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我在南宋那些年 > 第四十八章 枯井中的少年

第四十八章 枯井中的少年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时值早春,天气也渐渐暖和起来,这天正是休息的日子,许衡出去访友,要过两天才能回来,张平和谢方无事,见已经有孩童在放风筝,两人也耐不住寂寞,从街上买了两个大风筝,便准备找个空旷的地方,放起风筝来。

说起这风筝,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有记载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故称为“纸鸢”。

最开始的风筝,是用作军事的,汉初的韩信便曾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时曾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可见当时风筝的工艺已经很高了。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

到了南宋时,这风筝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当时在临安已有放风筝比赛活动,比赛常在春游时进行,地点在西湖断桥一带,比赛方法为:“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绝线者为负”,即两根风筝线绞在一起,以先绞断者为输。由此可见这项活动在南宋的流行和普及。

玩了一会,也许是他俩的风筝较大,张平总觉得城里地方太小,放不开,便提议出城去放,谢方不好意思扫他的兴,便答应,二人跟母亲说过,便出西城门,到了城郊。

来到城郊,地方果然宽大了许多,谢方买的是一个燕子风筝,张平的是个蝴蝶风筝,随着手中的线越放越长,风筝也越来越高,足足有了二十多米高的样子,看着天空中的一个大燕子,一个大蝴蝶在空中飞舞,二人好不开心,不知不觉也离城越来越远。

二人正玩得高兴,忽然听到有人喊救命的声音,更令人奇怪的是,声音仿佛是从地下传出来,“铁蛋,附近不会有强盗吧,要不要去看看?”谢方笑着问道。

“石头,当然去看,反正咱俩现在都是有功夫的人,不拍,再说有危险,俺也能保护你,走,咱俩去看看,嘿嘿!”

对于张平现在的功夫,谢方还是很自信的,虽然形意十二形他还没有练熟,但对付两三个成年人还是有把握的,在叶家山上,连杨明看了张平的功夫,都说不错,由此可见张平这半年功夫的进展。

听张平这么说,二人便打定了注意,收拾起风筝,寻着声音去找。等走到近前,二人都舒了一口气,面前无人,哪有什么强盗,只见面前有口枯井,旁边也有个风筝,声音便是从里面传来。

二人在井口往里面看,果然看里面站着一个人,样貌看不清楚,但看个头比谢方他俩高些,约莫十三、四岁的样子,“你是谁,怎么到这枯井里面来了?”张平问道。

“两位小兄弟,莫怕,俺不是坏人,俺也是绍兴府的人,今天早上,看天好出来放风筝,结果光顾着看风筝,没注意脚下,结果掉到这井里面来了。”那人说道。

听他这么说,谢方、张平面面相觑,心说放风筝能放到井里面,这也算稀奇了,辛亏是个枯井,要不早就被淹死了。不过这人也算镇静,掉到里面没有慌乱、哭喊,只是喊人来救,可见也是个有主见、能担当的人。

“这位兄弟,别慌,我看这井也不是很深,我们去找个东西把你拉上来。”谢方说道。

“多谢两位兄弟了。”那人在里面说道。

听他这么说,谢方和张平便去找东西,离他们十步开外的地方正好有根藤条,约莫有两米来长、手腕粗细,正好可以用来救人。

二人拉过藤条,把它垂到井边,“这位兄弟,你拉着藤条往上爬,俺们也用劲,一会便上来了。”张平说道。

那人说了一声好,便踩着井壁、拉着藤条往上攀爬,而藤条这边,谢方在前、张平在后,也用力往上拉,经过这几个月的站桩,谢方觉得自己的身体要比刚穿越来的时候结实了太多,因此拉着也就不费劲,更不要说像小老虎一样的张平,因此不一会,便把那人拉了上来。

那人上来之后,赶忙向二人道谢,就听那人说道:“多谢两位兄弟相救,在下感激不尽,真要是天黑再出不去,那俺娘和舅舅就该担心了,俺叫赵与莒,请教二位兄弟的名号,不知道方不方便说?”

“赵与莒、赵与莒、赵与莒这个名字好熟悉,在哪听说过啊!”谢方心里犯嘀咕,不过此时却着实想不起来了。

“俺叫张平,他叫谢方,俺们就住在绍兴府的西面,都是举手之劳,你客气啥!”就见张平摆摆手,大大咧咧的说道。

于是,三人又攀谈了一会,说来也怪,这三人只不过刚刚见面,却感觉非常的投机,不一会谈话便热络起来,通过赵与莒的介绍,原来他家也住在绍兴府西面,跟谢方、张平他们隔了六、七条街,所以三人一直没有机会认识。

“赵兄弟,你也够厉害的啊,要说本朝掉在井里大难不死的,最出名的就是包龙图了,没准你以后能像那包公一样,做出一番事业啊,哈哈!”

谢方说的包龙图就是本朝仁宗时期的包拯,传说他小时候,他二嫂怕他分家产,有次哄他去井边玩。包拯正在井边玩,没想到他二嫂冷不丁的推了他一下,就掉到井里边,但幸亏那井也是个枯井,他掉到井里边并没有摔伤。

在井里,眼前突然出现一团光亮,他从井底捡起来一个月牙型的古镜。镜子里面出现了他二嫂一家密谋他的情景,包拯知道这是一个神奇的镜子,就把它贴在额头上。可谁知道,他贴上去之后再也取不下来,原来命中注定这块镜子是属于他的。

后来包拯到了开封府当知府,就凭借这神奇的镜子,明察秋毫,断案如神,包拯在临死的时候,怕以后的知府残害百姓,贪脏枉法,就把额头上的镜子给扣了下来,让人悄悄地挂在开封府的正堂上。后面才有了开封府的高堂明镜。

听到谢方这么说笑,张平和赵与莒都哈哈大笑起来。

三人正说笑间,就见远处跑来一个小孩,年纪跟谢方、张平差不多,就见他看见赵与莒,气喘嘘嘘的说道:“大哥,终于找到你了,不好啦,咱娘的病又犯了,你快回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