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新崇祯纪实 > 71麻烦不断

朱由检觉得最近有些走霉运,不然哪来的这些麻烦?

很多麻烦!

锦衣卫密报,辽西军队有人与后金暗通款曲书信来往,但还不能查明是谁。

这没毛病,如果没有才奇怪了。

召来田而耕。

“情报可信吗?”

“臣保证可信。”

“你派出的人手可信吗?”

“臣也担保可信。

派到外敌处的人都是臣精心挑选的干练之人,出发前给的最低的军阶都是试百户,家人都安排了些生计。

他们或许会出错,可人是绝对可信的。”

点点头,钱与地位,历来就是做事的原动力,否则,人家又不姓雷,凭什么给你卖命?

“其他呢?”

田而耕苦笑,这位是真的很急躁:“陛下,几个月时间,臣也只来得及在蒙古与后金安插进去人,都未必能安定下来。

各省也是,现在只在各省驻地与少部分府里设点。”

明白。

“以后锦衣卫的主要职责会是情报,这个事你亲自抓,直接给朕禀告,任何人不许泄露。

其余的事,北镇抚司尽量配合魏忠贤。”

“过几天,朕会将王明义调回锦衣卫,让他做个千户。”

“遵旨,臣明白了。”

锦衣卫武装大汉将军已经等同于剥离,再将北镇抚司由魏忠贤事实上管理,锦衣卫的情报机构定位很明确。

还是有些问题,锦衣卫不能由田尔耕一人独大,正好选练营里王明义也没事干了,弄回来正好。

——

六日,巡抚登莱都御史李国祯急报东江镇船队在水寨外停泊两日,似有窥伺登莱之意,随题本附有毛文龙书信一封。

‘臣本武人莽夫,不习礼仪,自知年前觐见冒犯了天威,臣不胜惶恐。

……

言官检点军队时百般刁难之外,双岛、广鹿岛等各处岛屿均不予检点。

...

请陛下念在臣些许功劳的份上,予岛民一些生路。

臣亦会尽力安抚士卒,免得铸成大错。’

免得铸成大错?

一个拥兵自重的武将形象栩栩如生。

这些军阀,一个个把军队当私人的,就从没想过是谁出银子养活的。

生了一会气,又有些为毛文龙惋惜。

东江镇每年40万粮饷,可以养2万精兵了,趁着此时后金主动放弃辽南的时机,占抢金州据险而守,营造一个根据地不是太难。

可你养着十几万农民算干啥的?

朱由检很恼火,也只能恼火。

暂时还得忍着,东江镇远在海外鞭长莫及,撕破脸的话,如果提前来个登莱事变可就惨了。

山东向来是财赋重地,打坏哪儿都得心疼半天。

考虑许久,提笔给毛文龙写信。

粮饷可以不变,但是要看到效果,不能说你蹲在皮岛啥也不干,就能领到军饷。

不管你是麻雀战袭扰战还是地道战,反正你得动起来。

要后金人头,一个不嫌少,百个不嫌多,只要有,对后金就是一种威胁。

人头要送到登州,由朱由检派驻的太监检点。

信中又隐隐表示,如果只拿钱不干事,他不惜断掉粮饷任其自生自灭。

光这些不行,还是得给东江镇一点支持以换取毛文龙的积极性。

朱由检想造船,而棒子那里有的是木材,你这十几万人也不能闲着,伐木吧。

只要能造船盖房的木材,什么松木柞木都要,有本事你一年砍二十万两银子的木材来,也能缓解你缺粮饷的困境。

造船所用木材需要经过2-3年的处理,否则海船用不了多久就会散架,提前囤积也是未雨绸缪。

而且现在北方五省林木资源几乎消耗殆尽,甚至到了地主盖房也以榆木之类的杂木充数的地步,弄些木材来也能缓解破坏水土的速度。

再命令登莱总兵张可大整顿防倭军,防倭军下辖即墨营.登州营.文登营三个水寨,总计7千多兵额。

虽然估计能有2000兵就不错了,可至少也能顶一炮。

山东巡抚手里还有几个营,济南营.德州营.临清营还有镇守运河的济宁营,也整军预防万一。

作用呢?

聊胜于无吧。

————

陕西巡抚牟志夔上疏山西自年后雨雪一滴也无,春旱已成定局,平阳府.汾州府数县旱情严重。

随后。

直隶顺天府,数县春旱。

直隶保定府,数县春旱。

直隶河间府,数县春旱。

宣府,春旱,延庆斗米已到三钱银子。

就连拒马河水量也比往年小一些。

只能命已经奔赴直隶各地的李养德分派人手赴山西,考察掘井救灾的可能性。

掘井要加快进度,复核从简,一切以救灾为首要任务。

银子不用担心,朱由检将直隶.山东.山西三地视为自留地,这点银子还是舍得的。

至于舞弊,顾不得了,熬过去这一阵再算账,反正魏公公的东厂闲着也是闲着。

命保定巡抚张凤翼.顺天巡抚单明诩等各地巡抚与知府寻找水利人才,考察各地开挖水渠的可能性,定下章程上报朝廷。

命各地知府知县调查受灾情况,并考虑减免赋税。

能做的也就这些了,剩下的只有祈祷老天爷给点面子了。

倒是想过号召士绅勋戚减免田租,也只是想了想而已,考虑到大明这伙烂货的德性,朱由检觉得还是不要丢这个面子的好。

旨意发出后,又是一顿鸡飞狗跳。

起因很简单。

施鳯来说:“直隶百姓是陛下子民,江南百姓也是陛下子民,何厚此而薄彼乎?”

施凤来是江南人,两次上疏请求减免逋赋,朱由检都没有同意。

虽然碍于大义没有阻挠圣旨的签发,却在事后发了些牢骚。

此话随即传了出去,一票江南官员深有同感,朝廷内外议论纷纷。

朝廷上随即掀起一股为江南请旨减免赋税的潮流。

有人隐约间开始指责皇帝不公平,苛待江南士民。

朱由检怒了,他现在不需要大臣多嘴,需要的是坚决执行。

何况,他不是万历,遇事只会缩在宫中。

这股歪风必须打下去。

还是要魏忠贤去做。

“王之心,召魏忠贤。”

-----

“朝堂上纷纷攘攘,老魏你怎么看?”

“陛下,这是小事,交给臣就是了。”

朱由检没有说话。

魏忠贤在心里叹了口气,这位什么都好,就是这优柔寡断是大毛病。

魏忠贤没有急着说话,悄悄的仔细打量了皇帝几眼。

这一段事情多,皇帝脸上的疲惫之色很明显。

“陛下。”看着朱由检,他似乎看到了刚执政时的朱由校,魏忠贤有些担心:“陛下不必担忧,交给臣去办,臣有办法让他们闭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