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学霸玩转大明 > 第六十一章 阅卷

第六十一章 阅卷

次日一早,朱元璋便已经到暖阁,案牍上早已整整齐齐摆放好了三百多位贡士的策问答卷。

朱元璋刚到没多久,太子和宋濂,李善长三个人便到了。

殿试的策问答卷本该有皇帝亲自批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倦政,通常都会指派几个内阁大臣和翰林学士阅卷,然后将较好的卷子呈递给皇帝,皇帝只需拟定状元、榜眼和探花即可,至于后面的二甲和三甲考生,便会有大臣给出排名。

相比于后世之君,朱元璋精力旺盛,国家的这种抡才大典,必须掌控在自己手里,所以这三百张贡士的卷子,朱元璋必须得一一过目。

对于自己的文化素养,朱元璋还是心中有数的,所以才把宋濂和李善长叫过来做自己的顾问。

太监们早已经磨好了朱砂,只等着皇帝开始阅卷。

朱元璋提起朱砂笔,便把朱标叫到了身前,道:“标儿,国家能否长治久安最重要的是人才,而殿试正是选才的最后一道关卡,你可要千万重视起来,不可有丝毫的疏忽。”

朱标将来是要接替朕成为大明的皇帝的,本着这个想法,朱元璋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可以教育朱标的机会。

“你们两个也别闲着,也帮朕看一看。”朱元璋随便抽了一些卷子,让太监递给了李善长和宋濂他们。

当然,只是让他们过过眼,提提意见,最终拿主意的仍然还是朱元璋本人。

会试的考试范围和考试题目,早就是确定了的,甚至连答案都是标准答案,同样的读书人之间的差距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大。

到了殿试,那可是皇帝亲自出题,而且问题都是当下的时政问题,又没有标准答案可寻,这就导致题目五花八门。

有些家境优越的考生,平时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连灾民都没有见过,更别说去谈赈灾了,但又不能空着,只能从四书五经中节选一段,然后便开始大谈特谈,粗一看洋洋洒洒几千字,但实际内容一点都没有。

看了几份之后,朱元璋终于忍无可忍,将朱笔一摔,骂道:“这群书生,写得是一套什么东西啊,满篇的大话空话,一丁点有用的都没有,让他们谈赈灾,竟然谈到了天道上面。”

朱标捡起朱笔,宽慰道:“父皇,您多看几封,肯定会有令你满意的答卷的。”

朱元璋眼眸一抬,看了眼朱标,问道:“临濠府张顺的卷子在哪?朕要看看。”

殿试的答卷,是不用糊名的,因为阅卷的人是皇帝自己,压根就不会存在什么徇私舞弊的问题。

“启禀陛下,张顺的试卷在微臣这里。”宋濂刚刚看过张顺的卷子,并且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宦官小心翼翼地将文章转呈给朱元璋。

“陛下,张顺此文言之无物,满篇都是冰冷的数字,毫无人情可言。并且此文,行文粗陋,毫无才情可言,微臣认为是下等文。”

看来,张顺策问的答卷给宋濂留下的印象并不怎么样啊,但这就有些难为张顺了,谁做应用题能够做出花来啊。

“陛下,微臣倒觉得宋大人有失偏颇,北方士子大多忠厚耿直,行文自然比不上南方士子的辞藻华丽,但也并不像宋大人说得这般不堪。”

宋濂要是说别的士子,李善长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但是张顺是临濠府的举人啊,那可是李善长的老乡啊,将来一旦入仕,必然也是淮西党的人。

“好了好了,等朕看过再下结论也不迟啊。”

朱元璋说罢,便低头看文,只一看,便瞬间被吸引住了。

诚如宋濂所说,这片文章行文确实平淡如水,但却并不是言之无物,而是宋濂压根就看不懂张顺的文章。

张顺的文章,从开篇到结尾,没有一句高谈阔论,也不做无用的呻吟,全篇始终围绕着赈灾进行论证。

以洪武三年五月大旱为例,以临濠府为例,细致地讲述了赈灾前后的钱粮拨给,这其中既包括粮食的损失,官员士兵们自身的消耗,竟然将数据一五一十地呈现在了朱元璋面前,甚至比户部的奏报都要精细。

张顺的答卷看完,朱元璋长舒了一口气,刚才那些士子的文章跟这篇文章一比,简直都是狗屎。

这张顺对于赈灾,钱粮的了解,可以说已经碾压了其他的贡生,甚至就连户部任职已久的官员都难以比得上。

刘牧的学生果然在算学上的造诣远超他人啊。

朱元璋放下张顺的卷子,哈哈笑道:“宋师傅啊,你差点让我失去一个大才啊,虽然行文平淡,但瑕不掩瑜,朕以为张顺当列一甲。”

当列一甲,张顺这是已经确定了前三名了啊,倘若后续没有再出现能令皇帝满意的卷子,这张顺便就成了大明朝的首位状元了,淮西党又要新增一员猛将了啊。

宋濂听完朱元璋的话,老脸张的通红,一阵眩晕,竟然差点倒栽过去。

李善长适时地补上了一刀,“这宋师傅竟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啊。”

朱元璋又依依不舍地看了眼张顺的答卷,笑道:“倒是便宜了杨思义了,捡个现成的。”

杨思义是当今的户部尚书,朱元璋的这句话在明显不过了,张顺不仅会位列一甲,而且还不去户部任职。

朱标虽然面无波澜,但内心却很开心。他与刘牧交好,爱屋及乌,也便时常关注下刘牧的学生—张顺。

阅卷还在继续,但是后续的卷子虽然有出彩的,但是都没有在出现像张顺的文章一样吸引到朱元璋的了,朱元璋只是在上面写了个二甲或者三甲,便放到了一边。

“咦,微臣这里有一篇山西太原府士子郭翀的文章,觉得不错,陛下还请一观。”李善长发现了一篇不错的答卷。

“微臣这里也有一篇,是江西士子吴伯宗的文章,是从灾后教化民众入手的,微臣觉得很受启发。”

刚才因为张顺的卷子的事情被皇帝骂了一顿,宋濂阅卷时变得更加小心翼翼,不是特别令他满意的卷子,他是不会推举给皇帝的。

太监将两张卷子分呈给朱元璋,对于郭翀,他还是有点印象的,毕竟是会试第二名,至于吴伯宗,他倒是没有听说过。

但这并不影响朱元璋一视同仁,毕竟都是我大明的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