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春秋风云録 > 那几十里的友谊

那几十里的友谊

戎人,早期更多位居中国西部,统称为西戎,逐渐被秦国驯服。看过《芈月传》吧,里面的义渠君,就是戎人,看起来比中原人有情有义。

春秋时期,戎人有很多种,著名的如犬戎、羌戎、陆浑之戎、伊洛之戎等。在北方燕国附近的山区,活跃着一支戎人,也是没正事,每天到处打家劫舍,一般称之山戎。

似乎落后地方的恶人,就被称为戎或狄。

山戎,戎狄的一支,居于北方,狩猎放牧为主,打家劫舍为生。继承了戎狄的优良传统,能抢则抢,抢完就跑;不给就打,打不过就逃,也是‘不羞遁走’。

对于戎狄的这种战术,中原人吃尽苦头,也无可奈何,只能在书本上嘲笑几句。

说实在的,打仗就有胜负,就有生死。

逃跑不丢人(必须成功逃掉),投降丢人,被打死则无所谓丢人不丢人了,命都没了,还死讲究什么。现代人提倡善待俘虏,鼓励投降,而且有国际公约,这只不过把戎狄的‘保命要紧’,改成好听的‘热爱生命’。

公元前664年冬,齐军出发,攻打山戎。

盟主应该有个盟主的样子,说不麻烦大家就不麻烦,本国军队完全可以解决。再者说了,山戎居住的地方,基本都是山区,道路崎岖,‘难于上青天’,军队多了行动不便。

等到齐军到达燕国后,山戎还是老一套,早跑得无影无踪了。

他们也不傻,齐军训练有素,战斗力强,武器装备先进,那是掉脑袋的事儿,不能硬拼。等齐军找不到了,厌烦了,粮草也没了,自己撤走,那时再出来抢劫,何乐不为。

戎人早已懂得,‘宁斗智,不斗力’。

说实在的,在抢劫过程中,戎人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变得越来越有头脑,越来越精打细算。

不过,这次他们打错了如意算盘。

管仲不傻,燕君也不傻,不能大老远的空跑一趟,吓唬吓唬,耀武扬威一番,就这么被山戎给耍了。这一趟的投入,实在太大,如果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后患无穷,更让中原诸侯看笑话。

在燕君的请求下,齐桓公与管仲决定,彻底消灭山戎,解决北方的隐患。

于是,在燕军和当地人的带领下,齐军先后消灭了令支、孤竹两大戎族部落,拓地五百余里。

据《国语》记载,为了消灭山戎,齐军竟然把战车悬吊起来,勒紧马缰,翻越太行山和辟耳山的拘夏峡谷,西面到达流沙。以古代的装备,这次行军的艰苦成都,难以想象。

另外,据说管仲还编了《上山歌》和《下山歌》,军士们边走边唱,不觉得辛苦。

土地是带不走的,带些土特产还不错,齐桓公做个顺水人情,把土地全部送给了燕君。从此,燕国一举成为北方大国,到战国时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据《韩非子》记载,由于地形复杂,齐国军队曾迷路,大家都很迷茫。管仲听说老马能记住回家的路,于是选择一些老马,让他们随意走动。军队跟着老马的足迹,找到归途。这就是‘老马识途’的典故。

齐桓公为燕国出兵出钱,跋山涉水,终于打败了山戎,且拓展了土地。这种忘我无私的行为,彻底征服了燕君,感激之情无以言表,那真是发自内心的,无与伦比的,真诚的感激。

临别之时,送了一程又一程,恋恋不舍,直到过了齐国边界,才发觉,送过站了。

按照周礼,诸侯送别不能过境。为了显示自己盟主的大度,齐桓公当时划地为界,把过界的齐国土地,都送给了燕国,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这次出兵,不仅没得到什么实惠,还倒贴一些土地,不过得到了个好名声,更让诸侯信服。

燕君这下不好意思再送,眼含热泪,看着齐桓公离去。为了表示纪念,后来,燕国在送别的地方筑了一座城,名为‘燕留城’,大致位于今河北沧县东北。

当然了,齐桓公也劝谏燕君,勤于朝拜周王,重修召公之德。

然而,国与国之间不可能永远是朋友。到了战国时期,齐国差点儿灭掉燕国。燕昭王为报齐仇,修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豪杰,引来一位与管仲齐名的人物——乐毅,之后又差点灭了齐国。后世把他俩合称为‘管乐’,这些都是后话。

公元前663年6月,齐桓公伐戎凯旋归来,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彻底征服了诸侯。

齐桓公派人给鲁庄公进献戎人的战利品,并且带去了山戎的旗帜。按照周礼,讨伐戎狄,只能向周王献俘或者其它战利品,用来警戒四方夷狄,哪有向诸侯献战利品的?另外,中原诸侯国战争中获得的俘获,也不向周王进献,因为大家都是周王的子民。

这固然表示友好,隐含有点向鲁国示威的意思。

管仲应该懂得这些礼节,现在给鲁国送去了战利品,《公羊传》记载为‘戎菽’(胡豆)。但在其它史料中记载,给鲁国送的是战俘。

送点土特产,长点见识。如果送战俘,特别是戎狄的俘虏,决不能送给诸侯,那必须送给周天子,相信管仲不会如此失礼。

本身这件事儿,很可能是另外的意思:大家关系不错,我们大老远平安归来,带点当地的土特产,向你报个平安,同时表示友好。

有时候很简单的事情,结果却被想的很复杂。

伐戎归来的第二年春,齐桓公为表彰管仲,在小谷(今山东东阿镇)筑城,作为他的封邑。

关键是,这次讨伐山戎产生的影响,效果非常好,诸侯彻底信服,这对南方的楚国也有一定的震慑。以至于后来在召陵的‘八国联军’威慑下,楚成王也不得不屈服。

此时,北有戎狄,南有蛮楚,中原全靠齐桓公把大旗扛起来。当然,这一切管仲功不可没。后来的孔圣人就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这些人,都要披头散发成为夷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