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山海九洲纵横录 > 第六十八章 发现岁差

第六十八章 发现岁差

“岁差”是指天文学中是指一个天体的自转轴指向因为重力作用导致在空间中缓慢且连续的变化。举个例子,就是地球会自转和公转,形成一年四季,中国的天文历法有每三年要加一个闰月,五年加两个闰月,西历则会每四年在二月加一天变成三百六十六天,来平衡这个岁差。对应到天体上就是,就比如你今天看到的地球的角度,明年这个时候来看会不一样,有一定的误差。

中国天文学时空系统理论有西方不一样,除了由“天圆地方”所体现出来的古人对天地结构的认识,是“地”的吐气、含气之外,就是由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的内容体现出来的,根据“地”的吐气、含气而界定的天地框架内容,及其对宇宙天体的存在与运动方式的科学认知。汉朝以前,人们并不知道冬至点在移动,大家都在努力地测定各个节气的昏旦中星,以为一旦确定了各个节气的昏旦中星,就会万古不变。与此同时,历法家也都在探索历法中的岁首冬至时太阳所处的位置。由于太阳光强烈,日出时日光掩盖了所有的恒星和行星,无法直接测出冬至时太阳在星空中的位置,但是,战国时的天文学家还是用间接的方法,导出了冬至时太阳所在位置牵牛初度。

由于先秦的天文学家一直都以恒星的出、没、中天的动态来定季节,这个方法也确实是用以定季节的有效方法,但它也给人们造成了一个错觉,以为昏旦中星与季节的关系永远不变。正是由于这种认识,西汉太初改历时,许多天文学家都没有考虑重测冬至时的太阳位置,仍然沿用前人测定的数值牵牛初度。由此可知,在东汉以前,中国天文学家通过各自的独立观测,证实了冬至点在移动。

此时又到了冬至,余姚,一座观星楼上有个人像往常一样看着苍穹的繁星,不断地在画着星图。他就是虞喜,晋帝曾数次下诏请他入朝为官,他都拒绝了。最后皇帝只好下诏嘉奖他“守道清贞,不营世务,耽学高尚,操拟古人”。远离尘嚣,他便可以安心地做学问。释《毛诗略》,注《孝经》,为《志林》三十篇。《志林》三十篇,多为考证性札记。内容涉及礼制、职官、历史、地理、典故、训诂。《志林》是一部较早的学术性笔记,之后著书立说的人不计其数,虞喜就是他们的先行者。虞喜继承儒学,偏重于对经典著作的研究。

虞喜观测得冬至时的昏中星为东壁,也就是二十八宿中的壁宿。由此他联想到《尚书·尧典》所载“尧时冬至日短星昴”,即尧时冬至昏中星为昴星。这就是说,从帝尧至东晋这段时间内,冬至昏中星已从昴宿,经过胃宿十四度,娄宿十二度,奎宿十六度,退行至壁宿九度,合计退行五十一度。而虞喜推算得他那时距尧时为两千七百年,由此可求得约五十三年岁差一度。所以他断言,“古历日有常度,天周为岁终,故系星度于节气”,长此下去将发生误差,越是长久误差越是显著,故应“使天为天,岁为岁”,设立岁差,使合于天象。

虞喜的这一发现,可能受到冬至点已从牵牛初度退行至斗宿二十一度的启发,因为昏中星和太阳的位置是同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