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英雄问鼎 > 第三十一章 萧何拒荐呈宏论

第三十一章 萧何拒荐呈宏论

沛县议事大厅里,张苍正察看一份卷册,他一边看一边高声念道:“‘中不方,名不章,外不圆;怒能喜,乐能哀,智能愚,壮能衰,勇能屈,刚能柔,仁能忍,强梁不得;毋喜富,毋恶贫,正行修身。好啊!好啊!写的够全面了。’还有:‘为人君者不多听,据法倚数,以观得失。无法之言,不听于耳;无法之劳,不图于功;无劳之亲,不任于官。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忽然抬头看见萧何走了进来,就高兴地说:“我早就知道你与众不同!经过考试,萧县丞果然名列第一啊!”萧何道:“大人过奖。”张苍道:“我为官多年,阅人无数,只有萧县丞有王佐之才,我想把你推荐到朝廷去辅佐当今的皇帝。不知你意如何?”萧何听说张苍要将他推荐到朝廷去,先是震惊,然后连忙跪辞道:“不行啊大人!我资历浅薄,只能帮助赵县令管理沛县,别的事情就不能胜任了,怎敢辅佐天子?”张苍不可思议道:“全国的读书人,各级官吏,哪一个听说要去朝廷做官还有不高兴的?可是你萧何,一个小小的县丞,怎么一听要去朝廷,不但不高兴,反而拒绝?”萧何见张苍责怪,就诚恳地回答:“没有别的原因,实在是因为我能力有限,不能胜任朝官啊!更何况是辅佐伟大的始皇陛下,还是请大人不要举荐我的好。”张苍道:“这几日我仔细观察了,县丞你确实是个大才,若只帮助县令治理一座小县,真是大材小用了,你还是仔细想想吧?”萧何依然推辞道:“多谢大人的赏识,可我不能离开这片土地,这里有养育我的亲人,实在是舍不得离开她们啊!况且下官的父母年事已高,我如果擅自离开,有失孝道。请大人明察?”张苍听了萧何的话,惋惜道:“这自古忠孝难两全,为国尽忠等于尽孝。我想你不去,一定是有别的原因,能不能说说真心话呢?”萧何的脸上流露出恐慌的表情,就诚惶诚恐地说:“大人啊没什么原因,只是下官不想离开父母罢了,请大人再不要为难下官啦!”

张苍听罢,长长地出了口气,扶起箫何道:“我听说君子‘只处其厚,不居其薄,只处其实,不居其华’,这说的大概就是你吧!你既然不愿意攀龙附凤,那就顺其自然。不过你屈居县丞,真是埋没了才能。我为国家着想,也要对你有所表示。况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见能而不举荐者,也是有罪的。我现在就推荐你到郡中去担任郡守的卒史,熟悉郡中的事务,更好地辅佐郡守,否则我就是有负伟大的始皇陛下了!”萧何听了张苍的这番话,见他一片赤诚,就只好答应。

张苍又说:“我考核官吏是为了彰显文韬,不过武略还没有显示出来。我现在要回朝述职,选拔武才的事就交给你了,希望你辅佐县令完成此事。”萧何突然想起了周勃,就说:“请大人放心,我一定谨记朝廷唯才是用的话,帮助赵县令为国选才,决不辜负您的期望!”随后张苍就离开了沛县,他走时把全县作贺的礼金原封未动的放在大堂,一个子也没拿,大概就是因为萧何的原故吧,因为他们都是君子。

几天后,萧何拒绝张苍不去朝廷的事情就在四处传开了,人们都觉得奇怪,就连他的老朋友曹参也不能理解。有一天,曹参见到萧何后就问他为什么要拒绝御史大人的举荐。萧何笑而不答。曹参还想追问原因。萧何就把他领到了一个密室,准备好好谈谈心。

二人来到密室,一边喝酒,一边推心置腹地谈论事情。酒过三巡,曹参道:“大人,前日御史大人要你去朝廷做官,你若去了,不光是朝廷的幸事,也是我沛县的骄傲,你为何拒荐?我作为朋友也不理解你,现在能不能坦言相告?”萧何微微一笑,道:“老弟啊,我萧何虽然只是一个县丞,可也是读书人,读书人就要明白事理。圣人有训:‘天未欲平天下则已,天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有道是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昂藏七尺躯。一个有志向的人,谁不想为国家干一番事业?可是如果不识时务,盲目地冒进,就会处处碰鼻,轻则洁身被侮,重则命丧黄泉,都不得善终啊!如今在上位的只知道用威势和杀伐来驾驭下位的人,下位的人都感到自危,且惶惶不可终日。自从朝廷推行焚书令,坑杀众儒生以来,人们就不敢再谈论治国平天下的事情了。那些爱学习,肯钻研学问的人,聚在一起说说话,都有可能被怀疑是毁谤朝政,因此人与人之间已经失去了基本的信任。官吏们用刑法来恐吓老百姓,百姓整日提心吊胆的过日子,这正应了‘人君冲冠一怒,百姓流血千里’的古话。伟大的秦始皇帝在咸阳坑杀了四百多名学习百家的人,尽管事情的真相不得而知,可是他为了防民之口,牵连到太多无辜之人。如今皇帝又大兴土木,北修长城,南凿五岭,西起阿房,东开大道。全国服徭役的壮丁超过百万,眼下百姓有倒悬之急,生灵有涂炭之祸。‘吾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岂能忍心看到百姓如此生活?假如我接受了御史的推荐,入朝侍奉在皇帝的身边,以我的个性和良知,必然要据理力争,劝谏主上,使其约束自己而宽待海内,还要改变政策,重整乾坤。可是当今的始皇帝是一个性情暴躁又极端苛薄的人,他对政见不同的臣子不是罢黜就是流放,从不讲仁爱和宽容。听说李斯丞相的女婿也因为违反禁令而被坑杀,我萧何怎么能够辅佐这样的君王呢?假如我强以仁义来开导规劝,必然要招来杀身之祸,于其自投罗网送命,倒不如退而隐形以保身,以待时清。有道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凤翱翔于万仞兮,非梧不栖。如今王道扭曲,仁义被废,所以说,有德行的人是不能够以身处高下来定位,何必一定要去朝廷为政?”

萧何说到这里,喝了一口茶,就站起身来,看着满脸惊恐的曹参又接着说:“孔子生前之所以周游列国而饱经风霜,是因为他的道不能为世人所知啊!圣人通过自己的言行和笃志表达了社会的良知,伸张了正义,故而他的教化遍及天下。现在始皇帝焚书坑儒,禁绝百家之言,尤其是孔、孟的言论,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圣人之道至大,天下不能容纳,所以皇帝曾经在泰山下,把齐鲁的读书人说成是保守、迂腐、不识时务,后来又说成是扰乱社会,危害国家的人,这是极端崇尚法制的害处啊!试想一个读书人如果不能对客观事物有自己的认识,对社会有自己的看法,个个蝇营狗苟,投其君上的喜好,追随他征战杀伐,强迫百姓驯顺,那么天地间的浩然正气还有谁来发扬光大呢?所以当今的秦国,正人君子都隐退了,大贤名哲都躲到深山中去了,他们宁可贫穷而短寿,也绝不富贵而损德。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自得,驾轻就熟,十五天就是一个来回,这是他对求福的事从来没有追求过,而是他顺应了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这是多么的逍遥自在啊!所以说:修养高的人能顺其自然的发展而忘掉自己,休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大德行与学问的人无意于求名。我萧何虽为小吏,甘愿乐此清贫,抱守纯志,这就是我不愿意去朝廷做官的原因啊!不是老弟以朋友之情见问,我也决不会拿肺腑之言回答老弟。又因秦法严苛,胡乱地议论朝政是要治罪的,就连听者都要牵连。所以把老弟请到密室中来谈,请您也要保守秘密哟!”曹参非常吃惊地站起身来,深深的鞠了一躬,道:“我已经知道了您的志向,怎敢妄言!怎敢妄言啊!”从此对萧何更加敬重。

又根据考试的成绩,县令将狱掾曹参提升为县丞来接替萧何。夏侯婴升为县尉的佐吏将尉。亭长刘季调到县中任门尉。还要选拔一位武功高强的人担任狱掾,来接替曹参掌管刑狱。一日县令请萧何与县尉万俟突、曹参等人一起商议选拔武才的事情。县令道:“全县有武艺的人很多,怎样才能选出最出色的?大家说说各自的想法。”萧何道:“不如在县中举办一场比武大赛,夺得武魁者,就让他来担任狱掾?”县令也很赞同,就让萧何写了一份告示,说明情况,然后把告示张贴出去。萧何欣然领命,告示上写着:全县身怀绝技的子弟,在某年某月某日,到县中来比武,希望所有的人互相告知。

隆冬季节,在城外一条偏避的小路上,周勃给别人办完了丧事后回家,这时天空中飘起了雪花。周勃双手笼在袖筒里,还不时的把手送到嘴边哈会热气。忽然一个趔趄,周勃那高大的身躯栽倒在了一片湿滑的雪地里,他愣了片刻,便跃起身来,这时发现他拿的那支箫管也掉在了地上,就生气地捡起来又准备扔掉。可是他举起来的手又慢慢地缩了回来,他没有勇气将这玩意抛弃,因为它是命根子,吃饭碗,没了它今后还怎么糊口?自己又没有土地,亲戚也是葭莩之亲。周勃想到这里,只好用袖子擦了擦箫管上的泥巴,便爬上了一座土丘吹箫解闷,他想借此发泄心中的愤懑,诉说不堪回首的往事,以寄予无尽的哀思。

一会儿,箫声响起,声音抑扬顿挫,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真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千百年来,中华大地上不知有多少怀才不遇的英雄志士,在他们还没有干出丰功伟绩之前,都是如此的落魄不堪。此时的周勃正是如此,他寂寞难耐,孤愤不已。真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