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科幻小说 > 影视:从闯关东开始 > 第133章 潜艇

第133章潜艇

在海军中,潜艇是最重要的舰种之一。

潜艇最初是在一战中大放异彩展现了自己的战略与战术价值,但其诞生远比一战要早。

早在16世纪的文献中就多次出现过潜水器的设计。

在1562年的一本书中描述,两个希腊人因坐在一个木质潜水器中表演了“下水不湿身”而得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奖赏。

1578年,英国数学家威廉·博尔尼设计了一个采用皮囊注排水控制浮力大小的潜水器。

1620年,荷兰工程师科内利斯·德雷贝尔设计并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艘真正可以潜航的潜艇。

这是一艘采用人力木浆推动的微型潜艇,看上去就像个大号橄榄球一样。

德雷贝尔的潜艇采用的浮力控制装置与博尔尼的设计类似,通过羊皮囊注放水来控制上浮和下潜。

德雷贝尔设计的这款潜艇已经具备了一些现代潜艇的雏形,它可以容纳12名水手,下潜深度为3-5米。

然而德雷贝尔的潜艇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响,此后的近百年时间中,潜艇仿佛压根不存在一样从文献中消失了。

这期间虽然也诞生过一些潜水器设计,但大多不怎么靠谱,外形也与现代潜艇相去甚远。

1690年,发明了高压锅的法国物理学家丹尼斯·帕潘提出的潜水器设计就像一个巨大的壶,这种东西看上去就不那么靠谱。

直到1718年一位俄国木匠叶菲姆·尼科诺夫向彼得一世提交了一个潜水器的设计图纸,并在沙皇的支持下进行制造。

1724年,尼科诺夫制造出了他设计的潜艇,但却在试航中因为密封不严而沉没,他本人差点送命。

虽然彼得一世没有怪罪他并继续提供了支持,但在1725年彼得一世逝世后,这件事就没下文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艘潜艇本来预计当作潜航杆雷艇使用,但一直未能装备武器。

一项新的发明创造往往会被最先应用在军事上,潜艇技术就是如此。

在尼科诺夫失败之后50年,第一次使用潜艇进行的军事行动发生在丑国独立战争期间。

1776年,丑国木匠大卫·布什内尔制造了一个圆蛋形的单人小潜艇龟号,成功将一个水雷钉在了英国鹰号战舰的船底。

可惜的是,由于未进行过水下爆破试验,那枚水雷没能爆炸。

次年,布什内尔还计划用龟号攻击英国战舰地狱犬号。

这次更可惜,龟号在靠近地狱犬号时水雷不小心触碰到了一艘英军小船,结果就炸了。

这艘被炸毁的小艇是历史上第一艘被潜艇击沉的船,被炸死的4名水手也就成了最早死于潜艇的人。

1797年,天才发明家罗伯特·富尔顿向法国提交了一份潜艇计划,其成果就是1800年完工的鹦鹉螺号潜艇。

鹦鹉螺号上浮时采用风帆推进,下潜后由人力转动螺旋桨前进。

值得一提的是,鹦鹉螺号的基本结构是全金属的,出于防锈考虑其外壳为铜制。

为了解决呼吸问题,富尔顿在艇内布置了一个压缩空气罐,可供4名乘员与2支照明蜡烛在水下使用3小时,这也使鹦鹉螺号成为世界上第一艘真正实现完全水下潜航的潜艇。

1801年鹦鹉螺号试航成功,基本奠定了现代潜艇的雏形,潜艇技术也在进入19世纪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在两次世界大站当中,除了战列舰、航空母舰,海军舰船中最令人恐惧的无疑是潜艇。

神出鬼没的潜艇经常在敌人最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发动突然袭击,而且成功率非常高。

鹦鹉螺号之后的19世纪,潜艇技术迎来了大发展。

在鹦鹉螺号面世后,欧美曾掀起一股潜艇热潮,各国争相试制人力驱动潜艇。

在南北战争期间,南军的海军工程师霍拉斯·亨利在1863年制造了一艘7吨重的微型攻击潜艇。

8月12日这艘潜艇在第一次试航时就沉没了,淹死了5个人。

它被捞起来修修改改继续试航,结果在10月15日又沉一次,这次死了8个人——包括制造者亨利本人。

都这样了,这艘潜艇居然还没被放弃,不仅被捞起准备第三次航行,而且还获得了正式舰名——H·L·亨利号,用来纪念死去的制造者。

1864年2月17日,亨利号的最后一次航行开始了。

这次出航意外地顺利,不仅没出现机械问题,而且悄无声息地潜行至停靠在查尔斯敦港的北军霍萨托尼克号旁边,用杆雷击沉了这艘1000多吨的军舰,但不幸的是自身也沉入了水底。

一般认为,亨利号是第一艘击沉敌舰的潜艇,而霍萨托尼克号也是第一艘被潜艇击沉的军舰。

值得一提的是,亨利号于1995年被发现,后在2000年被整体打捞出水。

令人震惊的是,这艘将近150年前的微型潜艇保存得相当完整。

当科学家们打开艇体时,惊讶地发现艇员的尸体基本上都还停留在岗位上,因此这些人很可能是窒息死亡而不是被淹死。

人们猜测,亨利号很可能是因为爆炸导致失去动力沉入海底,当时的艇体并没有发生漏水。

在亨利号诞生的年代,世界各国潜艇的外形和结构特征基本定型,但如何获得动力一直是个比较难办的问题。

不同于水面舰船,潜艇在潜航时无法使用引擎,因此早期的潜艇都是人力驱动的。

同样是在1863年,法国人完成了世界上第一艘不需要人力驱动就能行进的潜艇普隆热尔号。

这艘潜艇不仅有着381吨的“超大”排水量,更可通过53立方米的压缩空气进行驱动,水下续航力为5海里,航速可达4节。

在电驱动装置被发明出来之后,人们很快将这种不需要空气的推进系统安装在潜艇上,从而诞生了第一批电驱动潜艇。

1889年,第一艘鱼雷攻击潜艇——西班牙的皮拉尔号服役,这艘80吨的潜艇于1890年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潜射鱼雷试验。

值得一提的是,在晚清时期,一位姓陈的官员于1880年在津门制造局建造了一艘人力潜艇。

据当时的期刊《益闻录》报道,这艘潜艇是陈姓官员自己筹建的,只用了制造局的机器和工具,材料和人员都是自己找的。

令人遗憾的是,这艘潜艇在试航成功后音信全无,很可能是被昏庸无能的大清封杀了。

而让潜艇发扬光大的,毫无疑问在一站时期,德国用了无限制潜艇战,第一次让全世界见识了潜艇的威力。

然而,一站爆发前英国和法国才是潜艇大户。

到了20世纪初,潜艇制造技术日臻成熟,不少国家制造潜艇并将其装备给海军。

潜艇在水面上航行由蒸汽机或内燃机提供动力,同时为蓄电池充电;潜入水下航行则由蓄电池提供动力。

第一次世界大站爆发前,主要参战国在役的潜艇大约有280艘。

潜艇第一大户是法国,法国海军装备了76艘“拿瓦”型潜艇,这种潜艇排水量200吨,长34米,宽3.8米,水面航速每小时18.3公里,潜水航速每小时10公里,续航640公里,装备4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搭载14名乘员。

另外,法国海军还装备了3艘试验型潜艇。

战前,其他主要参战国在役的潜艇数量如下:英国73艘、德国28艘、俄国22艘、意大利22艘、丑国18艘、霓虹12艘、奥匈帝国5艘。

这些潜艇排水量大都数百吨,主要攻击武器是鱼雷,也装备火炮用于水面海战。

虽然德国潜艇数量不具备优势,但德国人认识到了潜艇的威力,制定了大力发展潜艇的计划。

1914年5月,德军一份报告提出,战时,德国潜艇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破坏英国的海上交通线,要想达到此目的,德国需要在英国周围部署222艘潜艇。

英国在一站爆发前虽然是仅次于法国的第二潜艇大户,但对潜艇在战争中的作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英国海军部1912年的一个报告就认为,潜艇攻击商船的可能性很低,因为潜艇空间狭小,无法处理战利品和被俘人员。

英国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认识潜艇在战争中的作用的。

国际法规定,中立国商船不受侵犯;如果发现敌国商船载有违禁品,必须把商船带到本国港口处置。

潜艇显然没有这个能力。

当时的海军大臣丘大爷也断言,德国潜艇不会袭击非武装商船,一个文明民族绝不会采取如此野蛮的做法。

他还说,如果德国真这样做了,那就证明德国是一个海盗国家,这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公愤,让很多中立国对德宣战。

正因为英国低估了潜艇的战斗力,高估了德国人的战争文明,才让英国在一战中吃尽了德国潜艇的苦头,险些弹尽粮绝。

1914年8月6日,德国在北海部署了10艘“U”型潜艇,但由于潜艇作战缺乏经验,第一波次的潜艇攻击未能奏效,“U-15”被英国“伯明翰”号巡洋舰撞沉,“U-13”则因自身事故沉入海底。

1914年9月5日,德国海军上尉奥托·赫兴指挥的“U-21”潜艇在福斯湾将英国“探路者”号巡洋舰击沉。

舰上268名军人和数目不详的平民除54人获救外全部遇难,这是一站中潜艇击沉敌舰的第一个战例。

1914年11月,“U-21”在英吉利海峡把英国货船“孔雀石”号和“魁首”号击沉。

这里要提一句的是,在每次攻击商船时,“U-21”的艇长奥托·赫兴总是让商船上的船员撤离后,再将其击沉,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平民的杀戮。

1915年1月,“U-21”突破水雷密布的英吉利海峡潜入利物浦港,对港口附近的巴罗飞机场进行了炮击。

这个月,它还击沉了3100吨的英国“本·克鲁亨”运煤船及两艘小型货船。

在深入英国腹地进行一系列攻击后,“U-21”巧妙地穿越英国的拦截和封杀,安全回到德国威廉港。

随后,“U-21”转战地中海,在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中支援奥匈帝国抵御英法联军的攻击。

1915年5月25日,为配合登陆作战,英国排水量1.2万吨的“凯旋”号战列舰正对奥斯曼帝国沿岸军事堡垒进行炮击。

12点20分,“凯旋”号在右舷方向约300米处发现了“U-21”的潜望镜,立即下令向潜望镜方向开火,但开火的同时被“U-21”发射的鱼雷击中,“凯旋”号倾斜后沉入海底,尽管英国“切尔莫”号驱逐舰赶来救援,但仍有78名船员丧生。

击沉“凯旋”号后,“U-21”继续在战场上寻找猎物。

1915年5月27日上午6点45分,奥托·赫兴下令向英国排水量1.6万吨的“威严”号战列舰发射鱼雷,伴随一声巨响“威严”号倾覆,49名船员丧生。

“U-21”1913年2月8日下水,10月22日开始服役,排水量824吨,长64.2米,宽6.1米,水面航速每小时28.5公里,潜水航速每小时17.6公里,装备4具50厘米鱼雷发射管,1门8.8厘米火炮(1916年起又增加了1门火炮),搭载29名乘员。

由艇长奥托·赫兴指挥的“U-21”共执行了11次作战任务,击沉了36艘商船和4艘军舰,总吨位12万吨,另外还击伤2艘舰船,自己的潜艇完好无损。

1918年,“U-21”从前线撤回后方执行培训任务。

德国投降后的1919年2月22日,“U-21”奉协约国命令在北海驶向英国哈里奇港,途中进水沉没,此时船员才正式投降。

“U-21”沉没原因一直是个谜,有人猜测是德国降军故意弄沉潜艇,不想让它成为英国的战利品。

1914年10月18日,英国潜艇“E3”在北海巡逻时发现了几艘德国驱逐舰,一直寻找合适的攻击位置。

当时,德国潜艇“U-27”也在该海域巡逻,发现“E3”后尾随上来,当距“E3”大约270米时发射了一枚鱼雷,准确命中,伴随一声巨大的爆炸声“E3”沉入海底,31名乘员全部遇难。

“U-27”成为人类战争史上首次击沉敌国潜艇的潜艇。

德国潜艇“U-27”于1913年7月13日下水,排水量878吨,水面航行时速31公里,潜水航行时速18公里,续航1.56万公里,装备4具50厘米鱼雷发射管,1门8.8厘米火炮,搭载35名乘员,潜艇指挥官是贝恩德·韦格纳上尉。

1914年10月31日,“U-27”再创辉煌战绩,击沉了英国“赫尔墨斯”号航母。

在1915年,“U-27”击沉了10艘英国、挪威和西班牙船艇。

1915年8月19日,“U-27”在爱尔兰南部海域巡逻时,截获了一艘“尼克西亚人”号货船,潜艇人员登船检查后发现,货船上装有运往法国前线的弹药和驴子,便命令船上人员乘救生艇离开,准备击沉这艘货船。

就在这时,肉眼可见海面上出现了一艘悬挂丑国国旗的船只,并发出了收容“尼克西亚人”号离船人员的信号。

“U-27”便暂停击沉“尼克西亚人”号,向那艘悬挂丑国国旗的船只驶去准备接洽。

在相距大约550米时,这艘船上的丑国国旗突然间变成了英国皇家海军旗,原来,这艘船是伪装成丑国商船的英国猎潜船“巴拉龙”号!

“U-27”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巴拉龙”号发射的34发密集炮弹击沉,全艇乘员要么随潜艇葬身海底,要么被英军乱枪射死。

德国“U-53”潜艇艇长汉斯·罗泽在第一次世界大站中执行了13次任务,击沉87艘商船,总吨位22.4万吨,击伤10艘商船总吨位4.6万吨,另外还击沉了丑国1艘驱逐舰。

在战场上,罗泽既是凶狠的杀手,也是文雅的绅士。

每次击沉商船前,他总是让船上的人员转移出来,并上船检查没有滞留人员后方开火击沉;对敌国军舰,击沉后他也是尽最大可能救援落水人员。

“U-53”属于小型潜艇,1916年2月1日下水,排水量902吨,水面航行时速32公里,潜水航行时速17公里,续航1.7万公里,装备4具50厘米鱼雷发射管(共7枚鱼雷),2门8.8厘米火炮,搭载36名乘员。

1917年12月6日,“U-53”在英吉利海峡巡逻时发现了丑国“雅各布·琼斯”号驱逐舰,找到合适攻击位置后,罗泽指挥“U-53”在730米距离上发射鱼雷,“雅各布·琼斯”号躲避不及被击中右舷。

“雅各布·琼斯”号电力系统被彻底炸毁,无法发求救信号,舰长大卫·巴格利下令弃船。

8分钟后,“雅各布·琼斯”号船首朝上垂直沉入海中,在下沉过程中,舰上的深水炸弹爆炸,66人遇难。

“雅各布·琼斯”号成为丑国1917年4月参战后被德国击沉的第一艘驱逐舰,“U-53”则成为第一次世界大站中从最远距离发射鱼雷击沉目标的潜艇。

“雅各布·琼斯”号沉没后,38名幸存船员在海上呼救,罗泽指挥“U-53”冒着被周围敌舰攻击的危险浮出水面救助落水者,并把伤势严重的2名丑国水兵搭救到自己的潜艇上。

随后向丑国设在昆士敦的海军基地发出了求救信号,报告了沉船地点的详细坐标,并把潜艇上携带的大部分药品、淡水和食物留给丑国幸存船员,一切安排妥当后才离去。

丑国驻欧洲海军总司令威廉·西姆斯上将后来写道:罗泽在如此危险的境地还如此彬彬有礼,我们对他心怀崇敬,时至今日,我们仍愿意与他握手。

1916年5月德兰海战后,德国认识到,赢得海战胜利的决定力量是潜艇,而不是水面舰队。

如果潜艇能每月击沉60万吨位的船只,就可让中立国的船只不敢前往英国,6个月便可逼迫英国投降。

1916年12月份,德国潜艇击沉了154艘船只,总吨位48.7万吨,照此估算,英国到1917年7月就会弹尽粮绝!

1917年2月1日,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下令全面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此时,德国在前线作战的潜艇有105艘,德国造船厂都停止了造主力战舰,全部建造潜艇。

一站期间,德国建造了330艘潜艇,停战后,尚有能作战的潜艇176艘。

德国从“无限制潜艇战”中斩获颇丰,仅在1917年2月份,德国潜艇就把291艘船只送入海底(包括一艘丑国船只),总吨位50万吨。

3月份,德国潜艇又把355艘船只送入海底(包括4艘丑国船只),总吨位55万吨。

1917年2月24日,法国“阿托斯”号客轮在地中海被德国潜艇“U-65”击沉,船上载有950名华夏劳工,在遇难的754人中就有543名华夏劳工。

根据后来的统计,战争期间,华夏劳工开赴欧洲战场途中,3000多人死于德国潜艇攻击,这也是华夏1917年8月向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的一个理由。

德国也考虑到,由于“无限制潜艇战”扩大的潜艇打击目标范围,不可避免地会伤及丑国利益(1917年4月前丑国是中立国),因为当时很多丑国商船来往英国,这必然会把丑国拉入战场。

但当时德国的如意算盘是,德国速战速决,即使丑国参战恐怕也来不及了,那时英国已经投降了。

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很奏效,很多中立国船只不敢再驶向英国,导致英国战争物资和人民生活必需品奇缺。

当时,英国海军为节省燃油,规定军舰航行时速不得超过37公里。

按理说护航谁都会想到,古罗马时期就有战舰为商船护航的先例。

当时的英国不是不想为商船护航,而是没有能力。

英国舰队主要是封锁德国,防止德国舰队进入公海,再也拿不出护航的战舰来了。

在战争开始的1914年,德国损失了5艘潜艇,其中3艘是触水雷沉没的,2艘是被军舰撞沉,没有一艘被敌方军舰武器击沉。

战争中后期,英国靠伪装成商船的猎潜艇击沉了15艘德国潜艇,但自己也有24艘猎潜艇被德国潜艇击沉,代价是惨重的。

但是,丑国参战给英国带来转机。

1917年5月,丑国派遣的24艘驱逐舰抵达英国,有了这些驱逐舰,英国便从5月24日起实现全面护航制度,遏制住了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攻势。

有了护航,德国潜艇无计可施,只有攻击落单的商船,或到没有护航的海域寻找猎物。

根据统计,商船没有护航时的损失率是10%,护航后的损失率降到1%。

从1917年5月到一战停战,前往英国的商船共有9691艘,只损失了115艘;从英国出发的商船共有7391艘,只损失了52艘。

在反潜作战中,成果最突出的就是大范围布设水雷。

战争初期,英国在赫尔戈兰湾就布设了4万颗水雷。

1918年,英国在挪威与奥克尼群岛之间370公里长40公里宽的海域布设了水雷区,共布设水雷7万多颗。

虽然在一战期间水雷只炸沉46艘德国潜艇,但水雷具有巨大的威慑力,它使德国潜艇不敢贸然穿越雷区,从最前线对协约国本土和舰船给予一定的防护。

反潜网在反潜作战中也是常用手段。

反潜网就是用细钢丝编制的网,上面有浮标,如捕鱼一般布设在水中。

当德国潜艇撞上反潜网后,浮标下沉,并启动报警系统,同时反潜网也会缠住潜艇。

战争后期,深水炸弹也给潜艇造成巨大威胁。

英国研制的水压感应深水炸弹精度非常高,可以设定在31米到183米之间六个深度档次爆炸。

一站中,德国有43艘潜艇被深水炸弹炸沉。

一站后期有了声呐,尽管精度欠佳,但也在反潜作战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英国用飞机拖拽声呐搜索德国潜艇,搜索到潜艇后再投放深水炸弹攻击。

1917年,从英国本土起飞了135架次的飞机进行反潜作战,实施攻击85次;

另外,英国飞艇也36次发现德国潜艇,实施攻击15次。

在1918年5月至11月,英国飞机和飞艇进行反潜巡逻9万多小时,但大多配合水面战舰作战,只有德国潜艇“U-32”是被单独一架英国反潜机击沉的。

用潜艇反潜艇也富有成效。一战中,英国潜艇共击沉了18艘德国潜艇,法国潜艇也击沉了1艘德国潜艇。

德国潜艇击沉了8艘英国潜艇、1艘法国潜艇和1艘意大利潜艇。

根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站期间,德国潜艇击沉了5282艘商船,总吨位1228.4万吨,造成至少15000名平民丧生。

德国损失了178艘潜艇,有5087名潜艇乘员阵亡。

对抗结果是,德国每损失一艘潜艇就击沉30艘总吨位7万吨的敌国和中立国舰船,一站中潜艇的战果是二站的数倍。

后来成为老大的丘大爷在回忆录中写道:

“大西洋战役自始至终一直是整个战争的主导因素。我们一刻都不能忘记,不论在陆地、在海洋、在天空或其他任何地方发生的一切都最终与大西洋战役的结果息息相关。

那个可怕的、从不间断的苦难历程——我们经常处于极度的困境和挫折中,而且总是面临着无形的危险。最终偶然和戏剧般地走上了光明的大道。”

并特别指出战争中唯一真正让我害怕的是德国海军的潜艇!

事实的确如此,在德国放弃“海狮”计划(即对英国的登陆作战)之后,德国潜艇一直是英国最主要的威胁。

这一海军战术在二站中所达到的战略高度,也许只有华夏的“敌后游击战”可与之媲美。

与太平洋战争相比,大西洋上的战斗少了辉煌与阳刚之美,却始终弥漫着一股诡秘阴郁之气,大西洋上“狼群”出没,潜艇战与反潜战贯穿整个战争始终。

严格地说它不是一次海战,而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海上战争,由无数次战役和战斗组成,成功的战例不胜枚举。

使堂堂大英帝国感受到失败痛苦的,不是德国坦克那疾风烈火、摧枯拉朽的闪电突击,也不是德国飞机那铺天盖地、夜以继日的狂轰滥炸。

而是德国潜艇对海上运输的破交作战,被称作海狼的德军潜艇活动最猖獗时几乎掐断了对于英国至关重要的大西洋航线,几乎已经牢牢扼住了大英帝国的咽喉!

使英国真正体会到失败的切肤之痛!

这场破交与保交的较量,不但是双方高级将领之间战略上的斗智斗勇,武器装备、技术水平的竞争,还是广大参战官兵战术素养、作战意志全方位的比拼!

这场围绕海上交通线的殊死搏杀,持续了五年八个月,贯穿于整个战争期间,不仅对战争的胜负,而且对战后海军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大西洋位于欧洲、南北美洲和非洲之间,形似S型,两头宽中间窄,东西最宽处约3700海里(约合6800千米),赤道附近海域最窄宽仅1500海里(约合2800千米);南北长约8500海里(约合15700千米),总面积9336平方千米,相当于太平洋面积的一半,是世界第二大海洋。

大西洋对于欧洲而言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沿岸的欧美发达国家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经济力量,在世界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对于国际政治局势具有极强的影响力。

资源方面除了丰富的海洋资源之外,沿岸拉美、非洲等国还拥有很多战略资源,历来是列强觊觎的目标。

大西洋具有悠久的航海历史,可以说是世界海上航运的中心,二十世纪初期,大西洋的海运货物量占世界海运货物量的75%。

而二站爆发前夕,大西洋海运货物量仍占世界海运货物量的70%。

当时大西洋上就有四条具有战略意义的海上运输航线,对于世界政治、经济、军事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英国拥有一支登记总吨位约2100万吨的商船队,占世界商船总吨位的6600万吨的31.8%。

英国海上交通线的总里程超过8万海里(约合14.7万千米),每年海上货物运输量达6800万吨,每天航行在海上的船只约有2500艘。

英国与世界各国的海上交通线主要有两组,一组是北大西洋航线,连接欧洲、美洲,并经巴拿马运河通往太平洋;

另一组是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航线,联系着地中海各国、非洲和印度洋。

尤其是北大西洋航线,对于英国而言是最重要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英国的生死存亡,因此英国海军几乎是倾注全力确保这两条海上航线的安全。

战争爆发时,英国海军编有本土舰队、地中海舰队、远东舰队和后备舰队,总兵力19.5万人,作战舰艇主要有战列舰12艘、战列巡洋舰3艘、航空母舰8艘、重巡洋舰15艘、轻巡洋舰49艘、驱逐舰119艘、护卫舰64艘、扫雷舰45艘、潜艇69艘,总吨位约130万吨。

主力部署在斯卡帕湾,以控制北海出口,保护至关重要的北大西洋航线,掩护担负反潜护航使命的轻型舰只。

英国海军一厢情愿地认为,凭借其大大超过德国、意大利海军的实力,只要采取一次世界大站时的护航船队体制,就能有效保障海上运输的安全。

德国根据英国是个岛国,非常依赖海上运输的致命弱点,其海军战略企图从一开始就是以破坏英国海上运输为主要目标。

但德国海军实力远逊色于英国,编有战列舰队、侦察巡逻舰队和潜艇舰队,总兵力约16万人,作战舰艇主要有战列舰2艘、战列巡洋舰3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6艘、驱逐舰22艘、护卫舰20艘,潜艇57艘,总吨位约35万吨。

在战略上,尽管邓尼兹重点发展潜艇战的思想在1937年和1938年的图上作业演习中都得到了明确的论证,但德国海军仍坚持重点发展水面舰艇,直到战争开始后,才在事实面前逐渐转为重点发展潜艇。

战争爆发时,德军57艘潜艇中,在大西洋待机海域有18艘,在北海待机海域有6艘,停泊在基地有25艘,正在进行试航的有4艘,用于实验的有1艘,正在进行日常维护的有3艘。

可以说,德国海军还没有拥有应付战争的足够力量,正如邓尼兹在1945年6月接受审判时所承认的,早在战争爆发时,我们就已经被打败了,因为德国并没有在海上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

1939年8月19日,德国就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战争准备了,邓尼兹命令第七支队的5艘潜艇从基尔出发,第六支队的5艘潜艇从威廉港出发前往大西洋,以便战争一爆发就可立即实施攻击。

8月23日,英国也觉察出战争迫在眉睫,岸防航空兵开始按照战时应急计划在北海上空进行反潜巡逻。

8月31日,德国最高统帅部发布第一号作战训令,规定海军的任务就是以英国为重心开展破交战。

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站全面爆发。

此时德军现役的57艘潜艇中,只有22艘适宜远洋作战,其余35艘中11艘尚未完成备战,24艘是只能在北海活动的小型潜艇。

加之潜艇基地远离作战海域,所以没有足够的力量实施集群作战,只能进行单艇破交作战和布雷。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德军潜艇在战争初期没有取得令人瞩目的战果,但却干下了在当时轰动一时的三大事件。

其一是击沉“雅典娜”号,9月3日即英国对德宣战的当天,德军U—30号潜艇在赫布里底群岛以西海域发现了该船。

“雅典娜”号是一艘13500吨级的定期往来英美之间的客轮,当时船上有1102名乘客和315名船员。

U—30艇长伦普上尉通过潜望镜观察,见其偏离正常商船航线,又实行灯火管制,便认定是一艘英国的武装商船,随即决心将其击沉。

晚十九时四十分,在1200米距离上,U—30向该船齐射三条鱼雷,其中一条鱼雷命中,猛烈的爆炸几乎将“雅典娜”号拦腰折断。

船长立即命令发出SOS求救信号,并组织船上人员弃船逃生。

此时伦普才明白这是一艘没有武装的客轮,他知道自己闯了大祸,立即指挥潜艇驶离现场。

9月4日十一时许,“雅典娜”号沉入海底,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艘被击沉的船舶,船上有112人丧生,其中妇女儿童85人,28人是丑国国籍。

9月30日,U—30返回基地,伦普向邓尼兹作了口头汇报,邓尼兹担心丑国会以此为借口加入战争,命令销毁航海日志,严格保密。

由于“雅典娜”号沉没时85名无辜妇孺的丧生,激起了英美乃至世界舆论的一致谴责,但德国矢口否认,并声称这是英国故意炸沉的,目的就是为了栽赃德国,想将美国也拖入战争。

一时间,“雅典娜”的沉没成为悬案,直到战争结束,才真相大白。

为了避免类似事件的重演,邓尼兹下令除非有特别命令,不得攻击任何客轮,即便其有军舰护航。

其二是击沉“勇敢”号航母,“雅典娜”号被击沉后,英国认为德国很可能已开始实施无限制潜艇战,为确保大西洋航线安全,英国海军出动航母执行反潜使命,“皇家方舟”号前往西北部海域,“勇敢”号和“竞技神”号则前往西南部海域。

9月17日黄昏,“勇敢”号航母由4艘驱逐舰掩护,在爱尔兰以西海域进行反潜巡逻。

当接到发现德军潜艇的报告后,“勇敢”号立即起飞舰载机,并抽调2艘驱逐舰前去搜索。

不久,正当这艘22500吨级的舰队航母接受返航的舰载机着舰时,被德军U—29号潜艇发现,艇长舒哈特上尉当即决定予以攻击,该艇迅即突破英军的警戒圈,向“勇敢”号发射了两条鱼雷,两雷全部命中。

仅仅二十分钟后,“勇敢”号就爆炸沉没,全舰1200名官兵中包括舰长琼斯海军上校在内的514人阵亡。

U—29号随即遭到了英军驱逐舰的深水炸弹反击,但该艇成功摆脱攻击安全返回。

其三就是三大事件中最辉煌的偷袭斯卡帕湾,斯卡帕湾位于苏格兰东北部的奥克兰群岛,东临地中海,西接大西洋,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英国海军本土舰队最重要的锚泊基地。

英军在该基地布防相当严密,斯卡帕湾七个入口中,六个布置有防潜网和水雷区,第七个入口柯克海峡,航道狭窄,水流湍急,暗礁密布,形成天然的障碍。

所以英军没有布设防潜网和水雷,但为防意外,英军早在一次世界大战中就在航道上凿沉了3艘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