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英雄问鼎 > 第七十三章 王贲挂帅推荐章邯

第七十三章 王贲挂帅推荐章邯

义军入关后,周文就把金盾的车兵调到了前方,以战车开道,骑兵居中,步兵在后,大军长驱直入。沿途各地望风而逃,那些败逃的秦国兵将一齐涌向丽邑和芷阳二地,惊动了百姓,关中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此时赵高在咸阳见败报频传,军情紧急,就把所有送奏报的人员全部集中到一个地方详加询问。当他确知义军真的已经打进了关中时,心中不免紧张起来,就开始琢磨如何摆脱眼下的困境。赵高心想:自从他担任郎中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对他恨之入骨,甚至想杀了他而后快,可是又有谁能动得了他。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得到了皇帝的宠幸啊!可是现在山东造反,盗贼十分猖獗,事情还越闹越大,真是不可思议。想当年六国的势力是那么大,兵力是那么多,但都没有哪个国家攻克过函谷关一次,而现在却被一群盗贼打进来了。他当初认为这群盗贼不过是一些乌合之众,可是现在看来是错了,他低估了这群盗贼的能耐,这也许就不是一群简单的盗贼,而是一批想要恢复楚国基业的反叛者。听说他们现在已经拥有一千乘战车,几十万步卒,这简直是匪夷所思啊!听说那个陈胜原本就是一名秦国征发到北方去戍守的新兵蛋子,就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的戍卒,怎么敢无视大秦国至高无上的法令与威严而造反呢?听说他还建立了一个叫什么‘张楚国’?真是胆大妄为,不自量力。前阵子山东来的信使非常多,都说是反叛者已经攻占了好几个郡,李由还请求朝廷派兵增援他呢。可是赵高原本就对李氏父子抱有很大的成见,不要说是派军队增援他,就是让他当郡守都不愿意。在朝廷中他和李斯斗得热火朝天,而怎么可能再让他的儿子在外掌握兵权呢?如果能够借助于一件事情除掉李由,不就是除掉了李斯的外援吗?所以赵高就对皇帝报告说‘只是一群盗贼在捣乱,没什么大惊小怪,官府正在派兵剿灭。’值得庆幸的是那个懵懂的皇帝也完全听信了他的话。可是现在这群反叛者居然打进来了,而另一个头目吴广竟然把李由围困在了荥阳城中,这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的啊!不过也好,现在只要能除掉李由,再把所有的责任推卸到李斯身上,这就是消灭对手的最佳手段了。赵高想到这里,就开始在李氏父子身上做起了文章。

赵高于是找来一名奏事的官员,对他如此这般的吩咐了一番,然后就领着他来到了宜春宫见二世。当二世听说有几十万盗贼打进了函谷关时,就被吓一大跳,就问赵高:“你不是说官府正在捉拿盗贼吗?怎么就没有拿住?嬴老将军干什么去了?前些天他还派人说国家太平,函谷关平安无事呢。”赵高就胡编乱造地说:“听说盗贼都非常狡猾,他们把老将军骗出去灌醉了才闯进来的。”二世听了,气得哈哈大笑道:“朕把老将军看成是国家的柱石,他怎么会如此玩忽职守?他现在在什么地方?”赵高道:“可能被盗贼劫持了,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盗贼的情况究竟是怎么样的,臣也说不上。但臣审问过许多奏事的人员,他们都不敢说实话啊!”二世就问为什么不敢说实话。赵高就转动着三角眼,狡黠地回答:“是因为怕一个人!”二世问怕谁。赵高就不怀好意道:“怕李斯丞相!”二世更加不解了,生气道:“为什么怕他?”赵高眼珠子又一转,道:“偌大的三川郡,若是丞相之子李由忠于职守,将盗贼全部拿住了,怎么会有今天的局面?我听说李由暗通盗贼,是他故意纵容盗贼们横行三川地面的。”二世就问李由现在何处。赵高道:“据山东的官员报告,李由驻守在荥阳城里,安然无恙!”二世怒道:“李由果真如此吗?”赵高回答:“果真如此。陛下若是不信,就把山东奏事的人员召进来问个明白。”二世就立即传信使进见。

这名信使就被赵高传了进来,他见到二世后就按照赵高的意思,把李斯父子胡乱地诬告了一通。二世一听这话,又想起了李斯曾经极力推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的事情,不觉勃然大怒道:“李丞相啊李丞相,你怎么会这样?”又问赵高:“你为什么不早点报告?”赵高慌忙跪下道:“臣也担心丞相报复啊!陛下难道不知道丞相他看不起我吗?”二世就传令把以前奏事的所有官员和信使全部抓来治罪,然后道:“前些时候,有人从阿房宫逃跑,朝廷重新补充装备了保卫京师的中尉军,现在立即派中尉军去击贼吧。”赵高道:“可是让谁来领军呢?”二世就急得大叫道:“传朕诏令!速速回转咸阳宫,朕要去问问李丞相,他是怎么对待国事的?啊!”赵高见二世被激得非常震怒,心中暗自高兴,就立即安排车驾,载着二世赶往咸阳宫议事。

二世因为亲近赵高,疏远贤臣,秦国的一批忠臣良将早就闭门不出了,但这些老臣此时听说有盗贼打进了函谷关时,个个就坐不住了,他们的爱国心促使他们不得不为国家尽忠,所以一大群老臣、贤臣早已等候在了宫门口。二世到了咸阳宫,就立即召见群臣。大臣们行过礼后,就开始询问函谷关的情况。二世一抬头看见了李斯,就劈头盖脸地数落道:“李丞相,盗贼都已经进关了,你这个丞相是怎么当的?”李斯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就不知所措地回答:“陛下息怒,臣也是刚刚得知情况啊!”二世道:“你当初推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现在可好,盗贼越过了三川进入函谷关,他却安然无恙!这是为什么?是不是他纵容盗贼这么干的?你说?”李斯惊慌失措地回答:“陛下,听说犬子李由被贼围困在荥阳城,他怎么会纵容盗贼呢?臣在朝中侍奉陛下,就算李由长着大象的胆子,也不会做出这种事情啊!请陛下明察。”二世道:“那你说说,眼下有几十万盗贼闯入了函谷关,京城又没有军队可以派遣,从别处调军已经来不及了,你说应该怎么办?朕是不是要治你一个谬荐人才的误国之罪?”李斯顿时慌了神,跪在地上直发抖。

二世于是看着满朝文武,见大家都不说话,就大声道:“三川郡守无能,连一群盗贼都抓不住!还有关都尉赢魁,竟然让盗贼灌醉了!这要是传出去,会笑掉百姓的大牙!真是岂有此理!现在是不是要朕把咸阳让给盗贼呢?你们说话呀?应该怎么办?”这时站在朝臣中间的一位老臣格外地引人注目,他胡须皆白,神情肃然,看上去已经六十岁了,他就是秦国名将王贲。六国中的魏、燕、齐三个国家都是他打下来的,因此赫赫有名。前些时候因为黥布杀了他的次子王云,现在又听说三子王翱也已经为国捐躯了,他简直伤痛到了极点,以至于忧郁地生起病来。可是当他听说盗贼已经入关时,他又热血沸腾了。就挺身而出,一同和老臣们前来上朝,一心想为国家贡献最后的力量。他听了二世的话后,就大义凛然道:“陛下,老臣愿意为国分忧,现在就率军前去击贼!”二世一听,就仔细地端详王贲将军,然后大为感动道:“老将军忠勇可嘉,不愧是秦国的柱石。可是盗贼有几十万人,而中尉军才有几万人,况且您已年过六旬啊?”王贲道:“兵在精,不在多。只要秦军能阻住丽邑东面的戏水,臣就有办法击退叛贼啦!”二世脑子里一片空白,就说:“老将军,光凭咸阳的几万军队怕是不行吧?”王贲似乎早就想好了要说的话,便胸有成竹道:“陛下,秦国面临灭顶之灾,在此非常时期,就得想非常之法!”二世道:“老将军有何良策快讲来朕听?”王贲道:“情况紧急,从别处调军已经来不及了。臣听说先帝的大陵已经基本完工,在骊山服役的刑徒尚有十余万众,又靠近戏水。臣冒死请求陛下:现在请立即赦免骊山的那十万徒众,然后发给武器,令其击贼,定可挽狂澜于既倒!等击退了盗贼,再让他们回到大陵修坟吧!”

二世一听,大加赞赏道:“王将军此计太好了,朕立即照办,你就率领他们为国立功吧?”忽然有官吏跑进来报告:“报!陛下,宁泰已经陷落,贼势汹汹,他们以战车开道,已经向郑县进犯!”秦国君臣大惊失色。王贲急道:“陛下,情况紧急,臣先去击贼,徒众可另派他人率领,不然盗贼来到咸阳就不好办了!”二世大急,问:“你是秦国的名将,除了你还有谁能将兵?”王贲道:“臣保举一人,此人可领徒众!”二世忙问是谁。王贲依然胸有成竹地说:“就是在骊山监管徒众的将作少府章邯。”不等二世开口,赵高先失笑道:“一个小小的将作少府,怎能带兵打仗?现在除非孙、吴再世,否则是不行的。可你倒好,推荐了一个无名之辈?”王贲见赵高插嘴,大怒道:“以你之意,是把咸阳拱手让人了?”一句话问得赵高无言以对。二世也有点不解地问:“是啊,此人的事迹朕也是闻所未闻,岂能派上用场?”王贲道:“陛下,此人曾经在攻灭韩国和赵国时立过大功,臣知道他作战勇敢,又长期负责修建大陵,对徒众十分了解,因此必能服众。臣就是在数月前安葬先帝时,看到他调军有方,葬礼安排得井井有条,因此知道他的才能。他若是率领骊山的徒众攻其不备,必定能够出奇制胜。”

忽然又有官员跑来报告:“报!陛下,叛贼前锋已经到了郑县!”所有听到这个消息的人都惊得目瞪口呆。朝廷上下顿时乱成了一团。二世无奈道:“叛贼将至,即使赦免了骊山的徒众,怕也来不及了啊?”王贲愤声道:“陛下勿虑,臣到了前线,根据情况而定,能打就打,不能打可以先去诈降,只要先稳住叛贼,就是成功的一步。”这时所有的声音都戛然而止,大家一齐看着王贲。王贲斩钉截铁道:“老臣赶赴丽邑,如果敌我双方的力量悬殊,臣就去诈降,只要稳住了贼众,您就尽快令章邯出击。贼们必定防不胜防,况且他们一路而来,必定有骄傲的情绪,更何况还有‘强弩之末’之说。”二世含泪道:“老将军这主意是好,可你深入虎穴,如果遇到不测……”王贲慨然道:“为国尽忠,臣之愿也,请陛下勿以臣为念!”二世大为感动,几乎流下泪来。

将军冯劫见王贲如此忠勇,也感动道:“陛下,咸阳尉杨熊和宫廷尉司马夷皆有万夫不当之勇,若让他二人担任王将军的副手,可谓如虎添翼。”二世大喜,就立即传杨熊和司马夷上殿。杨熊和司马夷来到大殿,跪呼万岁。二世一看一个是红脸黄须的大汉,一个是黄脸紫髯的大汉,就让二人起身说话。二人昂然起立,势若猎豹。二世见二人都是虎背熊腰,高大威武,就赞道:“果然都是壮士!”就问红脸的道:“卿叫何名?有何本事?”大汉道:“臣是咸阳尉杨熊。山东的盗贼,在我二人看来,如同小草!愿意拿着宝刀全部割了献于阙下!”黄脸大汉也愤声道:“杨将军说的正合我意!我二人必定能割下贼首的脑袋!”二人说话的声音就像打雷一样,惊得二世瞠目结舌,就不停地赞道:“好!好!有如此猛夫,朕无忧矣。”于是就立即封王贲为将军,赐给节钺印绶,杨熊、司马夷为副将军。杨熊听二世说他是猛夫,为了显示力量,磕头谢恩时,一头下去就撞碎了一块地砖。二世大惊道:“爱卿铜头铁臂,定能杀贼立功啊!”就即刻派使者去骊山赦免徒众,让章邯率领。王贲就拜别了二世,义无反顾地走出了大殿。大臣们目送他离去后,眼眶中满含泪花。王贲出来后,就和杨熊、司马夷带领中尉军立即向丽邑赶去。

骊山下,被秦国称为徒众的十万工匠正在修建始皇帝的大陵,他们发出了整齐的吆喝声,有的用车推土上山,有的用背篓背送,个个吃力的向峰巅攀爬,而监工的万余名秦军,也个个拿着武器,严密地注视着工匠们的一举一动,生怕有人怠工或者逃亡。新起的骊山大坟已经变成了一座秃兀的高山,看上去气势雄壮,巍峨壮观。这时,一位年近半百的将领正站在大陵之巅监督着工匠。这位身着甲胄、身材高大的将领就是常年在这里监督修陵的将作少府章邯。他深红面庞,须髯花白,深目阔颊,显得庄重可敬,且又风尘仆仆。这时忽然有人上山来报:“天使大人到,请将军下山说话。”章邯听到报告,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他只是负责修建秦陵的下级官员,一般是没有什么事情会受到皇帝的召见。现在听说天使来了,就慌忙下山来见。

使者奉诏已经在山下的署衙里等候。章邯来到属衙,见到了使者,行礼道:“天使大人来此何事?”使者突然大呼道:“章邯接诏!”章邯非常意外,急忙跪下。使者宣读道:“有一群山东的盗贼进入了函谷关,即将到达咸阳。朕现在即刻赦免骊山所有的刑徒,令你率领他们前去击贼。若能击退盗贼,斩恶立功者,朝廷必将赐爵封侯。接诏!”章邯面现惊讶,急忙接过了诏令。使者又道:“陛下已经拜王贲为大将军,他已经率领中尉军赶往丽邑击贼了,你也尽快为国立功吧!”章邯听到这话,震惊不已,他万万没有想到山东的叛贼会来的如此之快?然后不敢多想,就立即走出署衙集合徒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