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玄幻奇幻 > 大明之崇祯拒绝上树 > 二百零八 建虏撤军

二百零八 建虏撤军

噗~

石块砸在篷布上,发出一声闷响,石头沿着篷布滑落,砰地砸在城墙上,没有造成任何破坏。

当再有石头从城外飞过来的时候,剑廿三根本不避,自顾自锁定一个虏兵,扣动扳机。

砰~

目标倒地。

剑廿三退回沙袋后,装填弹药。

轰轰轰~

数门虎蹲炮对着投石机所在轰击,不一刻,投石机被砸中,当场报销。

投石机可以制作,操作手可不那么好培养。

这玩意根本没法瞄准,全凭经验,而战况焦灼,根本没时间培训合格的投石机手。

所以投石机被淘汰了呢。

确实可以藏在地下与火炮对轰,但是威力形同鸡肋。

小石头很容易就被篷布遮挡,而且砸不破城墙,大石头吧,建虏的技术水平又不够重复蒙古的回回炮。

就算造出回回炮,那庞大的体型根本藏不住,到时候将军炮一顿招呼,又是白给。

总之,这段时间范文程不在皇太极跟前晃悠。

谋士不能谋死,明哲保身。

皇太极确实上火,却也无计可施。

投石机打完就撤,等造出优良的铳炮再来决战。

皇太极算是看明白了,这年头,没铳没炮真没法攻城。

没有人劝。

投石机失效,确实把金将给打击了。

四月中旬,建虏撤军,开城解围。

同日,大明皇帝回到了京城,内阁率诸臣三十里迎接。

见礼之后,袁可立悠悠地说道:“陛下好武功,亲自冲阵,杀的人头滚滚,若是太祖成祖泉下有知,必定感慨后继有人。”

“阁老过奖,朕这本事也就一般般,天下第三吧。”皇帝笑眯眯地,丝毫不在意首辅的内涵。

脸皮倒是天下第一!首辅不想说话了。

皇帝看向毛文龙,道:“毛卿,朕等你很久了。”

“臣来迟,请陛下降罪。”毛文龙当即拜下。

“东江移民完成,也算是功劳一件,卿无需请罪。”皇帝轻轻揭过。

不是毛总不想早点回朝,而是这家当太多了,实在是快不起来。

好在皇帝宽容,一再宽限时日,不然毛总还真不好办。

回城路上,首辅先说起了最近的朝政。

陕西那边军民同上阵,严防死守,没让蝗灾起来,钱谦益组织得力,嘉奖一次,最先发现蝗灾的路振飞擢一级。

水西改土归流完成,各府县运转良好,朱燮元请回朝,内阁以为可以。

辽南清剿有序展开,就等水师配合建立防线,目前正在调配物资。

满桂上奏,欲令锦州守军主动出击,于大凌河畔建城堡,以为锦州屏障。

“吴襄为主将吗?”皇帝问了一句。

“是。”袁可立回道:“去岁锦州之战,吴襄身先士卒,披七创而未退,忠勇可嘉,当堪大任。”

上次锦州之战的奏功,赵率教与满桂重点表扬了吴襄,也就是吴三桂他爹。

受了七处伤依旧坚持作战,确实值得表扬。

皇帝只能感慨,想让当爹的卖命,还得替对方管好儿子。

尚未油腻的吴三儿表现确实不错,值得栽培。

“枢密使以为如何?”

问题猝不及防。

还以为会问首辅呢。

毛总反应过来,回道:“臣以为此事非同小可,当集思广益,以策万全。”

回答的很得体,却什么都没说。

皇帝当场就来了气,训道:“枢密院乃最高军事指挥机构,虽圣旨未发,然尔当代入角色。

军情似火,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不清楚就是不清楚,岂容如此棱模两可之言?

你镇守东江,下面的人请示,就是如此回答的?”

“陛下。”袁可立打圆场道:“毛枢密刚刚回京,不知详细,确实难以决断。”

“难以决断就说,什么叫集思广益以策万全?打了这么多年仗,不知道打仗就没有万全一说?”皇帝没给首辅面子,继续敲打毛枢密。

毛枢密这个暴脾气,当即就要发作。

但是看到皇帝盯着他,又低头道:“臣知错。”

人在京城,不得不低头啊,早知道就留在东江了。

虽说没枢密使风光,却可以作威作福,更不会被人训的孙子一般。

“发旨,勒令沈志魁即刻回京。”皇帝看向毛总,道:“若非卿的面子,就凭沈志魁的本事,能进枢密院?跟他讲,老老实实给你跑腿办事,别想有的没的。”

“臣遵旨。”毛文龙闷声回道。

经此一番,气氛冷了下来。

首辅依旧笑眯眯的。

他知道皇帝确实有些生气,但是又没那么生气,之所以敲打毛文龙,全是因为这家伙不老实。

家当太多拖慢了回京时间,可以理解,但这是因私废公,很不职业。

毛总请示了,皇帝批准了,也就不说了。

但是来了京城,明日圣旨颁发就是大明首任枢密使,最高军事长官,还这么滑头,想不想混了?

毛文龙与袁可立并排落在皇帝后面,偏头就能看到首辅脸上带笑,感觉很气。

这老倌,嘲笑自己。

皇帝要是能读懂毛总心思,非得抽他两鞭子不可。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没有首辅支持,建個屁枢密院,当个屁的枢密使。

走了一截,忽然看到宋应星带着几个人在田里忙着,皇帝扭头说道:“行了,你们先回去吧,不用跟着了。”

“陛下,礼不可废。”首辅劝道。

“朕去田里看看,你们别跟着耽误事。”皇帝顿了下,补充道:“朕绝对不跑了。”

“如此,臣失礼。”首辅打马而去,诸臣跟上。

这年头,不会骑马的连接驾的资格都没得。

据说国子监正在论证把骑射列入必修课,是不是真的不好说,国子监生们争相练习骑射却是不争的事实。

没等皇帝下马,宋应星已经迎了过来。

“长庚。”皇帝亲切地叫了宋应星的字,问道:“怎么来这里了?”

“臣失礼。”宋应星告了声罪,回道:“臣听说有户人家的豆子长的好,特意来看看。不是新种子,只是追肥得力罢了。”

“最近可有什么进展?”皇帝问道。

“无甚进展。”宋应星回道:“去岁自琼州寻了稻种,尚未种植,能否培育出杂交稻种,犹未可知。”

“此事非短期之功,还得培训一批技术人员。”皇帝说道:“事事亲力亲为,迟早是个诸葛亮的下场,不可取。”

“臣受教。”宋应星在水里洗了手脚,穿了鞋子,上马陪在皇帝身侧。

今年春天不算风调雨顺,但是有大量水利,随便一看就能看到水车,整体灌溉得力,田里的麦子豆子等长势喜人。

期间夹杂着大片的番薯与玉米地,长势同样不错。

“去年,百姓不知番薯与玉米的好,又受限于种苗数量,因此栽种不多。

今年仅京畿地区,栽种超过二十万亩,待到收获,不只可以解决饥荒,还能饲养许多猪牛羊。

臣估计,今年京师的肉价粮价必然下降。”宋应星说道。

“果真如此,司农监首功。”皇帝说道。

“功在陛下。”宋应星说道:“玉米于元朝时传入国朝,番薯进入国朝亦有五十年,然而仅陛下烛照万里,敕令推广。

纵观历代皇帝,爱民者无过于陛下……”

吧啦吧啦……

李若琳侧目而视。

万万没想到,外边看着老实巴交的,拍起马屁却如此丝滑。

服了。

皇帝笑而不语。

臣子说实话,就该嘉奖。

忽然,皇帝驻马,看向路边的一块田。

“陛下,此乃土豆。”宋应星回道:“其产量不如番薯,藤蔓不能做饲料,因此未曾推广。

但是李经历试种后发现,其易活耐寒,在辽东长势尤佳,一亩可收三石左右,司农监已经派人前往辽东,协助推广。

或许明后年,辽南粮食可自给自足,无需朝廷运粮。”

听到这个名字,皇帝不得不感慨李佳诚运气好。

若是土豆真的能解决辽东粮食问题,又是大功,加上安置移民、保障后勤得力,升一级妥妥地。

按照这个速度,三十多就能入阁,而且是一级级爬上去的,比冯尚书这种幸进之臣稳固太多了。

闲话间到了京城前。

依旧是热闹非凡。

其中一间正在修建的房子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二层小楼。

小楼并不稀罕,稀罕的乃是这栋楼的主体是青砖,柱子似乎是水泥灌注的?

主持的官员过来,拜道:“臣军器监城池司主事宋应昇拜见陛下,陛下圣躬安。”

皇帝夸道:“无农不稳,无工不强,工农兴盛,国家安泰。你兄弟一工一农,相得益彰啊。”

“臣微薄之力无足轻重,全赖陛下指导。”宋应昇回道。

“给朕说说,这可是水泥?”皇帝问道。

“确实如此。”宋应昇回道:“以竹为筋骨,水泥为肉,坚不可摧。”

“如何用来修房了?”皇帝问道。

宋应昇回道:“产量低下,价格高昂,修城代价太大,因此臣合计着推广民间。

需求多了,利润丰厚,民间商人自然踊跃投资,生产多了,价格降下来,再用作筑城不迟。”

“老成持重之举,甚好。”皇帝夸了一句,又道:“卿兄弟难得一见,今日相逢,朕给假半日,以为团聚。”

“臣谢陛下恩宠。”两兄弟拜下。

打发了两兄弟,皇帝打马而去,直奔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