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春秋风云録 > 楔子

春,就是春天,冰雪消融,万物复苏,问一百个人:喜不喜欢春天?一定有一个人回答:我最喜欢春天了!因为,我孩子就是这么回答的。

秋,就是秋天,秋风萧瑟,花草枯萎,问一百个人:喜不喜欢秋天?一定会有一个回答:不喜欢。因为,我妻子就是这么回答的。

秋天层林尽染,硕果累累,劳动的收获,丰收的喜悦,都集中在这个最让人快乐的季节,为什么不喜欢秋天呢?之所以不喜欢秋天,那不是秋天惹的祸,那是冬天的寒冷给人的错觉,大概是把冬天的不满转嫁给了秋天。

然而,妻子依然坚持她的观点,孩子,依然喜欢春天。

东周时期,鲁国有位叫孔丘的人,周游列国,忧心天下,空怀济世之才,不为掌权者重用。年老的时候,他退居一寓,根据鲁国的史书《鲁春秋》,编辑了《春秋》一书,从此,这本书代替其它国史,流传后世。

孔夫子为‘春秋’约二百五十年的历史,列下一个目录;同时,也为中国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列下一个目录。回头看看,历史,原来总是如此相似,一遍又一遍,演绎着相似的生死轮回,重复相似的兴衰杀戮。

西汉末年,刘氏贵族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策士的言论,和一些史书的记载,编辑整理了《战国策》。

于是,后人把东周又划分为两个阶段——春秋和战国。

当然,《春秋》的时间,按照周朝历法,与今天的阳历、阴历并不相同。当时的春,就是正月、二月、三月;夏,就是四、五、六月;秋,就是七、八、九月;冬,就是十、十一、十二月。

但是,各个朝代,正月的制定并不相同。

由于冬至日最容易确定,预示着新的一年开始,所以,周朝把冬至日开始的第一个月,定为正月;到了汉武帝时期,颁布《太初历》,延用了夏朝的历法,以冬至后第三个月,定为正月,也就是今天农历的前身,也称阴历或夏历。

所以,《春秋》中的正月,比今天的农历月份,要提前约两个月,也就是今天的农历十一月。在这里,我们记载时间,还是按照周朝历法。

看似题外话,但是,在古代,正月的象征意义不一般,因为,每一次正月的确定,象征一个新的政权的建立。

在《春秋》约250年历史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先后跃上历史舞台,‘真善美’、‘假恶丑’、‘贪嗔痴’、‘正与邪’……互相交织,书写了中国一段精彩的历史。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一面古镜,映照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平庸的帝王,有威武的霸主,有建功立业的英雄,有倾城倾国的美女,有神秘莫测的刺客,当然,也有令人痛恨的卖国贼,有让人呕吐的真小人,有着各种各样的败类。

‘春秋’,礼崩乐坏,战乱迭起。或许,有人会感叹:我早一点出生,或者晚一点出生多好啊!为什么要生活在这个动荡的时代?

不必感慨叹息,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只要你有才华,只要你一心向善,只要你刻苦努力,只要你为国为民,历史,不会抛弃你,不会抛弃任何人,总会给你留下一席之地。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历史,回头看一看,那个时代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为他们鼓掌,为他们欢呼,为他们感慨,为他们叹息,为他们流泪.......

如果文字能让时光停止,那么,我愿意永远停留在今朝;如果文字能让时光倒转,那么,我愿意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回到那个鸟语花香、礼乐盛行,却又金戈铁马英雄辈出的年代;如果您想听一听春秋的故事,那么,就看一看我的《春秋风云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