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世间路之山阴林家 > 39重提山阴故事之农家

39重提山阴故事之农家

趁着大田里的麦子还没完全泛黄,普通人家会剪下一些青麦穗,搓出粒子,放在木盆里,等待麦子发芽,然后蒸煮、过滤、熬制,就是香甜的麦芽糖,这是做饴糖最好的原料,虽说高粱做的饴糖更甜,但是麦子饴糖有股麦香味道,可以持续到高粱下来的时候。饴糖也是农村大集上最亮眼的光景,那时候的糖葫芦,山楂的挂霜,都是用的饴糖,很少用蔗糖。早期鲁菜的拔丝菜系,也是饴糖的功效,不过用的最多的是高粱饴。

青麦籽还可以做粥,与米、花生、高粱、坚果等熬制麦饭,也有用黄麦籽就要在碓臼里把麦皮舂掉,虽说青麦子做的麦饭香味中带着甜味,而黄麦籽做的麦饭麦香更浓,味道更佳,香味更浓。天气稍微凉爽的早晚,就会听到村里碓臼里舂麦米的声音。最忙碌的时节,也是最变幻多样的季节。

麦子收割后,会堆在场院上,晒得差不多的时候,开始碾压脱粒,然后趁有风的时候用木锨扬场,在风的作用下,卖壳、灰尘会被吹走,留下的都是爆满的麦粒,这也到了麦收的最后时分,没有人会偷懒,直到晒了两三天后,麦子被装入麻袋后,工作才停了下来,实际上,农民的智慧是不允许任何一点可用之物被浪费,那些青壮的麦秆,早就被剪下麦穗,晒干后,挪入自家的屋子,等麦收结束后,天气炎热无法出门的时候,就开始用麦秆编织草帘,草帘不仅可以自己用,也可以卖钱。也有手巧的人家,会用麦秆编织各种盛东西的器物,如笸箩,虽然不如竹子的耐用,但也小巧精致,也有蒲团,以及蒸馒头的饭帘。这让林荃感慨不已,真是美好的时代。

炎热的夏季差不多过去了,林荃陪林瑶下去收租子,一亩地大约两平斗麦子,今年年景一般,林瑶只收了一斗半的租,不到三十斤,古代的斤要比现在重一些,四百多亩地,也就不到一千五百斤,够这爷俩一年吃的,不过林家不靠这些过活。林荃疑问,是不是收的太少了,林瑶却很郑重地解释,一亩好地,在这个地方也就四百斤不到的样子,不到三担,薄田也就是两担粮,这还不算种子。更为严重的是,田税和丁税都要从这些粮食中收,太平年景,也要拿出四成五成的粮,真正留下的那一半,也就能稍有剩余。

如果赶上朝廷有事,对外用兵或者大兴土木,就要另外加征,结果就是勉强糊口,如果两次加征,就意味着要家破人亡了。林家由于林茂林瑾是秀才,可以免徭役丁税,免一定田亩的地税,相对还是比较稳定的,而普通农户则没有这个待遇,他们种地多了种不了,少了吃不饱,处于一个两难中,所以农家在农闲时节,必须要出外做工,否则真的要破家了。

林荃只从课本上看到如此的理论,在现实中没有经历过,而林瑶如此直接地介绍,也使得他的心情沉重起来,看来之前那个潇洒富家翁的想法,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玄机或者危机,林瑾与林茂的付出,使得自家在税役上的风险降低,石氏的做法使得林家在财富上有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怪不得后世有句话,你的潇洒,都是别人负重前行的结果。

整个林家,这一季的收成,大约在一百七十担粮,包括地租与自产,在山阴确实属于大户人家了,就目前的粮价,一担粮在一两银子左右浮动,收获的季节在七八钱,青黄不接的时候在一两一二,麦价本身就比米价贵,可见大米的价格更低了,说明这也算是盛世,粮食的价格反映了社会的富裕和稳定程度。

这五六年时间,无论价格高低,林家都会在新粮下市的季节买一部分粮食,等着春荒时节抛售,实际上,林家的田地很大部分都是用这些粮食换来的,这也是大户人家普遍的做法。林瑶从相熟的骡马帮那里得知,今年胶莱平原的粮食产量不高,初夏之交的旱情一直没有缓解,尤其拔节和灌浆时期,浇水困难,亩产比往年下降了四五成,这就意味着来年春季,胶莱谷地必定粮价升高。反复核对信息后,林瑶开始大规模囤积粮食,山阴和莱阳店的余粮都被他收购了。林家囤积了大约有七百多担的粮食,按照往年计,至少也应该赚不到300两银子,如果运往胶莱谷地,至少也要赚五六百两,这也是一个相当乐观的数字。

孙二娘统筹,从公账中抽取二百两,然后各家私账共凑出三百两,很快粮仓和粮食都到位了。其中一百两,将林家四周都建了围墙,有点象堡垒了。本身上林庄两户林姓不在一起,各依山脚,东西相对而建。

麦收过后,农家无事,各种生意依旧,林茂春节时期做的上等墨条都阴干结束,事实证明都是效果很好,上等墨条比市面上的要好很多,当然所有的墨条都运往一品阁销售。

之前,一品阁的买卖只限于登州府,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盖因所有的货物都是自各地批来,没有自产的产品,林荃的墨给了一品阁一个新的机遇,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叫得响的产品了。

墨汁生意,不同于砚台,虽然利润远低于砚台,价格又低,但是消耗量大,产生的流水是砚台的几百倍都有。

自林荃的墨汁运来以后,半年不到的时间,登州府城的笔墨市场已经被一品阁占据了七八成比例,一品阁的墨汁价廉质优,而且不用研墨,有很大的便利性,毕竟研墨也是一个技术活,生手很难把墨研得又亮又黑。

人都有惰性,在一品阁买了墨汁后,顺便就把其它需要的文具都买了,自二月份开始,一品阁的流水就翻了七八倍,让姜媛兴奋不已。

在书信中,对林荃也是亲昵有加,林荃也算是他所认识的男子中,文采最为出色的。自此,心中日夜都有林荃的影子,两人毕竟见得少,林荃极少到府城,距离产生美,在姜媛心目中,林荃的形象越来越完美,而林荃对姜媛的感觉也是同样。

利用这个机会,早在四月份,林荃的那些次等的墨条运到一品阁后,姜媛的经商才能开始发挥,抓紧时间在“大城市”莱州府城、黄县等地相继开了一品阁分号,同时向其它县城批发,姜媛的推进线路很怪,就是沿着登州府官道的北线推开,一直到莱州。

这也有林荃的功劳,林荃与石敬商量,借用石家布庄的影响,在这些城市的县学或者府学边上,开了文具店,连掌柜都是石敬帮忙找的。其中也有他赶海时的干兄弟,知遇庄的范会成就是姑奶奶家的后生,当然与林家没亲戚,就到了莱州,住进了石家布庄,在他的打理下,莱州一品阁比登州的销量还要高很多,更重要的是,莱州这里比登州更容易拿到其它货品,后来胶东一带一品阁的大宗货物都是从这里分发到各地,包括登州。

因为销量的增加,很多货物都有了谈判的空间,尤其大量消耗的如绵纸等,都不需要进货时付款,而是委托销售的模式,利润的空间更大了,有时候一日的流水都赶上去年最好的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