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郑霸春秋 > 第50章:求和

第50章:求和

随侯败了,狼狈的回到了随国,点了一下战车发现还剩下不足七十乘。

到了这个地步,再打下去肯定是没可能了,眼下除了投降之外也没有其余的办法了。

“祭梁,我们……我们向楚国投降吧。”

随侯把祭梁给找了过来,到了这个时候他才知道,只听少师的话,忽略祭梁的建议是多么愚蠢的一件事情。

看到随侯要投降,祭梁点了点头,事到如今也只有这一个办法了。

“君上,只能投降了。”祭梁开口,算是坚定了随侯的决定。

“那就有劳爱卿去一趟楚营,表明我们投降的诚意吧。”

随侯无奈的开口,祭梁也不推辞,而是带着两个士兵就离开了随国,去往了楚国大营。

听说祭梁来了,熊通和斗伯比相视一笑,他们自然是知道祭梁的来意,也知道既然祭梁来了,自己的计划就几乎是成了一大半。

“有请祭梁先生。”

双方落座,简单的客套之后,祭梁开口了:“楚候,我们随国只是一个小国,而你们楚国是大国,对于您的侵犯,我国国君原本是不想打的,准备和你们请和。

但是少师不同意,他非要打,结果就打成了这个样子。”

祭梁先是放低了姿态,不管怎么说楚国是大国,实力强大,而且自己刚刚又打了一个败仗。

熊通冷笑一声,很是不屑得道:“现在才知道错了,想来谈判了,回去告诉你们国君,我们……不谈。”

熊通直接拒绝了谈判,并且态度十分坚决,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

熊通这么做也是为了杀一下祭梁的威风,让他知道楚国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熊通这一番话说出,如果换做是别人也就吓傻了,但是祭梁不是一般人。

祭梁可是随国的贤臣,并且熊通和斗伯比对于他都十分的敬重,再加上攻打随国,并不准备灭了他,还指望随侯能够为自己当王一事去向周天子说明。

祭梁听了之后也不说话,而是起身之后向着熊通抱了抱拳,转身就像外面走去。

看到祭梁这个样子,熊通整个人是一愣,他有些搞不清楚状况。

“祭先生,话还没说完就走,这是什么意思啊。”

“楚候,我们随国虽然小,但是一直以来和贵国都是睦邻友好。

之前我们两国还签定了互不侵犯条约,如今既然楚候不愿意接收我们的求和,那么还希望楚候可以宽容我们三天时间。

我们已经向齐国,鲁国,卫国,郑国等诸侯国求救,三天之内援军必到,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在战场上一决雌雄吧。”

斗伯比立刻一把拉住祭梁,与此同时对着熊通道:“君上,随国一直和我们的关系很不错,这一次的事情主要是少师太自大了,怪不得随侯。

您还是大人有大量,就不要追究了。

少师这样的蠢才死了,祭梁先生这样的人才被重用了,由此可见是老天不让随国灭亡啊。”

祭梁很果断的开口,这番话他早在之前已经想好了,之所以慢慢吞吞的就是希望有人拉他一把,让他把这句话说出来。

熊通傻眼了,虽然随国这一次战败了,兵力损失也比较严重,但是守城守三天,绝对不会是问题。

一旦中原诸侯赶来救援,那就不好办了,面对中原诸侯的力量,熊通知道自己此刻是无法匹敌的。

好在斗伯比的台阶给的及时:“既然令尹都这么说了,那么就和祭先生谈判好了,要不是看在祭先生的面子上,寡人这一次说什么也要灭了随国。”

其实也没什么好谈的,随国要想和平解决,那就必须要付出代价。

熊通提出了两个条件,这第一个就是要让祭梁来楚国当人质,不过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可以让祭梁携带家属过来。

说白了就是熊通看好了祭梁,想要把祭梁拉拢过来到自己的手下工作。

至于第二个条件,那就现实多了,随侯必须亲自赶往洛邑,向周王提出封楚国为王。

让楚国统领南方,同事周朝如果有需要楚国帮助的地方,楚国大军也是随时听候调遣。

也就是说楚国虽然是王,但是依旧属于周朝的下属,虽然这种下属只是名义上的。

随侯虽然不想答应,但是面对楚国的强势,他也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赶往洛邑,向周王提出这种明显不可能同意的协议。

在去往洛邑之前,熊通把各路诸侯请求封楚国为王的联名也让随侯带上。

用这个方法告诉周王,封楚国为王,不是楚国自己的意思,而是南方各诸侯国的联名决定。

随侯虽然是姬姓,和天子同宗,但是这种请求封楚国为王,实在让随侯无法开口。

郑国最近的忙的热火朝天,除了边疆的少量守卫部队之外,全国所有的男性全部用做开发。

如果这个时候有人振臂一呼,立刻就会引发郑国国内的一场动乱。

这也是郑庄公为何之前虽然有这样的想法,但却始终没有下定决心做的主要原因。

在整理好了渠道和打造了一百零八口井之后,郑庄公这才松了一口气。

事情都做了,接下来就等着看成效,至于自己给祭足的谷种,也已经种了下去,只待来年收获的时候就能够知道自己的努力是不是白费了。

至于百姓的抱怨,郑庄公并没有理会,他知道在看到最终的结果之前,百姓是不会认同自己的做法。

“老祭,我们郑国是一个有礼貌,有文化的国家,你在全国设置乡校,把一些没落的士给利用起来,让他们去教化国内的百姓。

同时这些乡校只要是二十五岁以下的都可以免费进入,一切的费用由国家支付。

至于那些士,只要做得好,就可以得到提拔,这样一来相信用不了几年,我们国家的素质和人才便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郑庄公让祭足去办理乡校,这一政策让祭足十分的认同,他自然知道这样做的好处,可是费用全部由国家出,这对于国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