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科幻小说 > 影视位面大奋斗 > 第69章 朱厚煊的时代,封建天下

第69章 朱厚煊的时代,封建天下

正德十六年五月己未奉天殿,大朝议。

“宣旨。”正所谓为新官上任三把火,更无论新皇登基了。所以这一日,朱厚煊登基的第一日,朱厚煊决定来一把大的。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以帝之从弟,统承鸿业,盖唯帝之信敏,今其上尊谥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庙号武宗。再思朕本愚钝,其惟祖功宗德,惟祗服于典章;然吏治民艰,将求宜于变通。朕年少,不识上古贤王治世之妙,然,朕闻之,昔汉时之文景二代,民不加赋,而海内用足丰饶,朕虽不敏,亦心向往之。而国之稳重,莫于农桑,其令,天下官府衙门诸卿有司,即日起,有明一朝,三十税一,此为定制,永不加赋!”

传旨太监的声音刚落,朝堂上的诸位大臣就全都懵了。一时间竟然没有人出来发言。甚至,有许多满脑子理想和明君思想的大臣,立刻就感动的稀里哗啦,连脸都涨红了。

此时殿下的臣众无论怎么想,此时都不敢反对,否则的话,呵呵....于是在首辅杨廷和的带领下山呼万岁:“陛下仁德,泽被苍生,请奉诏书,宣布天下,使天下明知陛下仁厚爱民之意!”

朱厚煊看着底下的群臣,接着道:“杨阁老,此诏当明发天下,但未免胥吏趁百姓无知,上下其手。命锦衣卫与东厂派人宣读于百姓,使百姓咸知此事。若有人于其中上下其手,百姓可持大诰进京告状,着护民山庄派人护卫,不得有误。”

“臣遵旨。”段天涯、归海一刀很振奋地出列扬声道。

不得不说,朱厚煊玩的这一手绝对是一记大杀器。别的不说就说满清康熙唬人的所谓的永不加赋,包括金庸先生都在小说里面大吹特吹康熙的“永不加赋”,很多余孽也这么说。那么“永不加赋”的真面目又是如何的?

1712年4月4日康熙五十一年清廷下诏的“永不加赋”是在经历其祖孙四代近百年的屠杀、投充、圈地等野蛮政策后的所谓仁政。

而所谓“清朝的赋税”是历代最轻的,这只是表面现象,因为自清初以来便有“永不加赋”之说,而且表面看来赋额较明朝为轻,但实际这仅是一种掩耳盗铃。

第一,众所周知,清代汉民族百姓必须养活史上最庞大之白吃群体--旗人。

第二,“减赋”实为掩耳盗铃。从康熙到乾隆,满清政府一再宣扬减赋,而雍正以后实行摊丁入亩,按理说假如田地数目不变,那么田赋数目应该较之康熙初年有减无增才对,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以占全国税赋七分之一的苏南地区为例,乾隆31年和康熙26年相比,田地减少了15000余顷,赋银也减收了42万余两,但征粮却增加了200万石之多,如果按银价折合,即使按照最低的银价计算,也增加了150万两,这就是说,从康熙26年到乾隆31年,清政府数次宣称“减赋”,赋银也的确减少了一些,但实际上苏南的税赋却净增110万两白银,而这还是最低估算----因为大体上看,有清一代的银价一直在上涨,金田起义前某些地方的银价已经上涨为康熙中叶的三倍,如果我们取折中即1.5倍银价计算,那么仅苏南税赋就净增250万两,而这还是在田地减少15000余顷的情况下征收的!清王朝的“减赋”“永不加赋”,纯属掩耳盗铃,愚弄百姓!

第三浮收折勒严重,江南诸省每年从田粮中抽出若干漕运京师,漕粮转运数干里,运费皆出自纳粮户,这就是所谓“浮收”。所有额征田粮,几乎无不浮收。又每年征收赋粮,往往折钱交纳,谓之“折色”。但无论漕粮折色或地丁银折钱交纳,折合之时,莫不高出当时当地银价很多,这就是所谓“勒折”。由于“折勒”自康熙年间便屡禁不能,百姓仅仅因此一项,实际交纳的赋额就可达正额的二~四倍。而在雍正推行“火耗归公”之前情况更糟。

这就是所谓的“永不加赋”!!!!

...................

“朕得意地笑,得意地笑...”在完成作为皇帝的第一天之,后回到乾清宫的朱厚煊很得意,这一手,还是跟着汉朝的老刘家学的。汉文帝动不动的就各种免田税,当年的老流氓刘邦玩这一手玩的就更溜了,不光时不时的免,还时不时的赏,告诉大家,跟劳资混是有好处的!这样一样,人家就有了自己的基本盘。而这个基本盘带来的影响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不仅是七国之乱的弹指可定,就是经过汉武帝刘彻及汉元帝之后的几位帝皇的祸祸,天下依旧是人心思汉。短期影响是在王莽篡政之后,当时最大的起义势力绿林、赤眉都用老刘家后人为主,这才有了后来的光武中兴。更别说东汉末年是,刘备打着汉室宗亲的名号纵横披靡,一度是魏蜀吴三国中最强的势力,可惜........(相信大家都对刘备有了解,就不凑字数了).

甚至是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匈奴人刘渊都打着刘汉的旗号,说自己有汉室血脉,才彻底的覆灭西晋政权司马家残余势力。(东晋是世家推出来的,可以说是世家势力)

现在朱厚煊也玩了这么一手,只怕全大明的百姓都会成为朱厚煊的基本盘,有了这样强大的后盾,朱厚煊表示等到朕改革的时候,跟朕做对的都是渣渣……

而至于朱厚煊短期内如何填补农税空缺,毕竟明朝时的政府收入农税大概占75%,盐税大概占10%,剩下的皇庄收入乱七八糟的大概占5%,商税只占10%左右。对于这,朱厚煊表示老子此时就是天下最大的商人,尤其是在接受万三千商业实力之后,更是一个巨无霸,巨到当时的朱厚照都不敢强行接受,“老子不差钱。”

明朝由于在开国初期,商业被元朝掠夺性的破坏,所以明朱元璋为了恢复商业,宣布对大部分商业免税(帝谕户部曰:“曩者奸臣聚敛,税及纤悉,朕甚耻焉。自今军民嫁娶丧祭之物,舟车丝布之类,皆勿税。”)征收的商税也很轻(凡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

到了后来基本上就不收了,一直到万历年间才重新征收商税,而就算如此明朝的商业税收也极其,极其,极其少(重要的事说三遍),而且从不调整。1502年,户部向弘历皇帝提交了一份长长的报告,列举了国家所有的主要收入项目。其中最重要的是田赋王额,它大约占全部收入的75%。每年的收入总量,达税粮26,799,341千石。

说到这大家想必都明白明朝的商税其实很不合理,这是因为朱元璋因为不懂商业,把商税定在三十税一。那些商人和士大夫阶层勾结,简直富得流油。而且明朝还有海禁,手工艺人被称为匠户,只要一人是匠户,子子孙孙就都是匠户。没办法脱这个贱籍。限制了发明创造。再加上繁重的徭役,一个在江苏的农民可能会分到让他送一车砖到北京这样的徭役。后果就是破产,活不下去。而且明朝的苛捐杂税也多,但这也主要是士绅阶层乱收税,钱都流到他们那里去了。再加上明朝的卫所制度,那根本就不是在养兵,是在养农民。

“商税一定要五税一,十税一...嗯...海禁也一定要开。”想到这,朱厚煊对这一世的老祖宗朱元璋就感到欲哭无泪,不过好在现在自己是最大的商人,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治功五十年,朱厚煊禅位于当了四十年太子的儿子朱载垙。

回顾一生,自朱厚煊改元已经有五十个年头了,在这五十年中他完成了一个穿越者任务,如果只是穿越到一个历史时间段的话。在朱厚煊登基后的前三年中他除了在编练新军和在全大明推广玉米、番薯与花生的种植外,对朝中的重要人事没有多少变革。可以说这三年中朱厚煊统治之下的大明就像是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时期,没有大的战事,老天也很给面子,三年中风调雨顺,没有什么大的灾害。

所以即使三十税一,三年后依旧是府库充盈,天下的所有人都知道当今皇帝是个明君、好皇帝,这个就连一向以怼皇帝为荣的大明御史言官集团也不得不承认。

就这样从治功三年起,获得大明百姓这一基本盘的朱厚煊开始了他一系列的变法和改革。首先经济上开海禁,重设市舶司,然后朱厚煊一改大明商税制度,对商税采取十税一制度,甚至对于一些奢侈品采取五税一、三税一。其次是取消大明两京十三省错综复杂的关卡制度,以增加商业流通。第三,成立大明皇家银行,利用朱厚煊之前商业势力为后盾,加之以优异的信誉,一改大明宝钞的恶劣影响,在二十年中循序渐进的完全实现了纸币流通化。第四,对关于民生和国家的物品实施国企制度为主,私营为辅。...........

军事上,召集天下能工巧匠改进火跑和火铳,配合按照朱厚煊所知的军士操典和党代表制度,普及皇明思想,爱国主义,在治功二年是,由京营神机营为基,大明第一支火器化,列装燧发枪和炮营的新军羽林军正式成立,并逐步渗透入边镇的中高级将领,使整个大明的主要军事力量由朱厚煊完全掌握。其后设立大明士官学堂,逐步召回各地军户管事阶层培养,剔除其中腐肉,再自上而下,花了近十年时间才梳理、取消完复杂及腐化的明朝军所制度........

政治上主要是完善文官制度,改变大明立国以来的官吏制度,及官即是官,吏即是吏,为大明任官制度除却科举外开拓出一个新的渠道。其次,借鉴现代公务员制度,改变科举八股取士。最后就是内阁制度的完善及大明版三权分立。

当然朱厚煊的改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进行商业上的改革时两淮盐商及山西晋商就鼓动他们官场上的代言人反对,甚至一些胆子大的晋商勾结蒙古人入关,鼓动地方上的回民和一些利益受损的军所叛变。胆子小的则是采取罢行罢市来逼迫朱厚煊妥协。至于那些顽固派就跟不用说了。

不过这一切的一切,在掌握枪杆子和大明民心及庞大资本力量的朱厚煊来说,他只想说一句,“一切的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五十年间,朱厚煊完成了收蒙古,灭日本、交趾、朝鲜,定西域,开拓天下的伟业。至于后来的满清,则早就被朱厚煊消灭于无息之中了。

..............................

“皇爷爷,猜猜我是谁?”一声童稚声响起。

“是谁呢?是小钧钧呀。”朱厚煊先是装作不知,然后突然的把小男孩一把抱在怀中,不住的搔着他的身上。

“呵呵呵,不要啊...皇爷爷...呵呵呵....”

“今天学了什么啊?”朱厚煊和蔼地问着朱翊钧。

板着手指头,朱翊钧脆生生的道:“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真聪明。”朱厚煊对着朱翊钧的嫩脸蛋就亲了一口。

“呵呵。”

..............

说起这个,不得不说朱厚煊算是生孩子小能手了。虽然是当了皇帝,但朱厚煊除了当初被朱厚照赐婚的现今的皇后李姝和一直不愿入宫的柳生飘絮外,就没有在纳妃子。而就是如此,现在朱厚煊亦是有五子三女。其中柳生飘絮为朱厚煊生下二子一女(聚少离多嘛),李姝是生下三子二女。

对于长子朱载培,又名柳生徳昭,朱厚煊算是尽心尽了。首先有着东瀛血脉的朱载培可以说是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性。但出于对这个自己和柳生飘絮的长子的爱,朱厚煊是出动二十万水陆大军,在已统一东瀛武林的柳生家族新阴派的帮助下,扫灭当时名义上统治东瀛的室町幕府(又叫足利幕府),清除了所谓的万世一袭的天皇家族。在治功十九年,立朱载培为改名日本的东瀛国王,封号东王。此后经过长达一个半个多世纪移民及日本本土壮丁外迁,最终将日本彻底的化为汉人国土。

当然对于其他几个儿子,朱厚煊也不能厚此薄彼,对于柳生飘絮所生二子朱载堉,朱厚煊借当时朝鲜国王李昖得位不正,治功四十六年出大军除国,立朱载堉为朝鲜王。

(李昖1552年—1608年,在位期间1567年-1608年中宗庶七子德兴大院君李岹之第三子,明宗庶侄)

对于李姝所生嫡长子朱载垙,立为太子。次子朱载圩为越王,封地为朱厚煊所灭的交趾(越南),后来逐渐发展扩为整个中南半岛。三子朱载垬封为澳王,封地于今日的澳大利亚。

这样在朱厚煊死后的两百多年间,按照朱厚煊留下的祖训,秉持着扩张政策,在历代皇帝及各藩国支持下,经过与开启大航海时代的西方之间的血与火对抗,整个乌拉尔山以东、中亚、南亚、美洲遍布着汉人的足迹,敕封着大明的藩国。

至此,封建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