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大周中兴 > 卷1第59章 厚颜无耻之人

卷1第59章 厚颜无耻之人

蒲无伤见召公虎不舍,道:“无伤乃国亡家灭的不祥之人,承蒙天子收而为徒,这才苟活于世。如今恩师仙逝,有太保亲自护送天子遗体,定然万无一失。如今,无伤心愿已了,无意于荣华富贵,故而告辞。”

召公虎赶忙道:“倘若先生无意于官爵,亦可跟随王师一同回镐京,他日在王城之内,可以给先生开馆讲学,亦能将神农绝学发扬光大。”

蒲无伤苦笑道:“无伤山野散人,无拘无束惯了,怕是更乐于放浪形骸之外。且无伤居于自然之间,可以效仿神农祖师尝百草、医百病,以求医道。至于高台教化、收徒讲学之事,无伤才疏学浅,岂可为之。”

召公虎知道蒲无伤志向高洁,劝说不动,无奈道:“既如此,孤也无法强先生所难也。”

蒲无伤怕召公伤心,施礼道:“太保乃大周社稷庭柱,德高望重,他日必有名士高人争相来投。皆时,实现恩师中兴大周之遗愿,必指日可待也……”

召公虎见蒲无伤顾左右而言他,继而欲言又止,猜出他必有心事,问道:“不知蒲先生还有何心愿,但说无妨。”

蒲无伤见召公虎猜透心事,小心翼翼道:“无伤自幼跟随恩师修习神农之术,方才管窥医道之一二。曾听恩师生前说过,医道至尊当推岐黄,而岐黄之术尚有孤本馆藏于王宫之内。无伤斗胆,倘若日后能到宫内借阅一观,乃三生之幸。”

召公虎抚须点头:“王宫馆藏之书乃天子专属,本不对外。如今新天子尚未继位,孤更不敢擅专。但蒲先生乃天子高徒,又是社稷有功之臣,孤届时定会奏请新天子,为蒲先生开方便之门。”

蒲无伤大喜,叩谢再三。

两人又寒暄几句,见蒲无伤去意已决,召公虎只得无奈惜别。

临别之际,召公虎又赠蒲无伤良马一匹,蒲无伤虽再三推辞,终是驾马而去,消失在夜色之中。

召公虎心里顿时空落,转头看见同样失落的方兴,不禁感慨万千。

召公虎叹道:“杨公子不疑、赵公子札、蒲公子无伤。此次出征彘林,孤遇到此三位青年才俊,相见恨晚。可惜这三人都不能为周王室效力,失之交臂,当真有缘无分也!”

方兴见召公虎忧愁,本想开口安慰,但是又不知道说什么好。

赵札重情重义、对晋侯忠心不二,而杨不疑、蒲无伤又都是身怀绝技的高人。反观自己,一介野人,身无长物,自己就算拂袖而去,又能去向何方?

这时,方兴又想起了周王胡送自己出彘林之时所交代之事。若杨不疑所言属实,那么自己此时已然是周王胡在彘林苦心经营的情报网中关键一环。

既如此,他更应该跟着召公虎回到镐京,找到王子友,与之谋此大事。这位王子友,想必就是国人暴动后那位幸存者,很可能,他便是下一任天子的不二人选,可自己又该如何见得到他呢?

召公虎见方兴心事重重,便问道:“敢问接下来有何打算?”

方兴不敢直视对方,低头轻声道:“我……没想好。”

召公虎喜道:“既然如此,便同孤回镐京可好?暂时委屈你栖身太保府内,不知意下如何?”

方兴点了点头:“愿听太保安排。”

召公虎抚掌笑道:“好极,好极!你由方武抚养成人,如今他殁于王事,长眠于彘林,也算死得其所。”

方兴眼眶中闪过一丝泪光,道:“我亦愿继承先父之志,为太保效力。”

召公虎笑着摆手道:“非也非也!以你才华与潜力,假以时日,成就定在方武之上。这巍巍华夏大地才是你用武之地,岂可囿于孤之小小家府。孤定当竭力培养,这才不负天子对你之信任。”

方兴泯着嘴看向远方,心中泛起波澜。

又过了一会儿,召公虎问道:“方兴……你可取字否?”

方兴愣了一下,尴尬道:“禀太保,我一介野人,不配有名字,兴乃我瞎取之表字也。”

“方兴未艾,此正应我大周中兴之吉兆,自是妙极。”召公虎沉思片刻,又道,“既如此,孤便擅作主张,你以‘兴’字为名,取‘叔’为字,将来孤直唤你曰‘方叔’,何如?”

方兴也不急细想,自然欣然同意。对方此举,无疑是准备给自己国人地位,能得太保赐于名字,那可是无上光荣。

伯、仲、叔、季,这是周朝最常见之“字”,方兴不知召公虎给予自己一个排行老三的“叔”为字,但他隐约猜到召公虎一定清楚自己的身世内情。只是如今召公虎不愿多说,自己也不敢多问。

“多谢太保大人赐名、字!”方兴赶紧下拜。

“方叔免礼,快快请起。”召公虎露出欣慰的笑容,从方兴初见召公虎至今,还是他第一次出现这种由衷喜悦。

夜已深,一阵倦意袭来。召公虎同方兴作别,便各自回营休息去了。

次日,照例是四更早饭,五更集结。周王师全军在对周王灵柩行完朝奠之礼后,便拔营而起,前往黄河渡口,准备今日内横渡黄河天险。若一切顺利,再过三日便可抵达首都镐京。

大军约行进了一个时辰,便来到风陵渡口。风陵渡乃黄河四大渡口之首,自是险峻无比,别有一番磅礴气势。在这里,黄河从壶口瀑布一泻而下,出龙门便向南奔流,直至被秦岭东脉的华山所阻,这才转而奔流东去。

所谓风陵渡,因其附近的风后之陵墓而得名。风后乃轩辕黄帝麾下一等一名臣,当年在击败蚩尤一役中立下汗马功劳。

当时,黄帝和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黄帝部落将士顿时东西不辨,迷失四方,无法作战。这时,风后及时赶来,献上他发明的指南车,给大军指明方向,摆脱困境,终于战胜蚩尤。

可惜风后在这场战争中被杀牺牲,最终埋葬在这里,黄帝为之建风后陵,也就有了风陵渡口。风陵渡不仅是黄河之上最大的渡口,历来还是兵家必争之地。后人有诗赞曰:

“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

周王师在黄河岸边暂歇,准备渡水船只。在这里,黄河水势稍微平缓,南北河岸距离也较窄,不需要太多船只,便可使万余人军队一日内全数渡河。

附近早已有晋国和魏国安排的船夫在渡口等候,不多时,所有兵马都顺利渡河,抵达对岸。

风陵渡的对面,便是渭汭之地。此地位于渭水南岸,而渭水作为黄河最大支流,便是通向镐京的必经之水路。

从这里向西行,不到半日便可到华山脚下,一旦穿过华山,其后便一马平川,直通镐京。当晚,周王师在华山下稍事修整,次日便继续风雨兼程赶路。

次日,正当周王师大军西向回京途中,突见前方尘土飞扬,像是有大波军马正朝王师迎面而来。

程伯休父赶忙对召公虎道:“太保,此处往西一片坦途,怎会有大彪军马出现?看这阵势,兵车不少,是否下令戒备应战?”

召公虎极目远眺,摆了摆手,苦笑道:“不妨,来着非敌非友,无需多虑。”

程伯休父满脸疑惑,循着召公虎目光方向望去,只见来军的旌旗上并无字号,只是白布,疑道:“非敌非友?那又是谁?看着像前来吊丧之队列。”

召公虎摇头无奈:“老熟人也。”

不一时,尘埃落定,迎面驶来数百乘战车,在距离周王师不到三里处停下,一字排开。

为首的两乘战车从大部队中徐徐前行,很快停在召公虎中军车驾前。

随即,两个全身丧服之人从战车上跳下,一路小跑到周王灵车跟前,“嗖”的一声双膝下跪、以头抢地。

只听那二人大声嚎哭:“天子!我等来迟一步,救驾不力,有何面目对周朝列祖列宗!”

召公虎和程伯休父相视一眼,无奈摇头。

程伯休父啐了一口浓痰,心中暗骂道:“此二公确不要脸,居然还厚着脸皮前来哭丧,早干嘛去也?”

方兴距离较远,但还是很快认出这两个哭天抢地之人是何方神圣——他们非是他人,正是半月前在汾隰临阵脱逃的两位公爵诸侯——太傅虢公长父和大司徒虞公余臣。

虽然对这两个厚颜无耻之徒嗤之以鼻,但是召公虎作为主丧者,还是不能乱了礼法。

无奈之余,召公虎跳下车去,打算扶起虢公长父和虞公余臣,并做出以袂拭泪的动作,表示哀戚。

但此二人显然入戏过深,迟迟不愿起身。召公虎便只好一边边搀扶二位,一边劝道:“太傅、大司徒请节哀!二位远道而来,迎周王灵柩,忠君之心可昭日月。”

虢公长父已经大哭失声,带着哭腔嚎道:“天子快快怪罪于我也!罪臣不知天子被困彘林,以致救驾来迟,死罪死罪!”

虞公余臣倒是相对收敛一些,他不如虢公那般浮夸,只是站在一旁,一边叩头,一边痛哭流涕。

方兴见状,一股难以言喻的反胃袭来,他转身一瞥看身边程伯休父、显父、皇父等人,也都纷纷露出了不可思议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