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都市现实 > 竹木飘香 > 第七十二章

文翰的到来,最高兴的莫过于章母了。章母虽然是一个家庭妇女,除了具备坚强、勤劳、善良、不怕吃苦等这些持家妇女的优秀品质,她还特别有主见。家里没事儿的时候,她就和老姐妹们一起到附近的农村收一些破旧的铜铝制品,然后再拿到城里的收购部门卖掉。这样算下来,章母一年挣的钱并不比丈夫少多少。

“大儿子”文翰来了,章母打心眼里高兴。看到爷俩说得热火朝天,受到感染的章母也在一旁揭开了她和章父以前在生活中的一些“糗事”。她笑呵呵地对丈夫说道:“大儿子来了,你专挑这些脸上见光的事儿说,你怎么不说说自己那些不光彩的事啊?”章母的话不但没有影响丈夫此时此刻的好心情,反而让章父有点小得意。他对老伴儿说道:“那是我的策略,谁叫你愿意上当了。”说完便哈哈地大笑起来。老两口开心地互相调侃,看似在揭短。其实他们是在享受长期

在一起生活所积累起来的那种特别值得对方信任和满足的幸福。

文翰忍不住说道:“老爸,您也有这样的光辉历史。”章母开始饶有兴致地讲了起来:“有一年夏天,总下雨,院墙被大雨浇倒好几次。头两回,我和你老爸一起砌墙。有一次,大墙又被雨浇倒了。我从外面回来对他说,走啊,咱俩砌墙去。你猜怎么着,你老爸正在炕上躺着呢。我的话还没说他就喊肚子疼。那声音撕心裂肺,听起来就跟咋地了似的。也不知道是真疼还是假疼,反正,我看见汗水从他的脸上淌了下来。当时,我也挺害怕就对他说,不行,咱们去医院吧,别在家挺着。你老爸一边哼哼一边说,不用了,我已经吃过药了。现在好点了。人家病得不清,我就对他说,你在炕上躺一会吧。然后我自己开始砌墙。我一个人干了小半天,终于砌完了大墙。进屋以后,我又给他蒸了一碗鸡蛋糕,人家不是病号嘛。这时候,你老爸的肚子也不疼了。一边吃着鸡蛋糕还一边笑。我说,一碗鸡蛋糕就把你美成这样。没想到他却跟我说,你真好糊弄。我一听这个气呀,原来他肚子疼是装的。我坐在炕沿上哭了半个多小时。这就是他的光辉历史。”

全家人又一次哈哈大笑起来。文翰故意说道:“老爸,您也太实在了,这种事儿怎么能在老妈面前主动坦白呀。”章父喝了一口茶说道:“你老妈就是挨累的命,大雨连续下了半个月,刚砌完的大墙转眼之间又被浇倒了。我对她说,你总得等天气好了不下雨时再砌墙。可是人家不听。墙倒了就得砌。我一看没完没了,心想,你愿意挨累就自己干吧。于是,在她出去看天的时候,我就往脸上淋了一些水,躺在了炕上。等你妈进屋喊我出去砌墙时,我就故意喊肚子疼。我的头一晃水珠儿就从脸上流下来,在你妈的眼里就变成了汗水。砌完大墙,你老妈给我蒸了一碗鸡蛋糕。我一想也觉得有点对不起她,就主动招供了。没想到就这点事儿成了我在你老妈眼里一辈子的‘黑历史’,她想起来就斗争我。”此时,章母在一旁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文翰初到章家时,他稳重老成以及乐观成熟的心态给章母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文翰和章一鸣拜了把子之后,她更加喜欢文翰了。章母觉得,儿子和文翰在一起干事业,她一百二十个放心。在他们去新单位报到的时候,章把之前早就为他们买好的皮手套拿了出来亲手给他们戴上。文翰特别感动。

质监局这个部门最开始叫计量局,后来因为业务的原因开始接连不断地更名。从计量局、标准计量局、技术监督局、质量技术监督局一直到最后的质量检验检疫局。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新领域新技术不断涌现,目前,这个部门已经与工商、食药监等部门合并组成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至此,质监局最终以完美姿态谢幕。

这个部门从一开始被人们称为“大秤局”,是因为它主要负责监管市场上的“缺斤少两”行为,再到后来的“管天、管地、管大气”。从监管单一的“缺斤少两”到全方位、全天候监管生产领域和服务领域的计量、技术、标准的综合性质量;从这个部门不断更名和业务领域的日益更新,也充分地折射出国家在改革开放,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对于质量工作的高度重视。在社会生产由数量增加转向质量效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追求安全健康的高质量生活的时候,“质量立法”“质量兴国”等重大战略的提出更为“中国制造”横空出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翰正是在这种时代的大背景下机缘巧合进入到质量新闻工作宣传领域。

来到松江省质监局新建办公大楼前,看到悬挂在大楼正面楼顶上的圆形“局徽”,文翰的内心无比激动。由国徽、蛇杖、天平、长城、橄榄叶组合而成的局徽,寓意着安全与保护,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行使职权,忠实维护国家利益;在质量执法领域坚持公正、准确和公开。此时,深蓝底色,金黄为主的质监局徽在阳光的映衬下散发出绚丽的光芒。文翰内心期待已久的梦想在此刻即将变成现实。

文翰凭借教师的履历和较深的新闻写作“资历”,赢得了杂志社办公室主任柏松林的高度认可。他和章一鸣被安排到通联部,从通讯员、广告业务员等这些基础工作做起。

文翰是一个非常踏实的人,一旦认定了目标,确定了努力的方向,他就会彻底沉下心来,不遗余力地奋力前行。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做出良好的工作业绩。他从图书室借来质量法、消费权益保护法等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彻夜研习。他知道,要想在质量宣传阵线做出成绩来必须懂法先行。杂志社的编辑老师多数是从各大报刊社的退休人员中返聘的,他们从业资历深厚,具有较高的新闻写作水平。这对于善于学习的文翰来说,绝对是天赐良机。更让文翰意气风发,信心百倍的是,从今以后,他撰写的质量新闻稿件终于可以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了。

文翰每次撰写的稿件必须经过编辑修改之后才能刊发。刚开始时,看到自己撰写的稿件被编辑老师改得面目全非,文翰在自觉惭愧的同时,深知自己的写作水平与这些编辑老师来比简直不能同日而语。他必须再下苦功,付出比别人十二分的努力才行。他拿着修改过的稿件不厌其烦地追着编辑老师给他讲解稿件为什么要这么修改?并恳请编辑老师要毫不客气地指出他在写作中的不足;他经常请编辑老师出去吃饭,并在饭桌上和他们切磋交流写作心得;有时候,还特别邀请编辑老师一同外出采访。在采访过程中,从采访提纲到写作技巧的安排,从采访内容的取舍到主旨思想的提炼,最后到稿件题目的拟定。文翰甘当小学生,一丝不苟,不耻下问,潜心专研的学习态度,让这些编辑老师们连连称赞。

有时候,他还主动到编辑部帮助编辑老师校对稿件。实际上,他在校对稿件同时,倾听编辑老师互相交流修改稿件的意见才是他帮忙的重点。以至于编辑老师在私下里说,在这个人人都想一夜暴富,一举成名的浮躁时代,像文翰这个年龄的人还能够不忘初心,潜心学习,真是不多见啊。文翰孜孜渴求的学习劲头,深深感染了编辑老师。他们倾其所能,尽量给予他更多的指点和提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深入学习和刻苦实践,再加上自己较深的文字功底,文翰很快就掌握了质量新闻稿件的写作方法。从短消息、人物专访、长篇通讯、时政杂文,他撰写的稿件也由最开始的退稿重写,内容大修改,小改动变为最后的不改动直接刊发。半年之后,文翰从通联部正式调往编辑部成为杂志社一名真正的新闻记者。当他拿到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新闻记者证的时候,这标志着,文翰经过艰难探索和不解努力最终实现了从民办教师到新闻记者的华丽转身。从此,他在质量新闻战线上开始纵横驰骋,披荆斩棘,破浪前行。

文翰进入新单位后,需要适应一段时间。等到他打开工作局面时,原计划搬家的事儿也只好推到秋收结束了。

当文翰以《质量风云》杂志社专职记者的身份回乡搬家的时候,村里有关他的一些谣言也戛然而止。搬家的那一天,全村的老百姓几乎都来帮忙,欢送。一些经常得到文母帮助的人握着她的手恋恋不舍地说道:“老文大嫂,这回你们搬到城里住是好事啊。可是你这一走,以后,村里的小孩和老人要得了外病什么的,我们找谁看啊?哎,真舍不得你走啊!”有人说着说着流下了依依不舍的泪水。

“故土难离”,文母也很伤感。毕竟在这个村子居住了30多年。她对众亲友乡邻说道:“我也舍不得大家啊。不过,我闺女还在这里住,我肯定经常回来。希望以后大家有空时到我们新家去串门儿,啊。”文家就要搬走了,大家的难舍难离也印证了文家在这个居住30多年的乡村给大家留下了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