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春秋风云録 > 粮食都去哪儿了

粮食都去哪儿了

鲁庄公娶哀姜做夫人,过了两年美满幸福的日子,齐、鲁关系,也跟着更上一层楼。

拴住了鲁庄公姬同,那么,齐桓公的霸业更加稳固,至少没有后顾之忧。公元前667年,齐桓公邀请诸侯,再次在幽地聚会一次,史称‘幽地之盟’(九合第四位),这次,鲁庄公没有爽约。

公元前666年,原本应该是个吉利的年份,对于鲁国,却是一场灾难。

从春天开始,风不调雨不顺,麦苗全部枯死,到了夏季,麦子颗粒无收;一切还没完,鲁国整整大旱,禾苗也是枯死殆尽,到了秋季,稻子颗粒无收。

这一年,农民白忙活,只能吃老本。到了冬季,鲁国开始难受了,许多人家饥寒交迫,面临饿死的危险。

按礼,作为一个国家,必须有储备粮,古今一样。如果没有九年的储备粮,那就叫不足;如果没有六年的储备粮,就叫危机;如果没有三年的储备粮,那就称不上是国家了。

古代以农业为主,规定是抽取十分之一的农业税,也称‘十一税’。如果遇到荒年,国家就以丰年的粮食补充,自给自足,根本不必向外求援。

现在,鲁国刚刚一年灾荒,国家就拿不出足够的解决温饱的粮食,让百姓挨饿。

那么,粮食都去哪儿了?

不仅没粮食,这一年的冬季,鲁庄公还下令,修筑郿邑。邑,有很多居民定居,原本跟都类似;区别在于,都,有先祖庙宇或先君牌位,即宗庙所在,后来是国都;城,主要是保护国君的。

灾荒之年,最忌讳启动土木工程项目,这是不仁,让百姓怨恨。

这时候,有个人站了出来,他的名字,叫臧辰,因谥号为‘文’,人们更多称呼他臧文仲,鲁国宗室。

他的先祖姬彄(kōu),字子臧,谥号僖,也称臧僖伯。公元前718年春,鲁隐公要去观看捕鱼。臧僖伯认为,作为国君,只有祭祀和战阵是国家的大事,否则就是乱政,所以,谏阻鲁隐公观渔。但鲁隐公坚决要去,臧僖伯就以生病为由,没有跟从,冬季12月就去世了。

臧文仲的爷爷,就是臧哀伯臧达。前文说过,他曾经劝阻鲁桓公,不要把贿赂的郜鼎,摆在祖庙里。

臧氏家族,一门忠良。

据《世本》记载,臧文仲的父亲,叫伯氏瓶,没有什么显耀的事迹。眼看鲁国百姓受苦受难,国君无计可施,臧文仲勇敢地站了出来。

他对鲁庄公说:“我们和邻国友好,取得信任,以婚姻来加强,以盟誓来巩固,就是为了应对国家的急难。铸造钟鼎宝器,贮藏珠玉财物,就是为了救助百姓的困苦。现在国家遇到了困难,您为何不抵押钟鼎宝器,向齐国请求购买粮食呢?”(《国语》)

国家发生饥荒,属于天灾,不可避免。每个国家都有足够的储备粮,齐桓公主持会盟,就是提倡互相救助,防备这种天灾。

现在的鲁国,一年歉收,就造成如此灾害,致使老百姓饿肚子,这就是执政者的不对了。

鲁庄公当然明白这个道理,都是自己没治理好鲁国,心底惭愧,问:“派谁去好呢?”

当国君当糊涂了,还是被齐国的美女迷糊涂了,这种事,还要问别人吗?

臧文仲首倡买粮,事到临头,也不能把这个重任推给别人,那太不讲究,不能坑别人。他慨然回答道:“国家遇到饥荒,应该由卿大夫外出求购粮食,这是古代的制度。我充列卿位,请派我去齐国吧!”

于是,庄公派遣臧文仲带着礼物,去齐国买粮。

现在的出差,想坐火车坐火车,想坐飞机坐飞机,是享受。有充足的时间旅游观光,领略地方的风土人情,品尝地方的风味特色;‘朝而往,暮而归’,舒舒服服去,开开心心回,顺便还可以带点土特产。

古代可就不一样了,风里来雨里去,纯是遭罪。

想一想,坐着马车,晃晃悠悠(古代已经很高级),路上很少见到店铺;寒冬腊月,饥寒交迫,饿了啃一口干粮,渴了喝一口清水,颠簸十天半月,到地方骨头都散了架,有的甚至病死半道,哪有心情观光?

臧文仲的从人就不太高兴,带着埋怨的语气问道:“国君又没指派您,您却主动承担,这不是自己没事找事吗?”

这话实在,但我们的臧文仲大人,可不这么想。

他说:“贤明的人,应该争当危难而谦让平易,当官的应该敢于任事而不逃避危难(事不避难),在高位者应体恤百姓的忧患,这样国家才能安定。现在我不去齐国,就不是争当危难;处于上位而不体恤百姓,当了官而又懒于理事,不是臣子该做的。”(《国语》)

先不论他职位如何,也不论他后来的成就如何,就这几句话,勇于承担重任,充满爱民之心,在春秋的历史中,必须占据一席之地。

这番话,为当官的做了很好的榜样,都应该认真学习。后人常说‘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事不避难’最早就出自臧文仲之口。

当官要当大官,更要当好官,最关键的是为民排忧解难;如果只想利用职权,挖掘好处,会遭到天谴的。用现在一句戏言,就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就这样,臧文仲满怀激昂,带着玉圭和玉磬,去面见齐桓公,提出购买粮食。

当然,买粮也需要很好的理由,那不是小数目,也算军用物资,不能随便买卖。看看现在的某些大国,动不动挥舞制裁大棒,威胁威胁威胁,如小孩子玩过家家,可笑可恨。

臧文仲的口才与智慧,绝对一流。

见到齐桓公后,献上玉圭、玉磬,说道:“天灾流行,殃及百姓,对周公和太公(姜子牙)的祭祀都无法保证,给王室的贡品也难以齐全。我们国君担心获罪,所以带着先君的宝器,前来交换贵国多余的粮食。这可以减轻你们管粮人的负担,也可解救我们的饥荒,我们的国君和臣子都会得到你们的恩惠;同时使我们有能力向王室朝贡,还可以使周公、太公以及各路鬼神都能得到丰盛的祭祀。”(《国语》)

卖不卖吧?不给我们周公面子,可以;你们齐太公的面子得给吧,周王的面子得给吧,如果都不好使,鬼神的面子还敢不给吗?臧文中的后台可真硬实啊!

还说啥,都到这份上了,而且人家是买,给钱,并不白拿。

齐桓公也不贪图那几个玉器,管仲更是心系天下,想交好鲁国。于是,齐国人卖给鲁国粮食,出于礼节,必须把玉圭和玉磬都退回去,否则表示贪财。

就这样,臧文仲满载而归。

由于他是主动承担责任,前去买粮,有人认为,他是以私人身份,自己去齐国借粮,没有得到鲁庄公的任命。这是为鲁庄公开脱罪名,因为这次灾荒,连一年的储备粮都没有,说明鲁庄公治国不善。

初出茅庐,就展示出超凡的政治才干和外交智慧。

但这些都无所谓了,关键在于,臧文仲是一个好人,一个好官,一个负责任的好领导。

面临灾荒,缺衣少食,忍饥挨饿,不可怕。只要有好的国家,有关心百姓的国君,有敢于担当的臣子,一切困难,都不算什么,因为,他们给了百姓希望,让百姓信任。

公元前665年春,鲁庄公又干了一件没头脑的事,下令修缮马厩,结果被孔夫子记录在案。本来呢,修缮破败的马厩也正常,糟糕的是不合时令。春分百草生长,正是放牧时节,马也不用圈养;秋分储藏季节,水寒草枯,牧马需要回到圈中,故而应该在秋季修缮。

臧文仲,将要在鲁国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在春秋的历史中,留下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