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春秋风云録 > 公子鱼的哭声

公子鱼的哭声

害死了鲁闵公,目的是达到了,能当上鲁君吗?

私通君夫人,杀死太子般,又刺杀年幼的鲁闵公,逼走季友,一桩桩,一件件,任何一条罪名,都够他死上百次,甚至可以灭族。

国人愤怒了,这种愤怒,压抑三年,已经不顾生死,到达爆发的边缘,让庆父感到恐惧。他的名声实在烂透,鲁国人宁可没有国君,也不愿意把他推上宝座,就想灭了他。

鲁闵公之死,让季友处于危险之中,不得不第三次逃离。

国人被激怒了,纷纷把矛头指向庆父。‘国人’,一般指居住在都城之内的工商士阶层,这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各位都知道‘国人暴动’吧,拿着棍棒锄头,就能把周厉王赶跑。

公元前660年9月,哀姜逃离之后不久,庆父仓促打点行囊,逃往莒国。他本可以逃往邾国,与哀姜再续前缘,然而实在丢不起那人,摆明了狼狈为奸。

虽然已经满城风雨,在外人面前,脸面还是要的。

庆父离开了,季友才敢回归鲁国,然后整饬朝纲,立公子申为国君,就是鲁僖公。

这里,先要介绍一下鲁僖公的母亲,我们一般称她成风。‘成’为谥号,风为姓氏,是鲁庄公的一位爱妾。

中国姓氏很多,但风姓来头非常大,号称‘中华第一姓’,连黄帝的姬姓都要靠后。因为,风姓是太昊(太暤)的后裔,如果各位还不太明白,那么这里可以告诉各位,太昊就是伏羲,与神农、女娲并列‘三皇’。

伏羲,就是风姓始祖。风姓的分支,有个无怀氏,其中有个著名的人物叫少典,建立了有熊国。少典的后人,又分出两个著名的分支,姬姓的黄帝,和姜姓的炎帝,现在各位明白,为什么风姓被称为‘中华第一姓’了吧,比‘炎黄’还古老。

成风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还慧眼识人,很有正事。

作为妾,她能为鲁庄公生个儿子,其实已经很知足了,至于继承权,原本不敢奢望。当时,风姓国家已经落寞,如任国、宿国、须勾国、颛臾国。成风来自须勾国,所以,她的背景很薄弱。

公子般是庶长子,深得鲁庄公器重,加上与孟任的感情,没法争夺;儿子申虽然排行第二,但是,也争不过鲁闵公,因为,鲁闵公的背后有霸主齐桓公支持。

但是,不奢望不等于完全放弃,作为母亲,为儿子必要提前的准备,还是要做的,万一……天上掉馅饼呢!

很早的时候,成风就听说了季友的奇异卦象,而且知道他很贤能。于是,有心计的成风派人提前与季友结交,当然,这是君子之交,她把儿子姬申托付给季友,请多多关照。

现在,公子般、鲁闵公先后被杀,公子申终于等来了一线机会。

季友感念成风的好意,逃亡的时候,不忘带着公子申。这是一个宝贝,毕竟,立鲁闵公是庆父的权宜之计,背后靠山是齐国;如今小闵公已被害死,公子申才是未来的希望,才是自己所支持的。

回国之后,他马上立公子申为国君,就是鲁僖公。

这是一笔大的投资,双方获益匪浅。公子申成为鲁国国君,作为回报,任命季友为上卿,主管朝政。从此以后,季氏权力经久不衰,‘三桓’开始得势,后世公认,‘三桓’的崛起,就是从鲁僖公开始的。作为回报,‘三桓’保留了祭祀鲁僖公的庙宇,直到被一场大火烧毁。

成风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儿子当上国君,后世称她‘鲁国母仪’。将来她去世后,周襄王都派遣代表参加葬礼,送给含在口中的玉和相应的丧仪,很风光。

鲁僖公即位,鲁国终于得以安宁。

在庆父、哀姜逃离鲁国之后,鲁国没有国君,内部一片混乱。可以说,鲁国之乱,齐国的‘美人计’是主要祸根,齐桓公也觉得惭愧,本想联络感情,没想到弄巧成拙,于是派遣贤臣高傒,率军安定鲁国。

高傒是贤臣,深明大义,齐国人信得过他,之所以派他来,并非为了打仗。否则,何不派善于带兵的王子城父?

当然,这其中难免有管仲的功劳。鲁庄公曾经无偿给他修筑封邑——小谷,这份情,不能忘。

据《公羊传》记载,高傒率军到达鲁国后,鲁僖公刚刚即位。外国军队前来,难免让人生疑,高傒立刻与鲁僖公结盟,表明全力支持新君;同时,还派遣军队为鲁国修筑城墙。

鲁国人非常感激,许多年以后,他们还夸赞高傒,茶余饭后,讨论某段某段城墙是高子给修建的,并且希望他能再去鲁国。

高傒这个人,虽然不如管仲有名,但成就齐桓公的霸业,他功不可没。将来安定齐国,全靠他运筹帷幄,属于平时默默无闻,关键时刻,让人放心的人物。就好比我们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吕端大事不糊涂’。

鲁国的安定,齐桓公功劳不小,否则趁着鲁国连死三君,内乱不休,很轻松就可以灭掉鲁国。然而,他没有那么做,反而使鲁国得以安定,受到后世好评。

有了齐国的支持,一切都好办。

如今国家初定,但庆父还活着,那才是真的祸根。于是,季友派人带了礼物去莒国,请求帮忙逮捕庆父。并且许下承诺,只要莒国逮捕庆父,或者杀死也行,鲁国一定赠给莒国更多的宝物,决不食言。

贿赂,往往就是祸根。

莒国人不愿逮捕庆父(或许收取了庆父的贿赂),又不愿放弃眼前的财物,最后,想了个折中的办法:收下礼物后,把庆父赶跑了。

《公羊传》记载,庆父逃往齐国。他这种人,臭名昭著,逃到任何地方,都是一块烂肉,齐国人坚决不接纳他。庆父无奈,只好返回住在汶水边,四下观望,希望能有人迎接他回国。

鲁国人已经恨透他,不抓就不错了,还渴望迎接?

眼看回国无望,也不敢直接回去,最后,庆父让公子鱼先回去,找季友,请求赦免自己的死罪。此时也没什么太高的奢求,只希望保住小命,做个普通百姓就行。

公子鱼这个人,史书没怎么记载,《左传》又称他‘奚斯’。既然为公子,应该是公室成员,和庆父也是兄弟,血浓于水。

公子鱼人品好,心眼实在,也不想一想庆父造成的罪孽,能被原谅吗?他真就先回鲁国,向僖公和季友说明了庆父的想法,只希望能留一口气,从此再也不介入政治,当个老百姓,过自己的小日子。

这都什么时候了,数数他的罪行,不说罄竹难书吧,也是劣迹斑斑,不可原谅。即使季友放过他,国君能放过他吗?国人能放过他吗?天理能放过他吗?

庆父,已经烂透了,癌症晚期,无药可救。

公子鱼本想保住庆父一条小命,可惜庆父坏事做绝,难容于鲁。杀公子般,杀鲁闵公,与哀姜私通,任何一条,都可以灭族。

没有得到鲁僖公和季友的谅解,公子鱼心中惭愧,回去后,不忍心跟庆父直说,又不得不说。思前想后,他也不过河了,站在河对岸嚎啕大哭,真是‘哭声直上干云霄’,听的人痛彻心扉。

庆父正在等待消息,没想到却等来公子鱼的哭声。他是个聪明人,立刻明白了公子鱼的意思,长叹一声:“这是公子鱼的哭声啊!我再也不能回鲁国了!”

秋风萧瑟,天气冰凉,庆父回想自己的生平,造孽太多,有何面目回归鲁国?他再也没有心情活在这个世上,长叹一声,主动上吊而死,也算给自己留点自尊。

庆父死了,还有一个人逍遥法外,就是鲁庄公的夫人哀姜。

对于庆父的阴谋,哀姜是知情者,也是参与者,甚至是教唆者。鲁闵公之死,导致鲁国民愤爆发,即使她出走邾国,罪恶已经难以被宽恕。

看在鲁庄公、齐桓公的面子上,季友并没有追究她的刑事责任,也没法惩罚她,毕竟是‘君夫人’,还是齐国贵族。只希望她安静地居住在邾国,别回鲁国,这样彼此都不为难。

但是,此时的齐桓公,心里很不是滋味。

昔日的文姜,害死鲁桓公,成为诸侯笑柄;现在的侄女哀姜,害死两位鲁君,也闹得满城风雨。

身为盟主,很没面子。从齐国嫁出去的美女,没有成为两国联络感情的纽带,却一次次丢人现眼,实在有辱国体,不能再放纵了。

此时的齐桓公,正被北狄搞得焦头烂额,忙于救援邢国和卫国。

公元前659年7月,在忙完邢国的事情后,齐桓公派人拿着令牌,去邾国索取哀姜。邾国弹丸之地,长期依靠齐国,是齐桓公的绝对拥护者,岂敢违抗命令?于是乖乖交出哀姜。

对于哀姜,齐国人不想多说,三个字:必须死。

按礼,齐国没资格杀死哀姜。因为女子出嫁从夫,已经是鲁国人了。现在,为了和好鲁国,免得鲁国为难,齐桓公亲自下令,赐死哀姜。

当初逃往邾国,还不如留在鲁国,至少保命没问题。无论如何,哀姜也是鲁国的君夫人,不能任其死在国外。鲁僖公向齐国请求安葬哀姜,还把她的牌位立在鲁庄公庙里,内存母子之仪,外则讨好齐国。

12月,齐国人把哀姜的尸体,送归鲁国。

庆父死了,哀姜死了,鲁国的灾难,原本可以告一段落,没想到,莒国又冒出来,双方甚至打了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