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吴钩拍遍进临安 > 第八十三章 醍醐灌顶

第八十三章 醍醐灌顶

天已近黄昏,内宅的温慧楼上,应萱和萧九娘陪着承影吃饭。

承影经常跟着武湖先生走南闯北,讲述起各地风土人情如数家珍,听得两位夫人如痴如醉。她们才知道天下竟然有如此匪夷所思的掌故,那是在书本和唱词中根本找不到的。

尤其是听到这次护送财物回泉州的段子,两人就格外上心,因为那是谢易的家乡,多了解一些,才能讨谢家人的喜欢。于是你一言我一语追问着承影,哪怕一点细节也不肯放过,逼问的承影几乎招架不住。

在右跨院的餐厅里,由于只有两人用餐,谢易和武湖先生都显得放松随意,他们谈武论史聊得非常投缘。但是,武湖先生异于常人的逻辑让谢易觉得新鲜有趣,但武湖思想上的激进让谢易又隐隐感到一丝不安。

听到谢易哀叹收复故土无望时,武湖先生冷笑一声:“收复了又能怎样?从太祖开始,对内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对外不能治夷安邦,这样的大宋回到中原也只不过又是虚妄的王朝而已。”

谢易辩解道:“先生此言偏颇,大宋也曾有过仁宗朝的盛世繁华,又怎见得像先生所言那样不堪。”

武湖先生喝了口酒:“仁宗宝元元年,十二月癸丙寅,西平王赵元昊反,创立夏国,东近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大宋大片国土沦丧,仁宗打了四年,最后也只能接受元昊创国。如果这样也能称为盛世,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看到谢易默不作声,武湖先生继续说道:“最可笑的是,大宋自诩继承大唐的光荣,但你看看大宋的疆域,向南不敢收复安南,只能看他建国瞿越,大唐的安南都护府全线沦丧。向北只能止步在黄河两岸,不敢与契丹用兵,摇尾乞怜妄图收购十六州。真是可笑又可耻,靠钱买国土,军魂士气何在,现在终于要靠卖国土保平安了。”

谢易有些心虚地辩解道:“大宋推崇文治,武功自然差了一些”

武湖先生立刻打断道:“那好,我们就来谈谈大宋的文治,就拿你所敬仰的仁宗来说,在位四十二年,依靠收买安抚人心,禁军和官员的数量猛增十数倍,国家财政大半都填入这些人的口袋。官员们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乡绅们兼并土地肆无忌惮。他们歌舞升平称颂仁宗是千古一帝,可是却苦了百姓,年年赈灾拿不出钱粮,激起民变时有发生。”

谢易强辩道:“你我都不在庙堂之上,这都是先生的揣测,对仁宗朝的诋毁言论难以服众。”

武湖先生闭上眼吟诵道:“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诵罢,他长长舒了口气,盯着谢易道:“这是范仲淹为改革写的答手诏条陈十事中的内容,他为什么要担当起庆历新政的责任,难道不正是他看到了仁宗朝已到了不得不改的境地了吗?”

谢易一时语塞,半晌才道:“窃以为,在靖康之变后,有了铭刻心骨的教训后,官家一定会痛定思痛,奋然振作,不会再重蹈覆辙”

武湖先生大笑:“非也,谢相公以为我大宋只是官家一人之天下吗?”

谢易一阵惶恐,伸手示意道:“先生请慎言,若要传扬出去,定然会问你谋逆大罪。”

武湖先生微笑道:“我知道你不会出卖我,况且我也没想做黄巢和朱温,只是评论时局而已。官家与金国正在进行和议,主战派对此怨声载道。有说是秦桧卖国自保,有说是官家被金人吓破了胆,更有人以为此时决战乃是天赐良机,战之必胜云云。”

谢易刚才只是本能的慌乱反应,但想想凭借自己和武湖先生的能力,十数丈内有人靠近,一定逃不过两人的耳朵,于是稳了稳神,问道:“我也是战之能胜的主张者,难道不是如此吗?”

武湖先生摇摇手:“你们都错了。靖康时,官家只有十九岁,作为人质身陷金营,二十一岁登基后即遭金军搜山检海捉赵构,五六年的时间常常东躲西藏狼狈不堪。期间还经历了卫队兵变,被逼宫退位,皇世子夭折。这样的大风大浪他都能挺过来,并一手造就了现在和金国可以分庭抗礼的局势,官家会被吓破了胆子吗?”

“秦桧其人大奸似忠,昏暗阴狠自不待言,但若要论他卖国求荣就有些匪夷所思。首先,他有什么实力卖国?绍兴二年,官家一纸诏书,秦桧的宰相职务就被罢免,六年后才得以二次拜相,这样的人是没有资格敢卖国的。”

“其次,他为什么卖国?秦桧曾在完颜昌手下做过幕僚,如果他受金国指使压迫大宋屈膝投降,那为何绍兴八年,金国执政完颜昌主动讲和,并达成归还中原故土的协议?这都只能说明金国已知不可能武力征服江南。在这种情况下,秦桧却要卖国给女真,真能讲得通吗?”

看到谢易沉默不语,武湖先生并不等他回答,继续着自己的阐述。

“官家在建炎元年五月登基,六月,李孝忠侵犯襄阳,宗室叔向兵变七月,东都宣武卒杜林谋据成都叛,关中贼史斌犯兴州,僣号称帝八月,胜捷军校陈通作乱于杭州九月,建州军校张员等作乱,军贼赵万入常州陷镇江,金人攻陷中山、庆源府、保、莫、邢洺、冀、磁、绛、相州十月,后军将孙琦等作乱十一月,真定军贼张遇入池州,军校杜彦据密州,军贼丁进围寿春府十二月,金人陷汝州,入西京,陷华州,破潼关”

“以后的战乱更多,这里我不再讲,就在官家披上龙袍后的半年时间,发生的战乱已足够触目惊心。其中的叛乱几乎都和宋军有关,以后更要命的动乱,比如苗刘兵变、杜充降敌、淮西兵变等等,几乎都能让大宋土崩瓦解,这些也都是拜宋军所赐。”

“不难猜想,官家面对宋军心中会有多少忌惮。文臣倾轧只不过是死几个嘴把式的忠臣而已,宋军生乱可就是亡国祸患,官家怎会不时时提防?”

“你们整日里喊着岳家军、韩家军,叫的顺口极了,听在官家的耳朵里,他必定如坐针毡。宋军只能姓赵,什么时候变成姓岳,姓韩了?这样继续下去,是否又会出现藩镇割据,是否又会出现曹丕、司马懿和朱温?这不是逼着官家下决心动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