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病宋 > 第二十六章 船厂

第二十六章 船厂

“郡王,附近最近的村子离此处二十里,是不是有些太偏了?”梅掌柜问道。

“那就一次多买些菜和肉呗。”赵枢觉得越偏越好。

“什么时候可以开工?”

“郡王要造大船,那只能用船坞,”船坞造船法已经发明一百多年了,看来这位丝绸商家出身的大掌柜早就了解过了造船流程。

“先要安顿好工匠和家人,然后挖船坞,尽量入冬前开工,此处冬天也不是特别冷,如果郡王只要普通的海船,明年夏天之前就可以下水第一艘。”

“造一艘五丈海船要多久?”

“五丈船用船台就可以做,如果原料齐备,一两个月便可,但木材需要风干三年,现在储备的木材只够做两艘船。”

“无妨,先把船坞挖出来,多买些木材准备风干,另外,看看能不能从其他船厂买些风干好的木材。”

“喏。”

“小王有些想法需要跟工匠交待,不急造船,前两艘船先试试想法是否可行,今天休息一下,明天带我去见工匠。”

赵枢不认床的超能力又发挥作用了,接连赶路几天,也确实累了,第二天睡到午时才醒。

接下来几天,梅掌柜召集了管事的工匠,他并不是很懂造船工业,但基本的流体力学还是了解的,要说的只有三点——

一,尖底,此时的船大都是平底,适合内河航行,而适合远洋的尖底船刚刚开始发展,只有大型官办船厂能造,南宋民间才开始发展,明朝成熟。

二,软帆,比起硬帆,软帆和三角帆可以做的面积更大,让船更快,更灵活,还可以逆风行驶。

三,螺旋桨,这一点是针对小型船的,唐朝发明了一种把桨装到轮子上,安在船两侧,通过人力脚踏驱动的“桨轮船”,类似后来的“明轮”。而赵枢的设计就是通过一组木制齿轮变速机构,把脚踏的转动传递到螺旋桨上。人力对于大船作用有限,但理论上对小船来说还是相当可观的。

其他的诸如锚舵水密舱,这个时代早就已经掌握了,赵枢也就不再班门弄斧。

赵枢做了两个模型给工匠做参考,一个是福船,另一个是鸟船,都是明朝成型的船只,福船当作货船,鸟船较窄,吃水浅航速快,当作战船,当然这一点他没跟别人说。

鸟船本来是用帆和橹做动力,赵枢把橹改成了螺旋桨,但还是保留了安装橹的孔洞,对工匠的解释是万一螺旋桨不好用还可以用橹,实际用途是用来放置火炮。

明朝成型的福船完全有远洋航行的能力,十九世纪中,英国人从中国买了一艘明式福船“耆英号”,从中国沿海出发西行,绕过好望角,遇上风暴去到纽约补给,又访问波士顿后到达伦敦。

最重要的是,由中国开辟美洲大陆比欧洲有天然优势——不需要进行三千公里的跨大洋航行,而是可以先去日本,然后沿日本北上,沿千岛群岛到达堪察加半岛,最后沿阿留申群岛以蛙跳战术跳到阿拉斯加,接下来无论走陆路还是沿海岸继续航行都简单了,大事可成。

不过现在想这些有点远,近期的目标是,明年年底之前先用买来风干好的木材做一艘五丈福船和一艘鸟船,然后开出海试一下成果,再做改进。

交代完事情后,赵枢又在海州住了两天,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往内地卖的海产品。

没有。

海鲜确实不错,鲁菜之所以有段时间独霸天下,就是因为用海产品占了一个“鲜”字,所以味精出现之后就迅速没落了。

海带要到十九世纪才传入中国,紫菜现在虽然有,但产量极少,是贡品,大规模人工种植要到二十世纪中叶了,现在赵枢倒是能吃到,但显然不能拿出去做生意,而他对海带种植一窍不通。

至于味精……赵枢就知道“谷氨酸钠”这个名字,对于制作方法却是一无所知。

行吧……

不过好歹吃了几天新鲜的海货,也不算一无所获了。

当然,礼物还是要带一些的,赵枢选了些精美的苏绣。

趁着还在刮东风,众人骑马到汴河的东南端泗州,换船西行。

帆太小了。

赵枢如是想——如果把船帆换成大三角帆,速度至少能提高一半还多。

赵枢站在船头张开双臂,任由风吹到衣服上,

“郡王好兴致。”旁边的周楚赞叹道。

“大好河山呐……”赵枢伸了个懒腰,感叹道。

“东南可不是大好河山。”周楚在旁边幽幽叹了一句。

“说得好像你去过东南一样,你是哪里人?”

“卑职祖籍嘉禾郡,郡王去过嘉禾吗?”

后晋的秀州,宋朝改名嘉禾郡,南宋升为嘉禾府,后来升嘉兴军,也就是后世的嘉兴。

“嘉禾人怎么跑到西北去了?”

“卑职自幼……”

“没去过。”

“郡王说什么?”

“没去过嘉禾。”

赵枢不关心周楚怎么从江南跑去西北的,无非就是纨绔子弟斗殴伤人,家人找关系去军中谋了个差事,军中这种事太多了。

“郡王想培养势力,不如派人去江南,让大管家家里出面,养几千私兵都不是难事,何必在京城呢?”周楚又换了个话题。

“有些东西,只有我能教他们。”

“原来如此,那就不应该用郡王府的名字,官家太子嘉王现在不会高看几百个小孩,但也许会有御史盯着,三人成虎啊。”

“倒也有道理,那你有什么想法?”

“太子妃?”

这孙子真阴……

赵枢的大姐嘉德帝姬和太子妃朱琏关系颇好,三人还有酒楼生意的合作关系,去找她帮忙,出面收留几百个孤儿,也不是不可以。

“我再想想吧。”

三秒钟后。

“我想好了。”

“啊?”

“这些小孩我养到十五六岁就会放出去干活,不需要防着什么人,御史要是参奏我意图用几百小孩造反,那就随他们吧。”

接下来周楚没再乱说话,不过途中出现了个小插曲。

赵枢他们乘的是两艘小型河船,行到南京应天附近,遇上一个船队,共三十余艘大船,上面是奇形怪状的石头,十船为一纲——便是大名鼎鼎的花石纲。

众所周知,赵枢的老爹赵佶喜欢怪石,其实赵枢觉得有这么点爱好挺正常的,总比喜欢美女天天出去嫖娼好多了,巧的是赵佶也喜欢美女,经常出去嫖李师师。

至于赵佶扩建延福宫被黑,赵枢觉得这也挺冤枉的,北宋宫城在历史上算很小的,赵枢都觉得有些憋屈,扩建也是人之常情,再说了,那个皇帝没修过几个宫殿?

而且在这个年代,赵佶收集怪石还有一个正当理由。古人迷信,尤其是宋朝,这个源头来自真宗——他打了败仗,在丁谓的忽悠下,觉得是宋朝神仙不如辽国,所以为了让大宋神仙压倒大辽神仙,在全国大兴道教,自己还找了堆道士在宫中炼丹,炼完了还自己嗑,当时有一味很著名的丹名为“太一玉粉丹”,主要成分是朱砂,雄黄,玉粉……朱砂就是硫化汞,雄黄就是四硫化四砷……

赵枢觉得宋真宗挺牛的,隔三差五嗑这种毒药竟然还能活五十多岁。

赵佶收集怪石,有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就是要取悦神仙……

行吧,你说啥就是啥。

喜欢石头没问题。

但是你掏钱啊!

官家喜欢石头,让老百姓白送可还行?

问题有三点,一是有蝴蝶效应,皇帝的一个小小喜好,到了民间就会有很大的反应,一块石头,对于皇帝来说就是一块石头而已,但一块石头是千挑万选来的,送进宫中一块,民间就要收成千上万块,底层官吏上门总不可能只搬块石头走,辛苦费总得敲一点,看上谁家姑娘了,“哎你这石头怎么比上次缺了一块?”。有的石头搬不出来,拆屋毁门是常事,如果看上人家坟头的石头了……

第二个问题,朱勔那个人才,用粮船运石头,导致东京粮价比哲宗时期高了三成……

第三点,就是赵枢眼前的景象。

“郡王,卑职打听过了,那座桥是唐代的。”

应天城内,几个官吏正在指挥一群民夫拆桥,赵枢坐在不远处的酒楼吃午饭,看到这一幕,把周楚打发过去打探消息。

“有一块石头太大过不去桥洞,所以他们就要把桥拆了,在前面已经拆了两座,这是第三座。”

“南京尚且如此,江南怕是更严重吧?”

“唉……”周楚叹了口气。

“拆座桥算得了什么?扒屋拆房,刨坟撅墓,拆桥毁城,只要是应奉局看上的石头,便是在峭壁之上,亦或是深水激流,都要千方百计搬出来,因此而死的人何止上千?应奉局看上谁家的石头,便直接带兵闯入家门贴封条,若是看上了人家的家产,便说石头有损坏,轻则罚钱重则收监,往往让人倾家荡产卖儿鬻女。朱勔这狗东西!”说到气处,周楚握拳头重重砸在桌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