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玄幻奇幻 > 人在季汉,诛曹灭吴 > 第九十四章 人在蜀中,布局邺城,壮士死节,天下反曹!

第九十四章 人在蜀中,布局邺城,壮士死节,天下反曹!

汉川十一月,山茶花开。

南郑城外的雪路已是被鬼卒清扫,各方道路上熙熙攘攘,恢复往日的喧嚣。

战争带来的压抑,在魏军走后,迅速随着冰雪消融。

在刘云的安排下,不少鬼卒自发来到沔阳和褒县,重新为受难的道友们搭建房屋,提供食宿。

南乡、城固这些没有收到战争波及的百姓,也在郭攸之的动员之下借出粮米,救助受灾的百姓过冬。

有了天师的信誉作为保证,整个汉川家家互助,只待蜀中粮米运来,度过这个冬天,已不成问题了。

见汉川事务被刘云等人打理得井井有条,刘备甚为宽心。

金牛道上的大雪融化,他也将南下进入蜀中。

未及多时,赵云便来到府邸之中,传来密报。

“主公!蜀中叛军残部已尽数平定。”

“如今大雪已停,我等也可南下回到蜀郡了。”

听闻此言,刘备已是目露欣喜之色。

“如此正好!”

“子龙,传令三军,稍稍收拾过后,我等便要回去。”

“各部兵马轮休,让将士们慢慢撤出汉中,年关将至,也可让他们与家人团圆。”

听闻此言,赵云亦是拱手道。

“末将遵命!”

南郑城外的雨雪已开始融化,这一场雪季过后,估计要等到年关时节才会再降大雪。

刘备缓缓起身四望,屋中炭火已尽数熄灭,只剩下寥寥烟火。

汉川的雨雪尽数消散,方才见得这一方盆地之中,氤氲起来的田园气息。

“这几十年来多亏了张公祺,汉中百姓才得以在此安居乐业啊。”

刘云起身拱手道。

“刘使君所言甚是,如今师君就在成都,还望刘使君多多照顾。”

刘备会意的看了一眼刘云。

“升之乃是念恩之人。备自当厚待张公祺。”

“他在成都凡有所求,备,一定全部供应,无所不允!”

说到此话,刘云亦是想起了蜀中局势。

东州士与荆州士人,两家并立。

本土的益州豪强,受到这两派的倾轧,本就心存不满。

加之,五斗米教又以一個崭新的派系,进入刘备阵营之中。

张鲁若是稍有举止不慎,只怕也会落人口舌。

“在下,有一不情之请!”

刘备点头道:“升之情讲。”

刘云望向蜀川方向,目光中隐隐有一丝担忧。

“刘使君也因知晓,我道曾与蜀中大战十数年,无论是本土的蜀中豪强,还是东州人士都对我道心存芥蒂。”

“还望刘使君能够准许师君返回阆中传教,我深知师君品性,他素来只有布道之念,并无割据之心。”

“自从阎圃、李休叛乱过后,他便一心想隐居尘世,不愿搅入政局,还望刘使君能够顺从其意,让其归隐。”

刘备虽然与张鲁尚未见面,不过这些天来他在汉中观察颇多。

能将汉川打理成这般世外桃源,料想他张鲁也并不是什么贪图权势的诸侯。

“备,答应!”

“升之所言,备,全答应。”

刘备紧握着刘云之手,缓缓宽慰道。

“我知晓升之心中顾虑,此番,备先南下处理成都诸事。”

“等到成都稳定之后,再请升之,与张公祺入成都受赏!升之以为如何?”

刘云安心了。

“如此也好,有劳刘使君了。”

刘备点头,这几日与刘升之相处甚欢,越发的让他关心刘云。

如今,只待回成都,将琐事一并处置,之后便能将此子安顿下来。

寒暄过后,刘备不舍得带领车马,准备南行。

正在此时,南郑城外出现了一位不速之客。

“禀报主公!城外,魏军使者到来。”

刘备听闻此言,眼下一颤。

“曹操与我有何话说,竟派来使者,真是罕见?”

“来人,令其在公堂相会。”

陈到摇头道

“主公!那逆魏使者,并非是前来拜见主公!”

“而是前来拜见青城山祭酒……”

话音一落,全场寂静。

刘备和陈到二人皆是面面相觑,转头看向刘云。

“这是曹魏的离间之计呢……”

刘备一眼看出。

“曹贼,担心升之为我所用,这等雕虫小技,岂能瞒得过备!”

“来人!将此人乱棍打出!”

刘云目光稍稍一震。

“刘使君,且慢!使者是何人?”

陈到回忆道。

“那人手中拿着一盒酥,声称自己是弘农杨氏中人,有要事要与升之商议!”

弘农杨氏……

定是杨修了!

此人并非是曹魏铁杆儿,一家子都是汉室老臣。

曹操将他派来定是想借刀杀人……

刘云思索道。

“刘使君,在下想见一见这杨修,或许能从他嘴里套出什么话来。”

“不知刘使君,可否容再下一会?”

刘备听闻此言,深深的点了点头。

他倒丝毫不担心刘云会背叛。

“那好!”

“汉中诸事就拜托升之了!”

“备,当先行一步,等到年终,再与升之相会成都!”

君臣二人拱手拜别,刘备毫不犹豫的纵马南下。

临行前,刘备将自己的佩剑双手转呈刘云。

特地嘱咐。

“如有奸佞蓄意行凶,升之可以剑斩之!”

言外之意,乃是赐予了刘云先斩后奏之权。

刘云拜谢过后,目送大军离去。

刘备的旌旗出现在南郑外围,一路朝着成都进发。

城门之外的杨修手持魏国仪仗,望向刘备车马的一瞬间,蓦然一愣。

“竟不料,我都来了,刘备还走,他对这个刘升之,还真是放心呢!”

……

刘备走后,不多时,王平已将杨修引入内室。

刘云依旧是端坐在内室之中,焚香煮茶,屋内的空气稍暖。

杨修将身上的大氅脱下,又换上了鞋子,在坐榻之上,缓缓就坐。

二人只隔着一道案牍,两杯茶水,一盒酥糖。

刘云细细品茶,镇定如故。

杨修见此子无甚反应,反倒好奇。

“早闻升之大名,我还当你真是青面獠牙之辈,竟不料,今日一见,方知是金玉其表,内秀其中……”

“好一个20岁的青城山祭酒啊!你这一战打的日月失色,扰得曹操日夜不宁,头风病犯!”

“说实话我心里也是高兴的紧!”

刘云这才睁开双眸,望向对面的男子,默默递上了名刺。

彭城刘云再拜,问起居,广戚,字升之!

二人互相交换了名刺。

杨修的名刺则写着。

弘农杨修再拜,问所在,华阴,字德祖。

彭城和弘农是郡名,广戚和华阴是县名。

刘云的出生地,就在广戚县,刘氏乡。

此县在西汉本为属沛郡,当是大汉龙兴之地。

后来在东汉,改属彭城郡。

故曰:彭城、广戚县人,刘升之也。

“德祖此番前来,想必是被那曹贼甩下,来做说客的吧。”

杨修笑道。

“瞒不过升之,这曹贼表面上令我来离间你与刘使君。”

“实则是想借刘使君之手,将我杀死。”

“曹贼用心险恶,好在你与刘使君,皆是看破了曹贼用意。”

刘云捧着茶器取暖,吹开浓浓茶雾。

“德祖你还没脱离危险呢,这南郑城,可不止我和刘使君,百姓们一见到魏军的旌旗,都想将之撕成粉碎!”

“今日你若是说不动我,我依旧会将你拉出去,献给百姓们处置。”

杨修听闻此言,目中大震。

“升之当真要杀我?”

“当初南郑城下张郃派出来的使者,我也是射杀过的。”

米贼,可向来不讲那些规矩。

“德祖若想活命,得有足够的诚意……”

这诚意嘛,指的就是情报。

杨修久在曹操府中,多少也是知道一些内情的。

刘备和那些魏氏汉臣,虽然都是有着匡扶汉室的目标,但双方其实并没有多少联络。

匡扶汉室的目的也是另有分歧!

以颍川一系为首的保皇派,只是想维持曹操和汉献帝之间的平衡。

让曹操建立的魏国,掌握天下权柄。

汉献帝则维持天下共主的地位。

其余的颍川豪强也可在此两国之间作为桥梁,占据协调中外的主导地位。

然而以刘备为首的在外的兴汉派,却是主张彻底消灭曹操,还于二都。

本来匡扶汉室的大旗下,本就有诸多派系,这些人也都是各怀心思。

若是真能团结一心,又岂能轮得到曹操去篡位。

杨修沉思了一阵,到底能不能信得过刘云,目前还是两说。

不过看刘云的架势,他今日不吐出点东西来,只怕是走不出去了。

“好吧,升之请问,但凡我有所知,一定尽数回答。”

刘云最感兴趣的是,现如今中央保皇派到底还有多少人。

“颍川二荀死后,谁在邺城主持事宜?”

杨修摇头道。

“我说了,升之可能不信!”

“但说无妨!”

“令君死后,压根没人主持。”

……

刘云眨了眨眼,细细品了一口茶水,仔细想来这杨修应当不是在说假话。

“那如今忠于汉室之人,还有几派?”

杨修用手指蘸了蘸茶水,在案牍上默默地画下了三横,写出各自的名字。

“第一派,便是以我弘农杨氏为主,我主张辅佐公子曹植登基,曹植心在汉室,如果能将他立为世子,或许大汉不必灭亡!”

刘云咧了咧嘴。

幼稚……

“第二派,以颍川钟繇为首,暗流涌动。”

这倒出乎了刘云的意料。

“自二荀死后,钟繇的确是颍川一系的首脑,不过此人怎么会冒险与曹操对抗?”

杨修这就说起了一些往事。

“升之曾在凉州,难道不知潼关之战因何而起?”

潼关之战,正是由钟繇而起。

他向曹操求率三千兵入关,外托名讨伐张鲁,内以胁取关西质子。

结果,在同一时间,散落各地的关西诸将全部聚集在一起,像是提前准备好了一般直接堵在潼关。

巧合?未必。

仔细想来,自从建安四年开始,钟繇便持节总督关中,他与关西诸将全都熟识,马超、韩遂都曾与他并肩作战。

钟繇性情稳重,乃是大汉老臣,他不可能不明白,自己这么做,关西会如何应对。

唯一能说得通的解释便是,他就是在故意逼反关西诸将。

“这么说来……潼关之战,可能是有人与钟繇串通好,要对付曹操?”

杨修点头称是。

“可惜那曹贼运气太好,关西诸将内部不和,反被这曹贼一网打尽。”

“自此之后,曹贼便开始怀疑起钟繇,直接将其权柄拔除,征召为廷尉,实际上是断去了他与关西诸将的联系。”

“这一派已无实权了。”

“那第三派是何许人也?”

杨修拱手向东,指向许昌方向。

“天子的亲随,匈奴后人金祎,少府耿纪、丞相司直韦晃、太医令吉平,这些人日夜被曹操监视,想要行动起来,太过困难,乃是势力最弱的一派。”

情报悉数说完,刘云稍稍领会过后,又在脑中整理一番。

仔细想来,这三派之中几乎没有一家能成事……

而且各自为战,互不统属。

他杨修想要辅佐幼子曹植,这简直是痴人说梦。

曹操早已是看穿这些汉室旧臣,利用忠于汉室的名头,将曹植塑造成忠君之士,便能把汉室旧臣们吸引过来。

杨修可能都没察觉到,曹操已经把他们玩弄于鼓掌之中了……

“德祖,恕我直言……曹植根本没有登上世子大位的机会。”

听闻此言,杨修大惊。

“这不可能!曹操对临淄侯最为看重,平日里便让他留守邺城,俨然是已经有将后事交给他的打算!”

“坊间也经常传闻曹操欲立曹植为嗣子,难不成这些都是假的?”

“当然是假的!”

刘云一眼便能看出这其中诡谲烟云。

曹植是何许人?也就算他表面上伪装的再恭敬天子,他毕竟是曹家人。

一个人永远不可能背叛他的阶级,背叛他家族的利益。

你们这些汉室旧臣,真以为把他扶上了位,他就能不去窜汉?

天真。

如果刘云不是穿越者的话,他或许也会被这些表象蒙蔽。

可很显然,曹家这些手段在历史上早就已经被玩透了。

司马家篡魏的时候,跟曹操的手段一模一样,甚至改都不屑于改一下。

司马懿一家扮演黑脸执政。

而司马孚却是表面上一副大魏纯臣的模样,每每皇帝被废,或被杀,他都出来哭得天昏地暗。

实际上,每次司马家面临危险的风口,司马孚都是毫不犹豫的站在自己的家族这一方面。

面子里子都给他司马家挣到了!

曹植也是一模一样。

汉献帝被逼退位,整个曹魏,除了金城太守苏则真心为刘协痛哭之外。

也就曹植出来装装样子。

曹操将两个儿子分立在大魏阵营和大汉阵营之间。

让这些汉臣拼了命的把力气全都送到曹植身上,省得你们在邺城闹事儿。

等回头来,曹操命数已定,直接把位子让给曹丕坐稳,你们再想闹出事儿,来还有机会吗?

这就是政治啊,有人唱白脸,也有人唱黑脸。

曹操把人心都玩透了。

“杨德祖……曹植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当上世子。”

“你不用白费气力了……如果不出莪所料,此番曹操回到邺城,曹植很快便会被抛弃之不用。”

“从一开始,曹操就设了个局,让你们钻入他的局中,以为兴复汉室有望,以为只要扶上曹植,你们所设想的那个大魏与大汉并存的时代便能实现。”

此话方休,杨修却是突然惊醒过来。

“你这么说,好像也不无道理,每一次坊间传闻曹植将要登上世子大魏的时候,曹操却又突然反悔……”

“莫不成,他真的是存心想将儿子当做棋子摆布?”

对于曹操来说,别说是棋子了。

他的长子都能作为嫖资,拿小儿子当个弃子又能如何?

“杨德祖!你现在不应该担心的是曹植,而是你自己!”

杨修听闻此言,反倒困惑。

“此言何解?”

刘云浅饮茶水,望向茶汤,水雾蒙蒙,却迷惑不了刘云的双眼,他一眼便能看出水中波澜。

“当年曹操进位丞相,族灭孔文举。”

“进位魏公,隐诛荀令君!”

“这两家,皆是当世最大士族……”

“你再好好想想,此番若要进位为王,有谁够这个资格,能够给他曹家铺路?”

话音一落,那杨修手中茶水啪嗒一声溅落在地。

杨修眸中颤抖。

“弘农杨氏……”

“还不够!再加上一个清河崔氏!曹操的门面才足够装点起来,那些还心存汉室的旧臣,才不敢作乱!”

刘云缓缓起身,拍了拍这自诩聪明的杨修。

“我与你说这些,只是希望你提早明白,你不论回不回去,杨家的宿命都已经注定。”

“当年天子刚到许昌之时,曹操都敢将杨太尉压入牢狱严刑拷打。更何况如今他已是魏公,杀你们弘农杨氏,易如反掌。”

“你的命注定保不住了……”

杨修失魂落魄,双手已是开始发颤起来。

他嘴上说着不怕死,可他却希望能以自己的死,至少对曹操造成点影响。

可是刘云这么一说,好像在他曹操根本就没把弘农杨氏放在眼里。

杀死他们杨家人,简直就如同杀鸡屠狗一般简单。

杨修胆战心惊的双手行礼。

“诚如是……可有何法,能解救危局?愿受教!”

说到这里,刘云真正想说的话,才到嘴边。

“我有一计,可保汉室无忧!”

杨修困惑道。

“有何妙计?”

刘云严肃道。

“你回邺城,联络各方旧臣,将曹植的真面目揭穿!”

“等到曹操进位为王,汉室倾覆在即,天下诸臣皆是看穿曹植的把戏,你觉得这些汉室旧臣还有心思辅佐曹植吗?”

“他们还有时间,彼此争权夺利吗?”

“汉道衰微,全因汉臣心术不纯,各怀鬼胎。”

“若天下忠臣志士合力抗曹,曹操焉能自保?”

“去与不去,看你自己。”

刘云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却让杨修冷汗涔涔。

此行若回邺城,曹操必然不会放过他。

可是,他若不回去,又没人能够联络各处汉室旧臣。

这是一条必死的路。

“若是杨修之死,真能让汉室旧臣凝聚起来,倒也不失为一场壮举,人虽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杨修受教了……”

杨修一口将茶水饮尽,回眸笑道。

“好茶,好茶。”

“与升之一语,茅塞顿开。”

刘云拱手,目带钦佩。

“壮士死节!”

“在下佩服。”

杨修起身长拜,临走前,却又提示到。

“升之如今风头正盛。”

“我也提醒一句,切莫忘了过刚易折,树大风摧。”

“不仅曹操盯着你,这蜀中也有人盯着你呢。”

刘云点头道。

“早盯上了……该来的都会来。”

“你明白就好。”杨修拂袖而去。

天朗气清,刘云站在城楼之上,望着杨修远去,他目中生出一抹敬佩之色。

虽则这杨修自作聪明,可是他能为了沉沦的汉室献出一份力,已经算是弘农杨氏对于大汉最后的忠诚了。

“师兄!他知道自己会死吗?”

刘云点头道:“自然是知道的。”

“那他为什么还要回邺城?”

刘云没有回答。

反倒是辛宪英心存敬意。

她的眸光远远望去,那大汉士族最后的风骨,仍然挺立在杨修的身上。

“太尉杨彪四世清名,一路护送天子东归,从不离弃。”

“他的儿子,也将为大汉流尽最后一滴血……”

“弘农杨氏,不愧为大汉名门。”

刘云听闻此言,则是从辛宪英的眼中看出了不一样的感情。

那是同出于时代裂变之中,士族之间的惺惺相惜。

“辛姑娘出身陇西,倒是对这中原士族了解颇多啊。”

辛宪英连忙侧过头去,眼神躲闪,雪白的鹅颈轻轻一颤。

“只是听说而已……”

刘云会意一笑。

“时辰不早了,肚子也饿了。”

“师妹,今夜,就吃染炉羹吧。”

“辛姑娘,来否?”

辛宪英回眸,眼中柔波百转。

“恩公相邀,莫敢推辞。”

“恩公,请!”

“姑娘,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