧于心’。”

“而且咱们长安县的知县老爷还是个大孝子,每逢祖父忌日,都要亲手写七篇祭文焚奠祖父,据说当年我们知县老爷十九岁入闱应试的时候,一天之内就能完成七篇八股文,连收卷的考官都称他为‘仙才’呢。”

“我们知县老爷是万历十一年癸未科的进士,来咱们这儿任知县,到今年满打满算也五年了,二十七岁的青年才俊,到现在还是个正七品知县。”

“眼看着山西同乡个个升官的升官、发财的发财,就是再古板的人,进了这名利场,心里能不跟着着急吗?”

佟秉元道,

“这事儿着急也没用啊,地方官升迁,按例不是每三年一考么?”

“而且外官的考察凭据,是由州县每月一考察,上报于府;府再考察,每年一报,上报于布政使司;巡抚和按察使司通核官员事状,每三年造册具报吏部。”

“既然你们知县老爷上次考察没轮到他升迁,那就等明年再考呗!再说正七品有甚么丢人的?”

“咱们大明五十多岁还在领着正七品俸禄的官老爷有的是,难道都不活了?再不济,在长安县多干上几年,等九年考满,不一样能升迁?”

佟秉清苦笑着摇头道,

“九年考满也是有考功标准的,我们长安县的知县老爷虽然又清廉又有才华,但按照现下的升迁标准来看,我们知县老爷想要在下次考察中评一个‘上等’,却断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佟秉元奇道,

“这是为何?”

佟秉清回道,

“旁的不提,单说这县里预备仓的粮储数额,就绝不可能达到朝廷规定的标准。”

佟秉元恍然大悟,

“二弟的意思是,咱们这回可以利用县里的预备仓,来从朝廷下拨的赈济粮中捞上一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