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科幻小说 > 影视:从闯关东开始 > 第139章

第139章

老常对于朱传仁的建议还是非常看重的,在他看来朱传仁是有思想、有见识的晚辈。

请注意,重点是晚辈,毕竟是媳妇儿家的亲戚嘛。

当然,他对朱传仁的能力非常认可,至少他交代的任务,朱传仁都很好的完成了。

这次装备海军这件事,思来想去,他决定试试看,先从国外进口一艘潜艇。

目前可供选择的范围看似很大,实则不小!

首先是德国海军,在潜艇战史上,德国人是公认的顶尖高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在二站爆发时,德国海军仅有57艘潜艇,甚至不如法国和意大利,但在战争期间先后有1113艘潜艇服役,是二战中建造和使用潜艇最多的海军。

德军潜艇的作战范围涵盖大西洋、北冰洋、地中海和印度洋,也是相当广阔。

德军潜艇是以VII型潜艇为代表的中型潜艇为主力,这种潜艇其实是以一战德军潜艇为蓝本加以改良而成,在性能上较为均衡,但并不特别突出,能够大批量制造,从而满足大规模潜艇战的需要,而在后期建造的XXI型潜艇则代表了二站时期潜艇技术的最高水准,堪称潜艇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德军潜艇的战术运用在战争前期也是十分成功的,“狼群”战术的大名估计在军迷圈里是无人不晓的。

至于战绩德国人更加傲视群雄,在战争期间德军潜艇击沉了149艘战舰(包括3艘航母、3艘护航航母、2艘战列舰、6艘轻巡洋舰、34驱逐舰)和2882艘商船(总吨位1440万吨)。

当然,庞大的战果数字背后也是高昂的损失,在战争期间德军损失了793艘潜艇,约28000名艇员殒命,损失率高达70%。

而在太平洋战场上,丑国海军潜艇部队取得的战绩即便与德国海军相比也毫不逊色。

在二站期间,有314艘潜艇进入丑军服役,其中260艘被部署在太平洋方向。

丑军潜艇大多是排水量超过2000吨的大型远洋潜艇,普遍配置10具鱼雷发射管(首6尾4)和先进的声呐及电子设备,具有较强的攻击力和较大的续航力,非常适合深入敌方水域实施破交和伏击作战。

在战术运用上,丑军采取了与德国海军相似的集群攻击战术,在破交战和舰队交战中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尽管潜艇吨位仅占丑国海军总吨位的2%,却击沉了霓虹海军超过30%的舰艇,其中包括8艘航母、1艘战列舰和11艘巡洋舰,此外还击沉了霓虹商船队60%的商船,给霓虹海运线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据统计,丑国海军潜艇部队在战争中击沉了1560艘敌方舰船,总吨位达530万吨,约占丑国海军击沉总吨位的55%,有52艘潜艇因为各种原因损失。

而小本子海军拥有二战中最多样化的潜艇部队,从最小的袖珍潜艇和最大的潜水航母,无所不包,而且在技术上也有颇多创意。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霓虹海军拥有65艘潜艇,在战时又建造了126艘潜艇(不含袖珍潜艇和特种潜艇)。

霓虹海军潜艇以大型远洋潜艇为主,配置威力强大的氧气鱼雷,具备较强的续航力和持久作战能力,部分潜艇还搭载了舰载机,个别技术甚至超过丑国海军。

然而,霓虹海军潜艇的战术运用却相当失败,以攻击丑军舰船为主,忽视破交作战,虽然实力不俗却战绩寥寥,损失颇大。

据统计,霓虹海军在战争中击沉了大型航空母舰2艘(约克城、黄蜂)、护航航空母舰1艘(利姆康斯湾)、重巡洋舰1艘(印第安纳波利斯)、轻巡洋舰1艘(朱诺)、驱逐舰5艘、潜艇3艘;击沉商船179艘,约90万吨,却损失了131艘潜艇。

而英国海军的主要作战任务是保护海上交通线,因为潜艇在英国海军舰队中处于次要角色,但是在针对轴心国的破交作战中,英国海军潜艇部队也取得了相当出色的战绩。

在二站期间,英国海军约有200余艘潜艇投入作战,以大中型潜艇为主,英军潜艇比较有特色的技术设计是在非耐压壳体中布置额外的外部鱼雷发射管,以提高攻击能力。

英军潜艇在作战时多以分散游猎为主,主要作战海域在挪威海和地中海,击沉了57艘敌舰和约200万吨商船。

特别值得的一提的是,英军潜艇还击沉过多达35艘敌方潜艇,还创造过二站中唯一一次水下击沉潜航潜艇的战绩,奠定了战后水下对潜攻击战术的基础。

在战争中,英国海军损失了74艘潜艇,其中42艘沉没于地中海。

除以上几个潜艇强国,毛熊、意大利、法国也都有规模不小的潜艇部队,其中毛熊海军在1941年6月拥有215艘潜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下舰队,战时又新造了57艘潜艇。

然而受到地理位置和技战术的限制,其作战并不活跃,战果也相当小,据统计仅击沉了118艘商船,约26万吨。

在二站爆发时,法国和意大利海军分别拥有78艘和102艘潜艇,均超过英德海军,然而由于法国迅速战败,以及意大利海军主要局限于地中海,所以两国海军的潜艇部队都没有突出表现。

所以论数量最多、作战规模最大、技战术最先进、击沉战果最多、损失也最大的潜艇部队当属德国海军。

而作战效率最高、击沉军舰最多的潜艇部队是丑国海军。

潜艇类型最多、技术特点最鲜明,战术运用最差的潜艇部队是霓虹海军。

对潜攻击能力最强的则是英国海军。

老常自然愿意向丑国人下单,也是一种示好嘛。

但是丑国战绩最辉煌,却又最寂寂无名的是丑国的“小鲨鱼”级潜艇。

“小鲨鱼”级潜艇是丑国在二站中建造的常规动力潜艇,也是二站期间丑国海军的主力潜艇。

小鲨鱼级潜艇自1940年开始建造,前后有4家造船厂参与建造,二战期间共建造77艘。

该级潜艇长95米,宽8.3米,吃水深度5.2米,水上排水量1525吨,潜航排水量2424吨,潜航速度9节。采用柴/电推进,水面续航能力为9500海里(10节),水下续航能力为500海(3节)。

与当时各国的潜艇相比,丑国的“小鲨鱼”级潜艇,下潜后的续航能力和机动能力都算不上好,若高速在水下航行,电瓶将很快耗尽电量。

所以,“小鲨鱼”级潜艇大部分时间都在水面航行,而且水面的航速也明显比水下要快得多。

可即便如此,“小鲨鱼”级潜艇却在二站中表现得非常出色,屡屡有重大战果,而且专“吃”大家伙,胃口不是一般的大。

比如在菲律宾海战中击沉了霓虹“翔鹤”号航空母舰和“大风”号航空母舰,这样的战绩甚至比丑国航母更辉煌。

莱特湾海战中,还是“小鲨鱼”级潜艇击沉了丑国“爱宕”号巡洋舰和“摩耶”号巡洋舰。

当然,战绩辉煌的同时,“小鲨鱼”潜艇的损失也相当的大,在全部77艘潜艇中,有18艘在战时被敌舰击沉,另有一艘因意外事故而损失,损失接近了四分之一。

因此,也有人说二战时的丑军的潜艇部队是战死率最高的部队。

其实小鲨鱼级潜艇是一站“舰队潜艇”概念的产物。

人们希望这种潜艇能跟随水面舰队一起行动,在前方侦察敌军方位和航向,用鱼雷伺机攻击,为己方主力战列舰决战做好准备。

因此需要有大续航力、不低于20节水面航速和强力武器。

丑国是潜艇创始国之一,早在19世纪末期就有约翰·霍兰、西蒙莱克等一大批杰出工程师在积极探索。

1897年5月,56岁的老霍兰经过38年努力,5次迭代升级终于研制出第一艘汽油机与电动机结合的“霍兰6号”潜艇,从此将潜艇带入新时代。他也当之无愧地成为“现代潜艇之父”。

1900年4月,丑军花15万美元买下“霍兰6号”潜艇,命名为SS-1号,不久后成立了第一支潜艇部队。

此后丑国潜艇不紧不慢地发展,陆续推出七八种型号进步不大。

直到一站爆发,丑国潜艇才在惨烈的战争刺激下快速提升。

一战后丑军沿着“舰队潜艇”思路继续试验,先后建造了AA-1级(3艘)、V级(9艘)等几艘实验艇,但都不太成功。

直到1940年前后随着科技发展和从鼠海豚级、鲑鱼级、重牙鲷级、河豚级等一系列潜艇上积累的经验,丑国才终于拥有渴望已久的、性能完善的舰队潜艇——小鲨鱼级。

艇身采用单双混合式壳体结构,首尾鱼雷舱是单壳体,艇身中部有外壳和耐压壳。两层中间可以装载压载水与额外燃料,提高了续航力。

4台大功率柴油机分置于两个水密机舱中,抗损能力大大增强。

5400轴马力动力输出驱动潜艇水面最高航速达21节,水下9节。

还拥有11000海里大航程,一次出海75天足够从夏威夷到霓虹跑个来回。

庞大体型也为艇上6名军官、54名水兵提供了其他国家潜艇兵不敢想象的优越生活。

空调、冷藏库、洗衣机都是标配,差不多每一位水兵都有自己的床铺。

轴心国同行羡慕得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就算大英帝国海军强盛,看看自己的小潜艇也自叹弗如啊。

舒适的环境、充足的后勤可以让官兵们好好休息士气高昂,在战斗中更有效率,同时还提高了艇上机械和电气的可靠性,再次验证了“空调也是战斗力”的正确结论。

不足之处就是体型大下潜速度慢,所以设计师增加了一个快潜水舱,能够让潜艇在45-50秒内由水面潜到潜望镜深度。

1940年9月11日,第一艘鼓鱼号(SS-228)潜艇在缅因州朴茨茅斯海军造船厂铺下龙骨,1941年11月1日服役。

随后小鲨鱼号(SS-212)于10月5日在康涅狄格州电动船公司开工,1941年12月31日服役。

到1944年4月最后一艘黄花鱼号(SS-246)服役,电动船公司、马尼托瓦克公司、朴茨茅斯和马雷岛海军造船厂共建造了77艘小鲨鱼级潜艇。

其中电动船公司包揽了一半以上的生产任务,为此新建了7个船坞保证速度。

这些尖牙利齿,装备10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24枚鱼雷,1门76毫米甲板炮,1门40毫米博福斯高炮,1门20毫米厄利孔高炮的“鲨鱼”群们,马上就要在太平洋上掀起一场血腥大战。

马里亚纳海战中,大青花鱼号击沉了服役不到3个月的霓虹新锐装甲航母大凤号。

菲律宾海海战中,竹荚鱼号击沉了妖娆的主力航母翔鹤号,鲃鱼号(SS-220)击沉了云鹰号护航航母,甚至还炸毁了一列满载物资的霓虹火车!

海鲫号(SS-227)击沉了爱宕号重巡洋舰,鲦鱼号(SS-247)击沉了摩耶号重巡洋舰……小鲨鱼们个个奋勇当先,打遍霓虹无敌手,以骄人的战绩被人们称赞。

20艘潜艇在战斗中损失,1艘重伤报废,其余都平安地度过战争。

二站结束后,剩余56艘潜艇中有一些远渡他国,一些改作实验艇和其他用途,一些退役拆解,还有6艘成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

曾经轰轰烈烈功勋满身的鲨鱼群就这样各奔东西,只留下那些传奇令人无限回味。

而巴劳鱵级是小鲨鱼级的改进型,所以外形、大小都很相似。

但是巴劳鱵级的耐压壳和骨架采用更高张力的HTS合金钢制造,钢板厚度由14.3毫米增加到22.2毫米,因此潜深更大。测试深度从90米增加到120米,刺尾鲷号甚至在测试中潜到了187米深海!

巴劳鱵级换装了口径更大的甲板炮,早期型号装备4英寸MK9甲板炮,1944年后换上了火力更强的5英寸MK17甲板炮,比小鲨鱼级的3英寸甲板炮厉害多了。

另外,导流罩和指挥塔系统在小鲨鱼级已经优化4次的基础上继续改进,外形更小巧流畅,雷达和潜望镜布局合理,深受船员喜爱。

在战争催化下巴劳鱵级建造数量很多,1942–1946年共建造了120艘,也同样创造了辉煌战绩。和风漫谈原创,禁止抄袭。

射水鱼号(SS-311)击沉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信浓号(72000吨),海狮号(SS-315)击沉了金刚号战列舰,刺尾鱼号(SS-306)则摘取了潜艇总击沉吨位榜冠军。自身有9艘在战斗中损失。

战后随着德国XXI型潜艇技术在各国普及推广,巴劳鱵级潜艇也迅速变得过时。

与小鲨鱼级相同,111艘幸存潜艇中也是一部分升级改造,一部分转售外国,其余的退役处理。

这两级优秀潜艇撑起了丑国二战潜艇部队的大半个天空,它们与众多潜艇官兵一起迎着朝阳战斗,一起在暗夜中潜行,在波涛与烈焰中相互依偎相互支持,终于成为太平洋上不朽的传奇!

然而现在想要采购是不可能的,毕竟它们都只存在于设计图纸上。

所以只能暂时将目光大不列颠。

据朱传仁所知,目前英国皇家海军正在计划建造新的潜艇,以替代手中日渐老旧的O、P、R级潜艇,T级潜艇在设计建造时考虑了多种因素,包括当时的海军条约等,在二站时T级潜艇成为皇家海军主力潜艇之一。

在设计之时,考虑到海军条约的限制,潜艇的排水量不得超过2000吨,也就是限制建造大型远洋潜艇。

不过这一点难不倒皇家海军,因为根据他们的经验,潜艇并非越大越好,以当时潜艇主要以鱼雷攻击为主的技术条件来看,越大的潜艇越容易被警戒的驱逐舰发现,而一旦对方撒开网搜索潜艇,笨重的大型潜艇很难逃出生天。

与此同时,他们认为潜艇作战重点在于第一轮攻击,当一艘潜艇发现敌方舰队的时候,要在第一轮攻击中发射大量鱼雷,争取首轮攻击就重创对手,接下来再考虑是撤退还是继续发起攻击。

英国皇家海军在欧洲地区拥有着绝对的优势,没有一国海军具备单独与之对抗的能力;

不过一站后日渐式微的大英帝国已不复当年的雄风,在把力量集中在本土附近之后,东亚地区的利益就无法保障。

尤其是当时霓虹联合舰队发展迅速,在华盛顿海军条约中获得了世界第三的吨位分配,加上该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在东亚、东南亚地区没有一支强劲的海军与之对抗,因此联合舰队成为威胁英国东亚利益的头号对手。

为了应对潜在的危机,皇家海军决定把重担交给新型的T级潜艇,毕竟维护一支潜艇部队,比维护一支大型水面舰队要便宜得多。

皇家海军希望如果一旦发生战事,T级潜艇能够在海上对联合舰队发起偷袭,虽然此举并不能消灭对手,但如果能够给主力战舰造成一些伤亡,为己方主力的到来争取时间,哪怕损失一些潜艇也是能够接受的。

既然设计思路已经定下了,潜艇的设计工作就在1934年开始进行。

在经过设计部门和海军反复的沟通之后,1935年设计基本定型,次年年初批准通过。

T级潜艇最大的特点就是火力布置,为了实现在首轮攻击中发射尽可能多的鱼雷,潜艇艇首采用鼓包状的结构,硬是塞下了3对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然而这还不够,设计师还在艇首上方和指挥塔两侧增加了4具鱼雷发射管,不过这4具发射管无法从内部装填,属于一次性使用。

如此一来T级潜艇就能在首轮射击中发射多达10枚鱼雷,在正常交战距离上,大型舰队如果遭到偷袭将很难躲过这样密集的攻击,有效地提高了命中率。

早期人们对于艇尾是否布置鱼雷一直争论不休,很多人认为在艇尾设置鱼雷发射管会挤占宝贵的空间,而且作战效果也并不好,不过后来潜艇军官们频频反馈缺少艇尾鱼雷发射管不利于作战,这才增加了两具。

与当时其他潜艇一样,T级潜艇也布置了一门带有炮盾的4英寸甲板炮,最初备弹100发,后来有所增加。

早期标准防空武器为3挺刘易斯机枪,1941年时改为维克斯机枪,还有一些被改成双联装20毫米机炮。

因为武备占据了太多的空间,为了保持远洋航行的燃料需求,因此留给潜艇动力舱的空间就小了很多,大部分的T级潜艇安装的是1250马力6缸4冲程喷射柴油发动机,虽然它的单位功率相对要低一些,不过胜在可靠性高。

另外还有一些战前建造的潜艇使用了德国的柴油发电机,它们也存在单位功率低的问题,要知道这些发动机在德军中只用于推动几百吨级的U艇。

整体来说T级潜艇还是很不错的,标准T级潜艇水面排水量1325吨,水下排水量1570吨,水面最大航速约15节,水下最大航速约9节,艇员61人。

第一艘T级潜艇在1938年年底才服役,一年过后大战就爆发了,因此英军实际上没有来得及按照设想在东南亚部署一支T级潜艇部队。

二站爆发时T级潜艇首先参与了北欧地区的战斗,不幸的是第一个战果却是自己人,在9月10日,特里顿号在巡逻途中发现一艘潜艇(奥克斯利号),过于紧张的他直接用外部鱼雷管发射了两条鱼雷,一条命中目标,直接将友军奥克斯利号击沉。

不过随后的战斗还算有点作用,在挪威战役期间击沉击伤了一些德军舰船。

法兰西战役后,T级潜艇转战比斯开湾,用于建立海底巡逻圈,封锁U艇进出大西洋的通道,在这里它们并没有发挥太大作用,主要的发现或击杀都是由飞机和水面舰艇完成的。

1941年年底,英军派遣T级潜艇进驻地中海,它们在那里的主要任务是破坏敌人的海上运输线,执行类似U艇的截杀任务。

在地中海战区,意海军拥有比较完善的反潜手段,而且地中海水面平静,能见度高,非常不利于潜艇作战;

尽管这样,T级潜艇仍然在地中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4艘潜艇获得维多利亚十字勋章,有效地削弱了地中海的运输能力。

不过T级潜艇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总共13艘被击沉。

至于地球另一端的战事,二站爆发时没有一艘T级在那服役,在霓虹偷袭珍珠港前才派出2艘T级潜艇,它们抵达时新加坡已经陷落,只好与荷兰潜艇组队并肩作战,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

到二站后期,T级潜艇已经显得过时,只是在盟军整体优势面前没有出现大问题。

二站后皇家海军仍然保留了不少T级潜艇,一部分在几年后接受改装,取消了隆起艇首等结构,外形更加流畅,它们被用于北欧地区的巡逻等任务。

英国皇家海军的T级,又称“特里同”级,用来取代O、P和R级。

在荷兰皇家海军服役的四艘T级潜艇被称为“剑鱼”级。

在战争结束后的十年里,幸存下来的老旧潜艇被报废拆解,剩下的则被改装成反潜船,以对抗日益增长的毛熊潜艇的威胁。

不过事实证明,这些类似级别的潜艇并不令人满意,它们在机械上不可靠,体积大,速度慢,而且过于复杂。

此外,1922年的华盛顿海军条约要求这些潜艇须在服役的13年后退役。

因此,O级潜艇将不得不在1940年8月退役,结果后来1939年战争爆发,O级潜艇须继续服役。

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将英国潜艇舰队的总吨位限制在52,700吨,所有潜艇的最大标准水面排水量为2,000吨,最大火炮装备为5.1英寸(130毫米)。

丑国人曾在1935年的伦敦裁军会议上提出1200吨的限制,但被海军部拒绝了,因为这不包括“逆戟鲸”级布雷潜艇。

海军部自己也提议保留2000吨的限制,希望竞争对手的海军会建造更少但更大的潜艇,以维持其民族自豪感,这比追猎大量小型潜艇容易多了。

斯坦利·鲍德温领导的保守派也曾提议完全禁止潜艇建造和使用,或对每艘潜艇限制在的排水量限制在250吨,但海军部准确地预测到,其他国家不会接受如此严格的限制,并继续设计当时被称为“重复P”或“替换P”级潜艇。

O级、P级和R级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对抗日益强大的霓虹帝国海军。

在没有可用于作战的舰队的情况下,潜艇将成为对抗霓虹人的主要进攻武器。

因此,替换的“重复P”级必须具备相似的续航力,但更容易维护保养,并且预期未来条约的限制将会更宽松。

在制定英国潜艇舰队未来的需求时,估计需要20艘这种新型潜艇,总吨位为20,000吨。

海军少将(潜艇),海军少将诺尔·劳伦斯,第一次世界大站中最杰出的英国潜艇兵之一,其推动了鱼雷武器的发展。

他确信,面对强大的霓虹水面部队,英国潜艇很难以穿透驱逐舰的屏障,只有大量鱼雷齐射才能确保在更远的距离上达到所需的命中量,如果有必要的话,只使用ASDIC水听器为鱼雷射击提供参数。

在1934年2月27日,海军建造总监,亚瑟琼斯爵士(SirArthurJohns)被要求设计一型排水量为1000吨的巡逻潜艇。

两种DNC起草的设计,初步构成了1934年11月人员需求的基础。

这些设计要求装备六具内部21英寸鱼雷发射管,两具外部发射管和一门3英寸(76.2毫米)舰炮(或4英寸换算后约101毫米,如果稳定性允许的话),和以11节航速续航4,000海里的巡逻能力加上足够28天巡逻的燃料(对应于以11节航速续航5,500海里)。

水下续航时间为以2节航速行驶15小时或以5节航速行驶8小时。

最大水下航速为9节,水面速度为15节,下潜深度为300英尺(91.44米)。

劳伦斯海军少将提出的另一项建议是使用双层艇体来提高在深水炸弹攻击下的生存能力。

然而,他的建议被海军建造总监否决,海军建造总监更赞同采用更传统的单艇体鞍型舱。

后来,在1935年,修改了“重复P”的设计,将排水量减少到符合条约限制的1000吨。

为了做到这一点,“C”设计案不得不牺牲一些轮机舱空间,将水面速度降至14.5节,水面续航能力降至8600海里。

设计再次修改为“D”设计案,取消了外部燃料箱的设计(这在O、P和R级上被证明是有问题的,而且容易造成燃料泄漏),改为在耐压舱内储存燃料。

但事实证明不可能在不降低续航能力的情况下将排水量减少到1,000吨,排水量被允许增加到1,075吨。

在对设计的长度和淡水存储、下潜能力进行轻微的削减之后,最终的设计在1935年5月通过。

1935年6月24日,海军部正式取消了“重复P”的名称,并决定所有潜艇的名称都以字母t开头。

最后,在1935年9月3日,特里同级被选为该级的首舰。

最终,海军部于1936年2月13日批准了该设计。

T级潜艇的设计,要求要有强大的鱼雷前射能力和在太平洋对日作战的长时间巡逻长续航,以及还要遵守各种条约限制。

这些极具挑战性的需求导致了设计中的许多妥协。

战争前和战争期间所积累的战斗经验导致了对该级设计的许多修改,并且每艘潜艇之间的差别很明显。

为了给外部舰艏的鱼雷发射管提供足够的空间,大多数T级潜艇具有独特的球状船艏。

第一批次的T级潜艇最初的船艏形状对水面航行速度有不利影响,其中,“凯旋”号和“霹雳”号在改装过程中取消了外部鱼雷发射管,从而导致这两艘船具有更细的舰艏。

第二批次潜艇的外部舰艏鱼雷发射管后移,使得舰艏变得纤细,减少了速度损失。

他们还将两个外部鱼雷发射管(这两个外部鱼雷发射管是连在一起的)与一个额外的鱼雷发射管安装到舰艉,这导致艇体外部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隆起。

最后,第三批次潜艇的艇艏进一步优化,指挥塔周围的外壳和尾部鱼雷发射管外壳被设计得更加平整,使艇体轮廓变得更加平滑。

战前的T级潜艇采用铆接结构。

铆接的船体被证明非常坚固,许多T级潜艇在战斗中超过了300英尺(91米)的额定潜深。

1940年4月23日,“郡主”号下潜至400英尺(122米)后幸存下来。

海军部在犹豫许久之后,于1942年7月正式批准了对船体结构采用焊接方式,最初只是用于第三批次潜艇的耐压艇体,后来扩展到整个船体。

焊接的船体相当坚固,能够下潜至350英尺(107米)的深度,并在外部压载舱中携带燃料,以增加续航能力。

部分采用焊接的第三批次的潜艇有铆接的外部压载舱;它们在被送往远东之前,其外部压载舱被焊接起来,以防止泄漏的燃料暴露潜艇的位置。该批次的潜艇预计极限潜深为626英尺(191米)。

T级潜艇的首舰“特里同”号有一座非常高的敞开式舰桥,舰桥通风良好。

接下来该级潜艇的第一批次潜艇的舰桥外形虽略有不同,但其也容易暴露在恶劣天气之中。

部分第一批次潜艇装有封闭式舰桥,以解决这个问题,在第二批次潜艇上成为标配。

战时经验最终表明,在战斗中,开放式舰桥上能够获得更广阔的视野,比封闭式舰桥获得的舒适性更重要,最后的第三批次潜艇又改回为开放式舰桥。

T级潜艇有11个主(压载)舱,2个辅助舱用于调整纵倾,5个补偿舱用于调整水密度的变化和潜艇在储水用完时的排水量,艇艏Q舱用于快速下潜或快速改变深度。

第三批次潜艇的两个主压载舱被改装成燃料箱,以增加在远东作战的续航力。

根据英国潜艇的标准,在50%浮力条件下的下潜时间为30秒。

第二批次和第三批次潜艇的燃料储量增加至230吨,水面航程为11,000海里(约20,000公里;13000米),以10节航速(约19公里/小时;12英里每小时)。

T级潜艇根据建造地点的不同使用不同型号的柴油发动机。

维克斯造船厂建造的船只自然是使用维克斯发动机,而皇家造船厂的船只则使用海军柴油发动机;坎莫尔莱德造船厂使用苏尔泽发动机,而战前的S级潜艇使用的是德国MAN增压柴油发动机。

这些发动机驱动两个轴,每个轴的制动马力为1250马力(930千瓦),最高水面航速约为15节(28公里/小时);17英里/小时)。

T级潜艇首舰“特里同”号在它的首次试航中达到了16.29节(30.17公里/小时;18.75英里/小时)的航速;这个速度从来没有被任何其他的T级潜艇超越,它们通常能达到14-15节的航速(26-28公里/小时;16-17英里/小时)。

大多数T级潜艇配备的维克斯6缸4冲程1250马力柴油发动机被证明是非常可靠的发动机,即使它们没有德国潜艇使用的柴油机先进。

该发动机设计为将汽缸与曲轴断隔开,即使一个汽缸失灵,发动机也能继续运转。

在皇家造船厂完成的12艘配备了海军部柴油发动机的潜艇被证明同样可靠,即使发动机比维克斯的更复杂。

相比之下,MAN柴油机被证明是相当麻烦的。

特别是,MAN柴油是在许可下建造的,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站爆发,德国MAN公司立即停止对其的技术支持。

到1943年,只剩下两艘配备MAN发动机的T级潜艇——“金枪鱼”号和“保民官”号,它们被降级为训练舰使用。

1944年3月,当皇家海军在远东地区面临严重的潜艇短缺时,“金枪鱼”号因为其不可靠的外国发动机而被拒绝派往那里。

坎莫尔莱德苏尔泽二冲程发动机得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一些像“长尾鲨”号和“特里同”号这样的潜艇非常令人满意,而另一些则出现了问题。

它们的设计有缺陷,在舰船全速运转时,容易造成气缸环和缸体破裂。

潜艇在水下的动力由336节电池驱动两台1450马力(1080千瓦)的劳伦斯·斯科特电动机提供。

这些潜艇能够以2.5节(4.6公里/小时;2.9英里/小时)的速度续航48小时,或以9节(17公里/小时;10英里/小时)的最大水下速度续航1小时。

该电池被证明容易受到深水炸弹攻击造成的冲击而损伤,这导致了1942年“暴风雨”号(Tempest)的沉没。

意大利鱼雷艇“喀耳刻”号投下的深水炸弹造成了该潜艇的电池舱损坏,潜艇内部充满了氯气,潜艇被迫浮出水面投降。

这个问题通过加强电池舱防护和安装橡胶减震器而得到解决。

与“暴风雨”号相比,经过改装的“淡水龟”号在霓虹护卫舰长时间的深水炸弹攻击中幸存下来,其艇体严重损毁,但电池舱却没有受到任何损害。

在对潜艇水听器的研发工作中,英国人预计其他国家也会开发出类似的潜艇探测设备。

面对预期的敌人的反潜措施,潜艇可能不得不在没有潜望镜的帮助下,只使用水听器进行远距离攻击。

为了抵消由此产生的不准确性,至少需要8枚鱼雷的大规模齐射。

英国当时的作战计划也假定国际条约将阻止无限制潜艇战,潜艇的主要目的将是攻击敌方军舰。

在这种情况下,指挥官可能只有一次进攻机会,所以大规模的齐射是必不可少的。

战前T级潜艇十枚鱼雷齐射的齐射数量比任何作战潜艇的齐射数量都多。

所有T级潜艇在舰艏有六具内部21英寸(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在早期的第一批次潜艇上装有船艏百叶窗,以减少水下阻力;事实证明,其效果不佳,百叶窗容易受到漂浮物的干扰,这个想法被放弃了,转而重塑鱼雷发射管口的形状,以减少阻力。

“忒提斯”号由于在鱼雷发射管前盖打开的情况下,鱼雷管装填口舱门被意外打开而沉没,之后引入了一种称为“忒提斯夹”的特殊安全夹,以防止鱼雷发射管装填口舱门在鱼雷发射管前盖不到位的情况下被打开。

每艘T级潜艇在鱼雷装载舱内为内部鱼雷发射管携带了六枚用于重新装填的鱼雷。

鱼雷重新装填过程是手动的,尽管动力装填系统于1939年在“凯旋”号上进行了试验,该系统是基于“格林普斯”研发的。

但这个系统被证明动力不足,战时的生产压力又导致其发展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