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三国春秋伊始 > 第四节

公元一八九年五月十五日,就在刘宏驾崩后的第三天,年仅十三岁的少帝刘辩就在群臣的拥护下登上了大汉皇帝的宝座。刘宏尸骨未寒,群臣山呼万岁。丧服穿出了喜服的效果,倘若刘宏泉下有知,不知该作何感想呢。

妹妹当上了皇太后,外甥也已顺利登基。除此之外,袁隗竟被封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同录尚书事。何进之所以肯把到手的权力分给袁家一半,皆因心腹陈琳,现在只要回想一遍他对自己说过的话,何进都忍不住要连上打好几个冷颤。

为了庆祝蹇硕被杀,何进在昨天下午特地举行了一个小型庆功会。宴会结束后,待所有人都离开了大将军府,独自留下的陈琳径直来到何进面前说道:

“大将军,蹇硕虽已伏诛,但此事还远没有结束!”

“孔璋,此话何解啊?”

“不除掉张让、赵忠,您随时都会遇到危险啊!”

“张让杀了蹇硕向我效忠,怎还会对我不利?”何进不解地问道。

陈琳反问何进道:“这才是关键所在,大将军细想一下,若论跟张让的交情,大将军能比得上蹇硕否?”

“他二人相处二十余载,我不及也。”何进答道。

“大将军也知不及也,张让今天为了讨好大将军,可以杀了与他合作了二十年的蹇硕。明天他也可以为了自己的地位,而对大将军不利。”

“孔璋多虑了。”心中大震的何进违心道:“何、张两家已结成儿女亲家,张让怎会对我不利?”

陈琳轻叹一声道:“大将军果然是忠厚之人,张让与蹇硕何等关系?蹇硕在宫中布下天罗地网,张让人就在德阳殿,他又岂能不知?张让明知大将军会依例入宫,却不派人告知大将军。倘若没有潘隐示警,大将军恐怕已遭不测了,太后与陛下孤儿寡母只能任人摆布了。张让自己说杀蹇硕是为了大将军,可万一这是杀人灭口呢?”

“这……”何进听得是浑身直冒冷汗,陈琳的话很有道理。因为蹇硕被杀,自己放松下来。但现在回想起来,事情的确有很多不合理之处。两家是姻亲,张让本人不方便出宫倒也情有可原,但他可以让他的儿媳妇,也就是自己的妹妹来示警啊。现在关于蹇硕的一切,全都出自张让之口,包括那道要立刘协为皇帝的遗诏。张让、赵忠向来被刘宏视作父母,按照常理,刘宏也会托孤给他二人,哪里会选择蹇硕?

根据陈琳的分析,何进很快得出一个结论:这件事的幕后主使就是张让,不过是因为自己逃得性命,张让这才不得不杀了蹇硕,然后再把所有的罪状都推给了蹇硕。

在陈琳的建议下,为求自保的何进决定拉拢袁家来对抗一众中宫宦官。这样一来张让、赵忠等人顾忌到袁家的权势必然不敢轻举妄动。等自己完全掌控局势后,再同张让摊牌也不迟。

袁府上下一干人等皆身穿素服,可府中却热闹非凡,前来向袁隗道贺的人络绎不绝。太傅,文武百官之首,更重要的是袁家的新一代同样身居要职,袁术被拜为虎贲中郎将,袁绍被拜为中军校尉,更是大将军何进的左膀右臂,只要假以时日,兄弟二人位列三公亦不在话下。

身着丧服的袁隗面色虽然极为平静,可花白的胡子随着上扬的眉毛不断地摇摆,只有熟悉袁隗的人才知道,这是他在十分得意的情况下才会露出的神态。袁隗礼貌地应付着各色人等,至于袁术与袁绍,前者喜上眉梢,后者则显得心事重重。袁绍心不在焉的样子令所有到访的客人感到奇怪:袁本初这是怎么了?难道是因为先帝的驾崩?由此看来,袁绍真是一位难得的忠臣良将啊!

入夜,客人们陆续离开袁府,反常的袁绍引起了袁隗的注意。老谋深算的他特地将袁绍留了下来,袁隗现在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位手握军权的侄子,生怕他一时冲动做出一些石破惊天的事情来,老袁家的百年基业可不能葬送在他的手上。

时值春夏之交,院内池塘中传来杂乱无章的蛙鸣声,令本就有些烦闷的袁绍更加心烦意乱。他躲到一个清净的角落,失神地从窗外眺望不远处的池塘,对大厅里所有的声响都充耳不闻,直到最后一位客人离开袁府。袁隗踱步走到袁绍身前,开口问道:“本初,今日为何如此心神不宁?”

袁绍赶忙回礼道:“叔父,不知您为何有此一问?”

“以往有客人来袁家拜访,你都是往来迎接,今日可不像你平日里的作风啊。”袁隗立即说出了袁绍的异常。

“叔父……”袁绍一时语塞。

“好啦……我都知道。”袁隗笑着拍了拍袁绍的肩膀,笑着说道:“屋中有些烦闷,本初你随叔父出去坐坐吧。”未待袁绍答应,袁隗便来到满是蛙声的池塘边,找了一处石阶坐了下去,同时示意袁绍坐到自己的身边。

漆黑的夜空中挂满了璀璨的繁星,瑰丽无比的银河倒映在一潭静水之上。袁绍凝望着眼前的美景,一时间那萦绕在心中的烦恼也随之消失不见了。望着面色略有缓和的袁绍,袁隗开口问道:“本初,你可知今日为何要你来到此处?”

正在出神的袁绍瞬间被拉回现实,他刚想起身,却被叔父袁隗按着肩膀坐了回去,袁绍见状,有些局促地回道:“侄儿不解,还请叔父示下。”

“那你今日为何心事不宁啊?”袁隗并未作出回答,反而再次重复刚才在屋内的问题。

“陛下刚刚驾崩,新君初立,朝中诸事杂乱无章,心中有些担忧。”袁绍回答道。

袁隗轻笑了两声,再次拍了拍袁绍的肩膀,开口说道:“诸事杂乱无章?我看你是担忧宦官做大吧!”

心事一下被叔父说中,袁绍就感觉自己的心被人扭了一下,整个人都僵在原地。其实袁绍很早就想找叔父商议此事,一是没有合适的机会,二是不知该如何开口。今日竟然被叔父看破,袁绍犹豫片刻后才开口说道:“叔父既已看破,袁绍恳请叔父以太傅之名联合满朝文武,请陛下下旨诛杀中宫宦官,以还朝政清明。”

果然如自己心中所想,袁隗心中暗叹道,这么多年过去了,袁绍依旧没有放下对宦官的仇恨,若置之不理,万一袁绍一时冲动,那可是大大的不妙。袁隗并没有直接回答袁绍请求,他抬头将目光抛向遥远的夜空,声音苍老而有力:“本初,你可知你我为何能在此处欣赏当前的良辰美景,又为何能聆听着虫鸣蛙叫?”

“是因为叔父您身居高位?”袁绍试探地回答道。

“非也。”袁隗摇了摇头。

“还请叔父赐教。”袁绍有些糊涂了。

“你我之所以能在此处,是因为袁家数代先祖的不懈努力,还有历代先帝对我们袁家的知遇之恩,这才有了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袁隗郑重地说道。

“那我们更要为朝廷铲除奸佞,为袁家作出表率啊?”袁绍不解地问答。

“本初,袁家能有今天的地位,除了向陛下尽忠守则之外,还有审时度势。”袁隗停顿了一下,确定袁绍正仔细地听着自己的言语后,紧盯着袁绍的双眼,一字一句的说道:“所谓审时,就是要时刻了解当前的态势,度势则要知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本初你一心要铲除张让、赵忠等人。在你看来,这是为国家除害,为朝廷锄奸。但你可曾想过,万一陛下站在他们一边,认定他们才是忠良,那我们老袁家可就是乱臣贼子了。你现已身为人父,凡是要多多顾及袁家以及袁家的子孙后代才是。切不可因自己的一时冲动,而断送袁家的百年基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