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三国小独裁 > 第四十二章 孟津徐晃

第四十二章 孟津徐晃

此次出征,王匡带了一万五千兵马,声势最为壮大,袁绍则带了一万渤海郡兵,其中有两千骑兵,由颜良率领,实力也很是不俗,而黑山军则处于最后,共一万兵马。

袁绍身为盟主,带兵走在最前方,袁绍此时身穿黑色铠甲,腰佩宝剑,骑在马上,配合他英俊的脸庞,显得威风凛凛,但他此时面沉如水,眉头紧锁,虽说董卓已经迁都,显示出了自己的怯意,但他在洛阳的兵力除去护送百官前往长安的少许,一点都没有少,反而因为没有了朝廷百官以及皇帝的掣肘,他更能放开手脚对付关东军,陈明的计策并没有达到预想中的效果。

他们此番要攻打的孟津,乃洛阳北郊,是董卓的心腹之地,董卓哪怕不守荥阳,不守武关,但是孟津他绝对会派重兵把守,袁绍此时不禁有些后悔,自己被陈明所激,下决定有些太过仓促,如果兵败,自己的威信将荡然无存,甚至会有性命之忧,这正是袁绍闷闷不乐的原因。

河内与洛阳孟津接壤,以黄河为边界线,两日后,河内联军到达了孟津对岸,依照之前的约定驻扎了下来,袁绍召集了所有头目开展了一个战前会议。

袁绍说道:“如今孟津就在对岸,各位大人觉得该如何展开进攻?”

王匡虽然长得粗犷,但为人并不莽撞,反而有些计谋,他提议道:“如今乃黄河冰期,所以渡河不成问题,对岸山丘密布,但皆乃低矮丘陵,正好可以用来给我军隐藏踪迹。我们可以偷偷翻过山丘,偷袭孟津县城,孟津县城乃洛阳北部唯一可守之地,其他地方皆无险可守,故我军可占下县城,在此与董军交战。”

袁绍无摸着自己的短须,点了点头,说道:“王大人此计可行。”

陈明却摇了摇头,对袁绍说道:“王大人此计有些欠妥。”

袁绍问道:“此话怎讲?”

“孟津只是一县城而已,城墙用土垒成,并无险要之处,属下认为此地不可守。”

王匡皱起了眉头,问陈明道:“陈祭酒你倒是说说我们该怎么打?”

陈明说道:“董卓兵力雄厚,我们要是采用阵地战,步步为营,去占那一城一池,那和找死没什么区别,我们此番的首要目的就是削弱他的有生力量。”

袁绍对陈明的话起了兴趣,问道:“削弱有生力量?我们该怎么削弱董贼的有生力量。”

陈明抬起头看着袁绍,笑了笑,说道:“孟津的守军必然不多,就算全歼孟津的守军也没多大意义,我们可以采用围点打援之术,将孟津城围住,董卓听说孟津有失,必然会大吃一惊,孟津就是他的痒痒肉,他不会容忍任何人打下孟津,必然会派大军前来支援,而他的大军不可能同时出发,同时到达孟津,我们就要打这个时间差,主动出击,吞掉他一支军队,然后立刻退回此地。”

袁绍听言,有些疑惑,问道:“袁绍兵力这么多,我们光是击败他一支军队,恐怕没什么用吧?”

“不然,董卓兵力再是雄厚,也不过十数万人马,我们如果能吞掉他一万的兵马,就已经够他喝一壶了,更何况,我们是三路齐发,董卓首战失利,军心必然会不稳,到时候他左右支絀,就达到我们的目的了。”

袁绍大喜,说道:“好,就按陈祭酒说得办,只是如果战后要退到此地,必然要有人接应,此事极为重要,否则我军将万劫不复。我身为盟主,理当领此重责。”

陈明、张燕等人睁大了眼睛,有些不敢相信袁绍说的话,袁绍居然挑了殿后这么一个活,若是平常军队,殿后确实需要能力最强并且最受信任的人来做,但是现如今他们可是联军,袁绍身为盟主,自己躲在后面殿后,也太不仗义了点,这不是让友军去送死,自己偷偷揽功劳吗?

王匡愣了半天,也没说出一句话来,反倒是张燕,平常大大咧咧,此时也不在乎颜面,问袁绍道:“这样恐怕不妥吧,袁大人坐拥渤海精兵,更是有两千经验丰富的骑兵,不上前线给以董卓颜色,未免太过可惜了。”

袁绍想了想,觉得自己的做法确实有些过分,但他又不舍得自己辛辛苦苦训练出来的士兵去和凶残的董卓对抗,于是纠结了半天,半晌后才说道:“张统领说得也很有道理,殿后虽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给以董贼打击,我这个盟主也有些名不符实,这样吧,我命颜良带领骑兵和你们一同前往,这样可好?”

众人这才放下了心,王匡说道:“如此甚好,有颜将军相助,我们的胜算就更大了!”

第二日天还未亮,河内联军就偷偷走上了结冰的黄河,黄河冰结了有三尺之厚,马匹载着人踏过也毫无压力,但张燕和王匡还是吩咐士兵们缓慢前进,小心行事,一旦冰裂开,那整只军队将遭受灭顶之灾,好在一切顺利,大军顺利渡过了黄河,在夜色的掩护下,对岸并没有人发现他们的踪迹。

陈明带着士兵们在渡过黄河后,又爬上了山丘,这边的丘陵非常低矮,习惯了黑山的崇山峻岭,黑山军士们翻越这样的山丘如履平地,到了正午,大军已经来到了孟津城边上。

孟津守军不过千余人,他们万万没想到居然会有人突然出现在城下,还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大军,城内人心惶惶,城门校尉赶紧派出一队人马跑向洛阳请求援兵。

张燕和陈明率军先到达了孟津城,张燕命人搭建了一个土垒,自己站到土垒上,对着城门内喊道:“城中的守军,你们已经被包围了,我劝你们还是早日投降。”

张燕原本打算敲打一下城中的守军,一方面让他们赶紧向洛阳请求援兵,好让己方实行原定的计划,另一方面是防止城中守军在己方联军攻打董卓的援军的时候,跑出城来出来捣乱。

没想到城中一人竟然独自骑马跑出了城,对张燕喊道:“我们愿降!我们愿降!”

张燕见状,目瞪口呆,一时无法相信守军居然这么容易就投降了,愣住了没有回答。

还是陈明反应比较快,他虽然也有些出乎意料,但是看到有人主动投降,忙驱马上前,喝道:“站住!你是什么人?你说要投降,能代表孟津城守军吗?焉知不是诈降。”

陈明一边说,一边向那人看去,只见那人看上去年近三十,长得是虎背熊腰,阔面短须,相貌雄伟,显然并非一般人。

正当陈明满心狐疑,不知来人是何方好汉时,那人急忙勒住马,下马行礼道:“在下乃孟津骑都尉徐晃徐公明,城门校尉派人去洛阳搬救兵,已经被某砍下了头颅,不信你看!”

说罢,徐晃将一个血淋淋的头扔在了地上,还翻滚了几圈,陈明瞧都没瞧那颗头颅,听说来人是徐晃,欣喜若狂,一双眼睛盯着徐晃片刻也不移开,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自己辛辛苦苦花了接近半年,才拉拢了赵云和夏侯兰,如今五子良将之一的徐晃却主动出现在了自己面前。

陈明也不再去确认徐晃扔下的人头是否是城门校尉的,而是下马对徐晃行了个礼,上前扶住徐晃的双手,激动地说道:“真乃壮士也,若是天下人人都像你徐公明这般,何愁董贼不除。”

徐晃没想到陈明这么热情,紧张的心情也变得激动了起来,说道:“我只恨自己官职太小,无法接近董卓,不然肯定也要像曹明公那样,亲自行刺董贼!”

陈明见徐晃言语之中对曹操有崇拜之意,有些着急,他可不能让眼前的徐晃再跑到曹操那去,这样就显得他太没有吸引力了。

于是陈明说道:“刺杀或许可以击杀董贼,但是却无法拯救天下,董贼死了,他手下还有李傕、郭汜,还有牛辅、吕布,这些人哪个是省油的灯?恐怕到时候天下不但不平,还将更乱,将军既有大志,何不留有用之身,建立自己的功业?”

徐晃叹道:“某也想建功立业,奈何董贼当道,这仕途不要也罢。且不说此事,某既已投降,不知贵军乃何人为主帅,莫非是阁下?”

陈明忙说道:“吾乃黑山军行军祭酒陈明陈子远,那位便是我的主公张燕,张统领。”说罢,陈明手指向张燕。

陈明故意略去了王匡,就是怕徐晃在张燕和王匡两人之中,选择投靠王匡。

果然,徐晃听说包围孟津的居然是黑山军,面上一抹犹豫之色一闪而过,显然有些动摇,他对黑山军可没什么好印象,他以为来得是关东诸侯,才主动献城投降,若是提前知道来的是黑山军,徐晃会不会投降还在两说。

徐晃的内心活动陈明一看就已经知道了大概,心道:“看来猛将都不是这么好收服的,谁叫自己是臭名昭著的黑山军呢,看来又要费一番口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