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十国传 > 第三十六章 乱起(五)

第三十六章 乱起(五)

轻舟静卧湖中影,对岸曲堤柳树群。落日余晖临水动,黄昏迟暮远山寻……

轻舟翻覆,橹桨折沉,堤岸不复,柳浸水流。纵然落日余晖播洒在水面,却是没了丁点往日粼光闪闪的柔美。徒添凄楚罢了。

进出城门的人络绎不绝,拖家携口的,挑担推车的,将城门堵的满满当当,任守城兵卒吆喝叱责,只垂着头往里走。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惶然,木然。

城里的积水基本清干,但淤泥仍未扫尽,垃圾杂物一堆堆的,随处可见。空气中散发着阵阵难闻的味道,腥臭,霉败,刺激着鼻窦,呼吸不畅。

默默的一路走过,七兜八转的回到李宅时,天色已昏暗下来,大门两侧的灯笼点燃,光影摇曳。

“李大郎君……”李惟敲开侧门,正待进去,便听一道声音响起,略微有些沙哑。愣了愣,他才反应过来是在唤自己,比“大郎”听着顺耳些。

黯淡不明的灯光处,两个身影并肩而立。

“钟灵……钟敏……呃,你们怎么在这……”李惟拍了拍额头,有些惊讶:“我的意思是……你们在外面站了一天?干嘛不进去?”

“大郎没回来,我们不方便进去。”钟敏明显有些疲惫,身子却站得笔直。

钟灵在兄长身边怯生生地站着,双眸在昏暗处,明亮生动。

“饿一天了吧,啧啧,够牛叉。”李惟简直无语了,招招手:“行,咱们进去,先弄点吃的。”

这次飓风,李宅倒是没受多少损坏,风雨停歇后仆从侍婢一番忙碌过后,府里几乎看不出飓风来临的痕迹。

胡乱吃了些东西,李惟先去李杜氏屋里简单说了几句,大抵让母亲不用担心丁堰那边的情况,自然是一番宽心的说辞,又说了“捡”了两个人回家。

李杜氏听晓钟灵、钟敏的境遇,连声念“阿弥陀佛”,让这兄妹二人安心在李府住下云云。这时,外头仆从禀报郎主刚刚回府。

李惟遂唤了人将钟氏兄妹安顿好,自去见李烨。

前来禀报的这人三十岁上下,很是精干。李惟是认得此人的,叫作李能,是城里李家别业的管事,其父李忠是丁堰李府的大管事。上阵父子兵,却也尽心尽职,算是李家的“老人”,数代人都是李府管事。

见李能的神色有些异样,李惟漫不经心的问道:“可是有事?”

李能在想着心事,听得李惟发问,愣了愣,略微期艾:“也没什么……郎主受了点伤……”望了望走在前头的李惟的侧面,瞧不出丝毫变化,心中反而生起莫名的压力,忙补了句:“只是点小伤,并无大碍。”

“受伤了……”李惟微微蹙眉,脚步似乎快了些。

“这才算是正常的表现……虽然……”李能心中嘀咕,跟紧步子。他实在是看不懂李大郎,明明痴痴呆呆的好不好,怎地忽然就清醒了?而且短时间内就闯出了大名声,“李爱莲”呀,反正自己是不太明白文人这些事的,只晓得如今的李大郎完全不一样了,那眼神、那作派,给人的感觉是:莫测高深。真是奇了怪了,竟像个睿智通透、洞察世态的老者……

李能倒是未谎报军情,李烨的伤势并不重,只是在组织乡民撤离转移时不慎摔了一跤,手臂让石快剐蹭出了一个口子,很是出了点血,脚踝也扭了,走路颇有不便。

看着李烨包扎手法个性鲜明的伤处,李惟撇了撇嘴,说:“父亲这伤……还是得小心处理,以防那个破伤风,或许还得忌食,呃,问问大夫……”

“哪有那么金贵……”李烨大气地挥了挥手,牵扯到了伤处,痛的直扯嘴角。他这两日来回奔忙,身体疲惫,精神状况却很是不错:“破伤风……是什么?”

“呃……”李惟摸了摸鼻子,“破伤风”这个词得千年后才有,是破伤风杆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引起的肌肉痉挛的一种特异性感染……现在叫什么来着,对了:“哦,就是七日风啦。”

“什么乱七八糟的,一点小伤就七日风了?”李烨不以为然,眉宇间隐藏不住的“嘚瑟”。

还是做不到喜怒不形于色啊,倒是能理解,想来这位父亲大人一日一夜的奔劳是颇为值当的,抢占先机了吧……还是有必要推波助澜一番才是,李惟找了个切入点问:“白蒲那边的情况怎么样了?”

李烨轻轻地抚摸手臂,脸色凝重:“情况很糟……”声音低沉,但隐隐有一丝亢奋。

昨日,李烨听了李惟那一番话后,静静的坐了一会儿,终于作了决定——他无法确定飓风是否会在如皋登陆,但李惟说的对,这种事情一旦发生,提前做了应急准备工作的不见得有功,但若事前全无应对之策而导致损失惨重必定会秋后算账。而似李烨这等根基浅薄的小吏很大概率会被丢出来,炮灰也好,替罪羊也罢,总得有人顶雷。

说起来李烨倒没太重的官瘾,但如今这份差事着实是脸上有光的,纵便是衙门不入流的吏员,也比商贾有身份的多。

他自是舍不得丢了这差事的。

如皋县令方诜,四旬年纪,颧骨突出,面白无须,给人不苟言笑甚至有些刻薄的感觉。

数月时日的相处,同僚间谈不上了解,政出令行而已。大家却尽是晓得方明府是颇有来头的,与学正官常梦钰一般,都有在朝中身居要职的兄弟。

泰州刺史方讷,正四品,放诸朝中算不得高官,但却是一方主官,执掌一地政权。

在泰州,方讷之名隆也。

在如皋,方诜之名隆也。

如皋县,方诜说一不二,无人敢忤其意。

见了方诜,李烨恭恭敬敬地执下官礼:“见过明府君……”见方诜只淡淡的让自己落座,倒也不敢坐实,尽量保持端坐。

理了理思路,李烨将来意一五一十的说清。

方诜一直低敛眉目,脸上瞧不出任何表情,待李烨说完,才抬头看了对方一眼,居然笑了笑,说道:“显辉存忧国忧民之心哪……”

“忧国忧民”,这……捧煞……李烨怔了怔,心下凛然,忙离座道:“明府谬赞,下官在其位而已。”

“在其位谋其政……”方诜指节有节奏地弹着椅背,又笑了笑:“只是,咱们如皋虽处海边,却是鲜有飓风临境之虞的。据县志记载,应是前唐咸亨年间有过一回……快三百年了……”顿了顿,语气淡然:“显辉之忧,怕是有些……危言耸听了吧。”

和自己先前一般说词,李烨有些着急。他素有“长袖善舞”之评,行事沉稳,但听了李惟一番话,越想越深以为然,听方诜一副云淡风轻的敷衍之辞,不免显得急切起来:“明府,此事终究是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啊,倘若飓风临境,后果不堪设想啊……”

方诜摆了摆手,打断李烨的话:“哪有那么多万一,显辉……若是清闲,多用点心在吏房事务上才是正理。”

这话……李烨心中一黯,方县令这是责怪自己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了……临来之前,他有考虑过此举难免有僭越之嫌,但……也罢,有些事情,做了总比不做好。

出了后衙,李烨反而显得轻松了许多,危机?危险之中寻求良机,说不定是个大机遇……

外面风狂雨急,李烨在吏房一直呆到放衙,见风雨愈发急促,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眉头一挑,将手中茶盏往茶几重重一放,溅出水花四洒。

“李三,听某吩咐……”

一旦下了决定,便不再顾首畏尾了。一刻钟后,一行人身着斗笠蓑衣,匆匆冒雨而去。

这一幕自有有心人报与方诜知晓,县令大人面色阴沉,一如屋外风雨……

出了城,狂风乱作,呜咽着,如夜魔嘶吼,雨粒如开蚌珍珠一颗颗拍在蓑衣上,啪啪啪直响,节奏感是有了,叫人心慌。

雨借风势肆虐瓢泼,道路已有积水,沙石铺就的官路尚好,乡路已是泥泞不堪,泥巴随着脚印溅起。身上却不见脏,暴雨沿着斗签落下,似是千百道细小的瀑布。

饶是众人正当年富力强,也是被狂风吹的站立不稳。奋力迎风前行,踉踉跄跄地走了十余里地,用了两个多时辰,才到白蒲,人人都已精疲力竭。

选择白蒲作为“考察地”,李烨是有考量的。

白蒲在如皋算是富庶之地,始建于唐文宗大和四年的法宝寺便在其辖区,与丁堰建于唐贞观年间的“绝佳佛地”观音山寺及郭园的观音净寺并称为“如皋三寺”。

丁堰地处长江口,白蒲亦如是。而白蒲则是如皋地势最低之处,每遇暴雨必成涝洼——今次雨势,若成灾害,白蒲必定首当其冲。用句后世的话,这里乃是“抗洪第一线”。

他方诜背靠大树,纵然出了事也有人背书,替罪羊?敬谢不敏了。李烨心里发着狠,狠着心要“搞事情”。

白蒲,与他李家颇有渊源,到这“视察”,却也无需避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