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超级航母闯大明 > 079.大工地

而此时的南洋雕门岛上,在巩永固、巩五的协助下通过运输机,已经将此前招募的三千人以及简单的各种工具都已运到位。

整个雕门岛现在将近四千余人,战舰商船四十多艘,大大小小的战舰有九艘之多,都是荷兰人以及此前郑芝龙所“赠”,整齐的停靠在简易码头上。

经过一夜休整,众人仿佛从梦中淡定下来,不大的小岛挤满了四千多号人甚是壮观,尤其集中在机场与码头附近,挤得满满当当。

不过李掌柜与巩五的组织人力比较强,很快将人员分成两部分,战舰护航人员,结合原有船队以及新募集的水手、武装家丁,有八百余人。

另外就是去往各地收粮的护卫、水手、掌盘、伙计与劳力,共分成三十余组到四个机场与商船上。

一大早,李掌柜以及巩五安排了每队的领队与船长,通告了注意点。大伙准备待会好好的搓一顿,便启程到各个指定的地点,开始收购粮食、白糖、香料等特产。

朱明玉与巩永瑞、巩永英、李掌柜、巩五商量,如果可以的话连易于保存的生鲜水果也收购一些,比如东南亚地区的椰子、芒果、香蕉以及榴莲等水果。

另外要求巩五带话给巩永固,要求他在大明成立一家股份制商行,名曰四海商行,寓意通达四海,货通天下的意思。并且要求巩永固收购大明的特产,瓷器、丝绸、布匹、茶叶等等运到南洋。毕竟北京回程南洋的运输机空着浪费。

朱明玉想着只有货通有无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解决产能过剩或者不足的问题,而且从中能够回收大量金银,避免通货膨胀,进一步把控金融市场。

最后巩永固连夜觐见崇祯皇帝,崇祯感觉他现在已经很有钱了,为什么还要去与商人逐利,让他很不解,不过并没有表示不满,而是非常支持赞成,并且商行他入了股,依然空手套白狼的占了六成股份,其他的他仍打算出售给臣工勋贵以及商贾百姓。

现在的崇祯皇帝有很多很多不惑之处,全部都一一的记录下来,想当面请教朱明玉。另外他虽然每次都要了六成股份,心里想着这里面的六成,其中有三成是给朱明玉的。

就在巩永固以官府背书的四海商行发布采购需求并且承诺一手货一手钱后,各地的商贾疯狂了,采购需求量之大,令人震惊,各家商号,派出快马,飞鸽向各地传出商讯。

不过不好的是各地匪患烽烟四起,让商行的老板们捶足顿胸,该死的贼匪。

没想到的是昨天下午巩永固的消息才放出来,次日午朝的时候,商贾的一些代言人,御史言官,内阁辅臣,文武官员纷纷上书言明各地匪患的问题严重的已经影响民生,各抒己见并纷纷请缨。

换做以前,崇祯坐在御座上急得直跺脚都没人站出来放个屁,而现在却莫名的上书献计献策,让崇祯一头雾水。后来他使王承恩调查,据东厂的幡子们反馈,上书的朝臣与参与贸易的商贾们有过密切接触。

当崇祯得知缘由的时候恍然大悟,仿佛知道朱明玉要求成立商行货通有无的目的了。然并卵,朱明玉并没有想的这么远,这一层的影响在他的眼里只是利不能寡的一小块而已,没想到掀起了这么大的动静。

朱明玉打算在采矿工作结束后,将会安排八架运输机二十四小时进行物资货运工作。

而作为“天空之城”的督造者巩永固,此时因建造任务被朱明玉的蓝鲸接管而闲置了一部分人,他打算利用一部分人将北京到通州的路按照天工秘辛的方法好好修一番。

天工秘辛的道路修建材料较为简单,道路泥土压实,采用石子铺好路基压实,再采用水泥混凝土浇灌抹平。昨天从西山传来好消息,第一批水泥竟然给造了出来,果然是人多力量大。

第一批水泥原材料除了部分被堆放在机场修建的原材料库那边外,还有一部分便被巩永固取来准备修建通衢大道。

按照秘辛要求,修建双向八车道,含隔离岛人行道,共三十八米宽的道路。看到设计图的要求,巩永固并不明白为什么要求这样,但这是秘辛所要求的,他便是不明白,也会按要求做。

毕竟目前秘辛中所传递的一切都是正确可实现,且都是一个个非常宏伟的计划。

现在北京城周边几乎成了一个大工地,不仅将十八万多流民都给安置了,就连北京城周边几乎所有闲着的劳力也全给发动了起来。

通州机场附近青壮一万多号,加上家属约有五万余人,现在加上京城本地的劳力也安排了五千余号开始修桥筑路。

西山森林伐木队近万号,随从家属近两万余人。西山煤场、矿场、水泥厂前后一共发动了十万老弱青壮,但凡能动的都给发动了起来,每个人都多少安排了点伙,哪怕是拣个菜烧个饭也可以。

就在李闯、大西军以及鞑清的探子奸细们准备发布不实言论说朝廷使得障眼法忽悠大伙朝廷几乎没粮的言论时。

由衙役、京营以及青壮押运的粮草开始不断的从通州往京城起运,虽然每次仅三五车,但确实是精米。

此前锦衣卫骆养性有过要求各米行稳定米价,再加上朝廷有平价粮的政策,所以粮价开始大幅度降价,不过价格依然不是一般百姓吃的起的,仍然三到五两一担。

主要因为朝廷的平价粮政策因为多年来从来没有补贴过商贾,所以商贾下调的力度并不大,也因为商贾的成本确实比较高。

所以即使买了几斤米粮的百姓,稀粥里都掺了很多杂物或者熬的非常稀的粥水。

这些从通州运来的粮食从通州一辆辆的运到京城十三仓的内外城的仓库后,顺天府尹接到皇帝的旨意,要求抑制粮价,由京仓每天放出一定粮食,然后每户居民凭户引也就是户口本限量采买。

定价二十文一斤的细粮,每旬限量十斤,相对三两一担的杂粮粗粮,五两一担的精米细粮非常便宜。主要从南洋以及通过漕运过来的粮食并不是很多,所以崇祯按照此前朱明玉传达的建议,才搞限量发售稳定民心。

就这样,就已经拯救了大部分处于饥饿生死线的百姓,不过朝廷的粮食确实支持不了几日,完全要取决于朱明玉能否顺利的将粮食络绎不绝的从南洋给运回来。

崇祯皇帝与其他知道内情的人员现在完全将希望押在他们很多人都未谋面的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