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英雄问鼎 > 第十八章 宴宫廷君臣议二制

第十八章 宴宫廷君臣议二制

秦始皇发五十万人马,南进百越,开发岭南;又兴八十万众,北击匈奴,修建长城。南方酷暑潮湿,北方寒冷干渴。南北两路一百多万人众长年奋战在艰苦的边疆,那些开凿五岭和修建长城的军民,其劳作程度是异常的酷烈,给养和补充也非常奇缺,粮食要靠人畜来运送,这样男子大多被征去屯戍开边,而妇女就运送粮秣。秦国总人口约两千多万,南北两路的远途运输要靠多少人才能完成?在秦国的广大土地上,因为劳作和运输,累死的人遍地都是,真是开边的死于边疆,运输的死于路途,这是一幅多么悲惨的历史画卷。

两年后,长城工程初具规模,已经蜿蜒北部中国,而南方的新道也成雏形:第一条,自今湖南郴州穿越南岭进入广东的连州;第二条,自今江西之南穿越大庾岭进入广东南雄;第三条,自今湖南的道州进入广西的贺县;第四条,自今湖南全州进入广西的静江。又派常頞在原李冰所凿僰道的基础上,修建了一条从今天的宜宾直通云南曲靖的道路,因为它比中原驰道狭窄,故名五尺道。还设置了著名的阳山关、横浦关和湟溪关。秦始皇此时踌躇满志,他坚信:只要把国家治理好,什么云气谶言都可以不必去追究,于是就在咸阳宫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宫廷宴会。

这次宴会非常隆重,参加的人数也很多,光是博士就有七十多人。宴会开始,处处钟鼓和鸣,金碧交辉。群臣一齐向皇帝祝酒。秦始皇说不上有多高兴了,他环顾群臣,发现国尉不在宴席上,就问左右是怎么回事。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知道。秦始皇疑惑道:“国尉常怀去志,今日不来朝贺,一定是远走高飞啦!”就急忙派人去察找。时间不大,来人报告道:“国尉府的人说:国尉大人在三天前就离开了府中,临走时留下一物。”秦始皇问是何物。官员望着殿门道:“抬上来。”一会儿,几个人捧着几巻竹册走了进来。官员亲自一一呈了上去。秦始皇打开最上面的一册细看,见上面写着:

臣缭愚钝不才,自得陛下重用,常言听计从,不胜感激。臣在闲暇之时,将平生所学写成兵法五卷,共二十四篇,内有天官、兵谈、攻权、守权等内容。臣认为:若要富国强兵,就一定不能忘掉农业。正所谓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而治则国治。只有这样才能威制天下,请陛下谨之慎之。现在国家统一,四海安定,此诸夏之幸也。因臣性情懒散,喜在云山、林下养老。今已远离,请陛下恕臣不辞之罪。

秦始皇才知道这些卷册都是兵书,就翻看了几册。他被那工整的文字和精妙的论述深深地打动了,于是心有戚戚地说:“朕听说龙出现的时候,见其首而不见其尾。现在国尉大人就像龙一样的到来,像龙一样的离去,他真是如释重负,他为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朕正要与他坐守太平,共享富贵,他却离朕而去了!可惜!可惜啊!”说完,竟然流下泪来。过了老半天,就将兵书赐名为《尉缭子》,并且吩咐博士,一定要誊抄数十册,让天下人都知道此事。

李斯听说尉缭走了,不仅没有惋惜之情,反而面带喜悦之色。博士鲍白令之见秦始皇想念尉缭,就离开座席,上前道:“国尉辅佐陛下平定天下,功劳很大,如同周朝的吕望。可陛下却没有封他一寸土地,他一定是觉得太失意才离去的啊!”秦始皇沉默良久,道:“统一六国之后,朕为了开创新局,便实行了郡县制,确实没有封赏功臣啊!”鲍白令之道:“秦自商君变法以来,国势日益强盛,终于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现在朝廷之上,是‘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正是超越三皇五帝的妙法啊!”秦始皇听了这话,转悲为喜道:“丞相和国尉都是朕的左膀右臂,现在都不在了,国有疑难可问谁啊?今天,不能让在座的功臣冷了心。御史大夫冯去疾辅佐朕,日夜忧心,当升为右丞相。廷尉李斯当初劝朕建立郡县制,功劳不小,理应擢升为左丞相。副将军冯劫文武全才,应升为御史大夫。正监蒙毅升为廷尉。王贲为大将军。国尉一职非蒙恬将军莫属,可他在外面带兵,不便授予,等他功成身返之日再领此职,其余的官员全都进爵一级。”秦始皇于是将印绶赐给了冯去疾和李斯等人,将国尉一职自领。从此,牢牢控制了兵权,还说:“凡是兴士被甲,用兵在五十人以上者,都必须有朕的兵符才能调动。”群臣齐呼万岁。

仆射周青臣见皇帝重新任命了将相,站出来恭维道:“陛下,从前秦国的疆土不过千里之大,如今却仰仗陛下的神威,平定四海,制服了南方、北方的异族人。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当今天下没有战乱,百姓安居乐业,您的大业必将传承千秋万代。臣以为从古至今,杰出的帝王很多,可像陛下这样的圣主,还找不到第二位了!”秦始皇听见恭维之词,乐不可支。博士淳于越忽然道:“陛下,臣认为仆射说的话不中听!”秦始皇问怎么不中听。淳于越忧心忡忡地说:“臣听说周朝享国八百年,这都是因为周天子分封子弟和功臣来做枝辅的缘故。如今陛下君临天下,而皇家子弟都是普通人,您的亲族中无一人能享有封地且统领军队,万一朝廷出现了像田常一类的乱臣,如何能应急?事情不效法古制而能长久的,臣从未听说!周仆射又当面奉承陛下,空发献媚之词,加深您的过失,他怎能算是忠臣啊?”秦始皇默然,思忖良久,心想自己二十多个儿子确无一人能封土掌兵,现在蒙恬率大军在外,朝中万一有什么事情,如何能应急?淳于越之言确实也有道理啊!就对淳于越道:“卿之言甚是,你想的周到,想的长远,分封制确实也有它的长处啊!”

李斯听了这话,心中一怔,他想自己反对攻打匈奴,却让皇帝看到了他的短处。作为丞相,就应该出将入相,和前朝的名贤巨擘并驾齐驱,可他武略不足,在军事上屡屡输给尉缭。不过尉缭现在走了,走的好啊,走的是时候,不然这丞相的位子怎么会轮到自己?现在既然皇帝已经看到了自己的短处,今后还能不能继续做主要的辅臣呢?从前,李斯反对分封制,力挺郡县制。如今鲍白令之、淳于越这些臭书呆子又重新提起分封制,这不是和我作对吗?李斯想到这里,心中就燃起了一股妒忌之火,便起身奏道:“陛下,五帝的制度不重复,夏、商、周三代的举措不沿袭,因为治国之道没有定术。臣认为治理国家最主要的就是要勤于思变。您现在建立了流传百世的郡县制,这时亘古未有的新体制,难道是那些迂腐的读书人所能明白的?况且淳于越他们所说的都是前代的旧事,那就更不足以效法了。东周之时,诸侯并起,群雄纷争,每个国家都把那些游说之士称作是贤人,因此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现在天下复归一统,车同轨,书同文,法令一致,国家百废待兴。臣以为:老百姓就应该安分守己地耕作;工匠应尽责尽职地做工;士兵就应该舍生忘死的为国开边守土;而官吏们,更应该按照国家的法律,不询私情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只有这样,天下就能大治。而现在所谓的学者,只因自己读了一点古书,就寻章摘句,故弄玄虚,用浮华的言辞攻击国家的大政方略。他们本就不识大体,不通时变,还常常信口雌黄,谈论什么效法古制,效法古制。臣以为长此下去,人们的思想必定会产生混乱。这种现象如不趁早警惕,祸乱将由此而生啊!”

淳于越闻言大惊。秦始皇道:“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旧话了,不过今天重新提起,也没什么。此事关系到朕的千秋伟业!你们下去再好好议一议,看看谁有高明见解,然后写成奏章呈交上来,朕还要仔细斟酎。”群臣齐声答道:“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