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宋慈传奇 > 真实的宋朝(下)

真实的宋朝(下)

我还是要再重复一遍,想真正了解一个朝代、一段历史时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只说大面儿上的,至于细节还是通过看历史书籍和纪录片去了解吧。

大多数人的头脑中都认为宋代是中国古代对女人压迫的开始,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宋代女人开始裹脚了!裹脚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有几种说法,其中最晚的一种是说裹脚是五代时开始出现的,宋朝时开始兴起,但宋代女人裹脚和明清时期女人的裹脚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据史籍记载,宋代的裹脚是把脚趾并拢,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当时称为“快上马”,所用鞋子被称为“错到底”,其鞋底尖锐,由二色合成。实际上是采取一种方法让女孩的脚尽量不长得太大,但并没有伤筋动骨,远谈不上畸形的“三寸金莲”的地步。而明清时期的裹脚是什么样子的,我就不形容了,看图片吧。

其次,宋代女人的裹脚只是“上流社会”的一种风尚,是一种病态的美,就好比现代社会的赶时髦穿高跟鞋,或者说整容。拿穿高跟鞋打比方可能不太妥当,但我坚持认为现代的整容其实也是一种病态的美,不接受反驳。裹脚这种风尚是从北方向南传播的,所以到南宋时期,裹脚也还只是在女子不需要劳作的“上流社会”中流行,社会上大多数女人并不裹脚。

至于为什么后来到明清时期女人都要裹脚,而且还到了要摧残成“三寸金莲”这种畸形的地步,原因不太好分析。很多人说这全怪朱熹和程朱理学,我觉得不能这么说。

首先,朱熹的思想理论里面确实是有不少对女性不友好的内容(可能朱老夫子也和施耐庵先生一样受到过女人的伤害),确实宋代说过对女性不友好内容的道学家有不少,并不只朱熹一个人,但是朱熹说过要限制女性的话,也说过“女子亦当有教”的话。

其次,朱熹是南宋中后期人,他的理学在当时只是一派学说,并不被特别重视,他在当时最出名的事情反而是他被打击的事情。那个时候宋光宗被迫退位,宋宁宗赵扩继位,之后韩侂胄和赵汝愚两个功臣便开始争夺权利,最终韩侂胄获胜,之后他便开始打击赵汝愚的余党,而朱熹就属于赵汝愚一党的人,于是便成为了打击的对象,这才有了“庆元党禁”。当时对道学人氏不但有打击还有诬蔑,就比如流传甚广的朱熹和他的儿媳妇之间的事情,就是掌权者让一些不入流的文人进行的诬蔑。宋代思想比较开放,所以各种思想也比较活跃,在中国古代基本上仅次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但这也有副作用,就好比现代,不控制言论,就一定会有一些造谣生事的无耻文人(实际上是小人)出来兴风作浪。小人什么时候都会有,宋代那时候也一样,一些不入流的文人这个时候就趁打击道学家的机会出来为掌权者摇旗呐喊。包括之前北宋的时候,王安石的那些传闻多数也是他们的丰功伟绩,王安石确实有不少错误,他的敌人就更多了,王安石后来好像也有和儿媳妇之间的那种传闻。对此不作过多论述,说这个的目的只是表明朱熹的学说在当时并不被朝廷重视,在社会上也只是一派学说而已,朱熹的理学被整个社会重视要到明朝之后了。

宋朝灭亡之后,元朝把境内的人分成四等,汉人处于被压迫的第三和第四等。曾经流传过一个说法,说元朝的时候汉人男女结婚,新娘子要先跟当地的蒙古贵族官员过夜。当然这样的说法没有史书记载,应该是杜撰或者夸张。但是史书中记载的事件也并不一定完全准确,就比如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有学者研究发现杯酒释兵权中有许多将领当时并不在汴梁,那怎么会有杯酒释兵权呢?不过许多史料都确切地记载杯酒释兵权事件的第二天这些将领都称疾请罢,请求不再担任中央的军事职务,自愿去外地任职,这说明“杯酒释兵权”这一史实某些方面可能不太确切,但肯定还是有产生了类似“杯酒释兵权”作用的事件存在。

说这个的目的是什么呢,我认为虽然汉人男女结婚,新娘子要先和蒙古贵族官员过夜这种事情可能是没有的,但这种说法很有可能是一种夸张,元代汉人受到压迫,汉人女子经常受到骚扰,因此从元代开始汉人男子便开始对自家的女子“加强管理”了,男人在外面被压迫受欺负,回家之后就加强对自己家女人的控制(这是汉人男子的“光荣传统”了)。如此以来,社会上有了加强对女人控制的趋势。到了明朝之后,据说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自己是朱熹的后代,所以对朱熹的理学非常地推崇,因而明朝的科举制度便变成了八股取士,考试范围限定在朱熹所集注的四书五经之中。而朱熹的学说里面又有许多对女人控制的言论,正好顺应了民间对女性加以控制的要求,从而到明代中期就在社会在形成了封建礼教。如此以来裹脚便不再像宋代那样只是在“上流社会”中流行的一种时尚而已,是自愿的(当然是父母自愿),而变成了每个家庭的女人都必须裹脚,而且还要把除大脚趾之外的四根脚趾弄断折过来,形成畸形的“三寸金莲”的样子,否则就会被宗族和社会所鄙视和排挤,后来女人自己也认为这理所应当,不裹脚的女人都不是好女人,这就更加可怕了。

上一段中我推测的部分只是我的推测,并没有足够的历史根据,我姑且说之,你姑且听之即可。不过后来到清朝初年的时候,孝庄和康熙等都曾经下诏严禁裹脚,违者严罚,但即便如此也难以禁止民间的裹脚,后来便不再禁止了。这是有史实记载的,可见民间封建的力量有多大。

接下来是第二个问题。许多人认为宋代的女人裹脚,而且宋代又出现了这么多要限制女人的言论和思想,所以他们就得出了结果,宋代女人的地位一定非常低。就像上文所说他们对宋代女人的裹脚并不了解一样,他们对宋代女人的地位也并不了解。

其实中国古代在元代之前,女子的地位都没有你想像中的那么低。当然古代是男权社会,许多行业都只能是男人从事,比如说当官,除了某些短暂的特殊时期之外,都是只有男人才可以当官。但这个并不是中国所特有的,世界上所有的古代文明都是男权社会。首先说明除了极个别方面之外,中国古代社会的女性地位都不可能高于现代,相对来说,短暂的元朝以及明朝前期属于过渡时期,只有明朝中后期封建礼教形成之后的明清时期才是女性倍受摧残的绝对男权社会,元代之前的中国社会只能算是相对男权社会。

说宋代女人地位低,大多数人主要是和它之前的唐朝相比较来说的。唐朝女人的地位确实相对较高,但也没有明显比宋代高。从中华文明诞生到唐宋,中国女人的地位某些方面是有所下降,但整体上是处于上升趋势的。很多人认为唐朝女人的地位高我想肯定是因为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但首先武则天这样一位女皇帝的诞生有着主观与客观的原因,主观方面武则天确实拥有不凡的政治才能,不然唐高宗李治也不会主动让他参与朝政。

首先说一下唐高宗李治这个人,就像其他错觉一样,很多人都觉得唐高宗李治是一个没什么作为的皇帝,但其实主要是他之前的唐太宗李世民和他之后的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名气太大了,掩盖了他的成绩,如果你真正仔细地去探究历史,就会发现这个皇帝是很有作为的。李治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史称“永徽之治”,而且他不仅有文治,武功也很厉害。唐高宗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灭百济(660年)、灭高句丽(668年),被尊称为“万国之主”。他在位时期唐朝版图达到最大规模,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并且维持了三十二年之久。

当然这里面也有武则天的贡献,而武则天能够参与朝政,主要是由于李治身体不适经常头疼,这就是武则天能够上位的客观条件。但如果没有主观条件,她没什么政治才能,李治这样有作为的皇帝会让她参与朝政吗?恐怕即使有那样的客观条件,也没什么用,毕竟机会只会留给准备好并且靠谱的人。

但其实唐朝时女人参政并不是正常状态,就从武则天一开始和李治共同处理朝政便受到非议,到最后遭遇政变下台的这段经历便可以看得出来,她之后的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也能说明这一问题。而宋代虽然没有女皇帝,但却有许多个大权在握的太后,而宋代的大臣对太后掌权似乎并没有什么非议。在宋神宗王安石变化之后的皇帝宋哲宗在位的前期,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实行“元祐更化”,恢复旧法,后来高氏去世,宋哲宗亲政,重启新法,许多老臣不支持皇帝的决定,反而支持之前高氏的作法。宋代的太后没有成为女皇帝,除了她们自身的原因之外,主要应该是由于宋初立下的“祖宗之法”,“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宋代严防宗室和外戚的专权,太后掌权也不能违背“祖宗之法”,因而身边没有自己家族势力的帮助,这对她们进一步提升政治地位形成了极大的阻力。

比较女性地位的高低其实主要应该看的是民间。宋代女性在外工作十分普遍,只要有一定的技艺,就可以从事相应的行业,酒楼和勾栏瓦舍之中有许多歌艺舞技高超的女艺人,就像现在的女明星一样会受到观众的追捧。所以宋代时有很多的普通百姓家庭都想要生女儿,然后把女儿培养出文艺才能,因此宋代能够写诗词的女性才会非常多,当时并没有那么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这一点甚至比现代许多地方还要好一点。宋代的厨娘也非常普遍,许多厨娘的烹饪技术高超,有些餐馆就是用女人的名字命名的。宋代缫丝和纺织业也发展起来了,许多女人会在作坊里面做工。当时在民间百姓中还没有女性不应该抛头露面的说法。

在家庭之中宋代女人的地位也明显较高,“河东狮”、“胭脂虎”等的典故均出自宋代。宋代女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她们有底气,因为宋代女人拥有相对更独立的财产权和继承权,不然她们也不会这么热衷于出外工作。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其实经济决定的不仅仅是上层建筑,也决定在家庭中的地位。就比如现代女性为什么可以如此独立呢?归根结底是什么独立?是经济独立。经济独立了,我不必依赖于男人了,我的生活自然就会比较独立。

宋代女人的继承权,《宋刑统》中的规定和唐律一样,都是女儿得儿子的一半,但宋代分割遗产时官府必须作为公证人出现,而且宋代律法多而杂,判案多依判例(虽然宋代是以成文法为主,以判例为辅,但官员为了省事,多直接依判例),女儿分遗产时分得的部分往往不止于儿子的一半。而且宋代法律规定,结婚之后女子的嫁妆归女方个人所有,和离(正常离婚)之后女方会带走自己的嫁妆,有点像现代的婚前财产。所以宋代嫁女儿的人家都会尽量多置办嫁妆,显得有面子,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些东西是属于自己女儿仆人的。当然男人也可以使用女方嫁妆里的财产,但必须征得女方的同意,一般情况下男人如果向女人讨要她嫁妆里面的财物会被认为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而女人使用家里面的东西,却并不需要经得男人的同意。

大多数人还觉得宋代女人很保守,这又是另外的一个误解。之所以又会产生这样一个误解,还是由于宋代之前太过光彩的唐朝,唐代流行胡风,唐代的皇帝本身就有些胡人的血统,后世都认为唐代以胖为美,但其实这也是误解,只不过是唐代流行宽大的衣服,所以你看到的壁画等上面都是宽袍大袖,所以人相应也都比较胖一些。包括公认的胖美人杨贵妃其实并不算胖,只是后期流传下来的一副画把她画得比较胖,以至于大家都认为杨贵妃很胖。

而且唐代女子的服装比较追求华丽,喜欢艳丽的色彩。到了宋代,女子的服饰恢复到了过去汉族质朴的风格,但也继承了从南北朝五胡乱华之后到五代十国时期许多好的方面,形成了新的汉族服饰风采。虽然宋代女子服饰不像唐代那样奔放华丽,但也并没有如明清时期那样保守到连脖子都恨不得包起来。宋代女人穿衣一般里面是抹胸和腹围,外面则是衫或襖以及褙子,然后只在腰间用带子系住,并不担心作为内衣的抹胸在脖领子的开口处露出,甚至有的还是低胸(许多宋代的画作里面有所呈现)。下身一般会穿裙子,里面还会穿着一种裤子(出土文物中发现过南宋时期的类似物品)。而且衣服收窄之后,反而把女性的线条之美显露了出来。

认为宋代保守的人,真实的情况可能和你以为的恰恰相反,甚至可能还有上你大跌眼镜的。我不知道宋代有没有其他朝代那样的那种长期的妾,但宋代的侍妾是合同制的,一般情况下最多三年。我觉得这和日本的“****”实质上没什么两样,是一种应该被唾弃的风尚。这些侍妾一般合同到期之后就会拿着钱去找别人结婚,而社会上虽然不可能对她们这些人多么尊敬,但也并不歧视这类人,这说明宋代社会的宽容度还是十分高的。不过这些侍妾中也有一些重情重义的女人,比如苏东坡的侍妾王朝云(很容易查到,这里不再赘述了)。

宋代的思想活跃和开放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宋代的经济、文化,以及科技的发展速度都是中国古代的巅峰,这就好比现代社会中,越是发达的国家和地方就越是思想活跃和开放,越是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就越是封闭和禁锢一样。

个人感觉宋代女人的地位比之前的所有朝代都还要高一些,比起之后的朝代,特别是明清时期就更是天壤之别了。但中国古代毕竟是男权社会,有一个词叫“物极必反”,也许正是因为他们觉得女人的地位太高了,在某些受过伤害的男人眼里女人太过飞扬跋扈了,所以宋代才会出现那么多的对女人不友好的学说言论。但好在黑暗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所有人都该庆幸自己生活在现代。

最后再啰嗦一句,如果只想看剧看小说,那就只算是凑个热闹,如果是想要了解真正的历史,那么必须看史书和观看历史学家的课堂讲座,最低也得看纪录片。

(在这里给想要了解宋史的朋友推荐邓小南教授的讲座。纪录片的话最好的还是《中国通史》,里面都是历史学者在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