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科幻小说 > 诸天:从镇压白景琦开始 > 第138章 新式军队

第138章 新式军队

爱德华和雷蒙特都是常年奔走在东亚地区的大商人,往年只是在盛海、广州等地倒卖茶叶,就凭这都已经赚足了下半辈子的老本了,岁数不小了,但是钱却永远赚不够。

这次他们已经吞下了许多的茶叶,孙茂才搞得挺狠,当地的茶行因为没地方卖,都不怎么收茶农的茶叶,没想到就被孙茂才捡了漏,低价收购了几百万两银子的茶叶。

量大到了爱德华两人都吃不下的地步,剩下的直接就给运到了营口。

眼下这些茶叶已经搬进了新修建的货栈,稳稳当当的落袋为安,乔致庸心里十分欣喜,这可都是钱啊!

之所以这么善待这两个洋人,主要还是为了打广告。过了年,在乔致庸的建议下,朝廷的照会已经发给通商口岸的洋人,营口开埠的事已经告知了外国人。

只不过刚刚发出,洋人的反应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两个洋鬼子简直就是送上门的活广告啊,乔致庸自然要好好利用一下。

沈葆桢在乔致庸的命令下,已经领着一些晋商子弟搭起了近代海关的粗架子,只要洋人来,那这贸易立马就可以做起来。

张之洞也没闲着,带着皇帝开埠的旨意,四处奔走,告知辽东各地可以到此贸易的消息。东北地区的大、中草药那可都是后世出口贸易的大宗。

两個洋人卸完了船,又从营口附近等地的居民手中收购了一些大豆,满船而走,同时也给西方世界带去了营口开埠,人傻钱多速来的消息……

乔致庸送走了洋人,这才转过头来接见这次一同前来的冯桂芬和冯子材二人。

冯桂芬是《校颁庐抗议》的作者,也是洋务派的先驱,只不过这时候的思想还不成体系,在接到朝廷奏调旨意的时候,他还在办团练呢!

一纸诏书把他调走,负责带着同样懵懂不知根由的冯子材,一起与孙茂才汇合,稀里糊涂的下了一趟闽地,又稀里糊涂的被送到了东北。

乔致庸对这二人寄予了深厚的期望,他手底下的洋务人才实在是不多,亲信更是没有几个,他已经派人向贵州的丁宝桢传讯,叫他赶快来汇合,做大事业,不过一时半会也是来不了。

沈葆桢被派去建设营口海关,其他的就没什么可用之人了。

据说李鸿章已经进了京,懵逼的被从地方叫回来,心里十分恼火,费尽心机的跑到地方办团练,刚有点成效就被叫走了,自己的抱负在这个死气沉沉的京师根本没法施展。

不过身为臣子,皇命在身如何能够推辞,进京后就被奕?派去组建完善商部衙门。

对这位大爷,乔致庸可不敢用,也没那个资格,之所以把这位叫回来,就是不想让他在地方上做大,将来收拾起来还费劲,弄回京城,以后就专门负责办外交就完事了,一个文人,领什么兵,不像话!

如今冯桂芬的到来,可谓是给乔致庸增添了助力,很快在他的主持之下,配合乔致庸,轰轰烈烈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就开始了。

冯子材这个兵将之才,乔致庸自然不会让他去搞基建,干脆去和刘黑七一道,奔着北方黑龙江以北的深山老林去了。

奴儿哈赤最早在建州女真初创基业的时候,女真还是分裂四散,后来随着后金国势见长,原本的海西四部女真被征服,就连更北面的野人女真也被征服了一部分。

清初时期,皇太极最喜欢掠夺野人女真来充实在八旗里面,这些野人女真向来以敢战著称,不过随着清军入关,野人女真的部分融入了满洲,剩下的乌苏里江流域和黑龙江以北等地的诸部落,则因为地处偏僻,大多并未纳入满洲旗人所属。

两百年下来,这些地方的人口还是数量稀少,野性十足,乔致庸盯上的就是这些人,不仅敢战勇武,强出了旗人八百倍,更难能可贵的就是他们对满清八旗这个群体没有太多的归属感,且生存的十分艰难。

随着冯、刘二人的不断奔走,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交替使用,山区里的少数民族,很多青壮都被他们忽悠了出来,渐渐形成了规模。

到了5月份的时候,五千人的队伍逐渐凑成,乔致庸的东北新军也逐渐现出了雏形。

乔致庸一个人分两半用,难免就有些疏忽,玉菡见丈夫辛苦,便主动要求出山,帮忙管理经济事务,这才给乔致庸减轻了一大负担。

雪瑛夫人却干不了了,因为她已经有孕在身,被乔致庸当个宝贝一样哄在家里,没事就回去陪着,可宝贝着呢。

玉菡得了差事,也忙的连轴转,这种事情在娘家的时候她就帮他爹做,早都习惯了,眼下只不过是管的摊子大了起来。

基建的事情乔致庸渐渐放了手,请景寿帮忙盯着也就可以了,底下人办的很好,不需要担心了,而且也能

近期乔致庸的工作重点放在了操练新军的事情上。

晋省的乡勇,有八百多人被乔致庸带过来,由参与过横岭关之战,生存下来的老兵统带着,这些日子里日夜训练不休,已经成了可战之军。

这些晋省的老乡,个个都是听着乔致庸的传奇故事长起来的,对乔致庸的认可程度与接受程度非常高,个个嗷嗷叫想要为乔大人卖命,谁说啥也不好使,乔大人说个字,他们都能奉为圭臬。

乔大人真够意思,不仅老家的亲人给安排的妥妥帖帖,就是他们这些当大头兵的,饷银领的也多。

这里面有些有见识的,知道绿营兵的饷银,自己每月领的足足有他们的两倍,而且还是足额发放,从不吃空饷,军官待人也和善,从不严厉大骂,待遇好的不得了。

要当兵,就给这样的大人卖命,换谁来能有这么好的待遇啊!卖命算什么,这世道饿死的人还少么,能享受这么好的待遇就应该死劲的给乔大人卖命!

新军招募也不全靠那些少数民族,还包括了东北地区这些年积攒下来的汉民,在高额军饷的吸引下,也纷纷报名参军。

乔致庸的要求还是没变,甚至比当初刚刚办理乡勇团练的时候要求更高,除了身强体健之外,还特别注重战斗意志。

冯子材和刘黑七都是带兵的好手,冯老将军在历史上就不用说了,刘黑七也是能带领太平军北上的狠人,训练一点新兵自然不成问题。

乔致庸借着后世人民军的训练方式,稍加改良后交给了冯刘二人,刘黑七比较熟悉,冯子材则是第一次见。

看着乔致庸老神在在、自信满满的样子,冯子材将信将疑的配合着刘黑七开始了这批新军的训练工作。

爱德华走的时候,乔致庸还拜托他二人一件事情,帮忙从泰西诸国中找一些买卖军货的商人,他的军队可是要装配新式武器的。

爱德华和雷蒙特两个老奸商哪肯放弃这么好的机会,回到粤州后就开始联系港岛的朋友,往国内去购置火器。

乔致庸的要求很苛刻,对于现在英法的武器不大瞧得上,指名道姓要普鲁士的后装火枪,当然为了给两个洋人朋友一定的利润,也答应订购了一些英法等国的步枪武器。

几个月过去了,来营口的洋人越来越多,营口海关的收益也逐月提升,进出口贸易做的风生水起。

乔致庸之前买入的茶叶,基本上已经都销售一空,几百万的银子入账,底气更加充足了,大手一挥给咸丰送回去三百万两,其他的则是作为经营资金自己留下。

景寿全程都在看着,见到乔致庸老老实实的给咸丰送钱,也没说什么,只不过在秘密奏折上,多给乔致庸写了几句好话。

6月份到了,夏季炎热的气候开始了,江雪瑛大着肚子十分不便,被暑热搞得坐立不安。乔致庸没法子,只好忙里偷闲的带着两位夫人去海边休憩,算是给自己放个小假。

辽阔的海岸线上,波涛汹涌,乔致庸只恨国家没有强大的水师,不能徜徉于大海之上,纵横四海六合八荒,他立志早晚要办出一支不逊于北洋水师的强大海军。

这一点他和沈葆桢有着相当多的共同语言,这位爷可是真实历史上的海军之父!

不过眼下还不是时候,一则钱不够,二者这年头洋人的铁甲舰还没造出来呢,风帆战列舰再厉害,那也是马上要被淘汰的了,还是再等等。

这段时间里,乔致庸一直都在军营里面忙活着训练新军,经过几个月的磨合,他的这支新军已经基本成型。

以晋军乡勇为根骨,新招募的兵士为骨肉,一支具备近代军队战斗气象的队伍,已经被磨炼成型。

天高皇帝远的,这些人只知道给他们发饷银的是乔大人,能和他们一起训练的也是乔大人,好吃好喝还有收入,个个都对这个集体充满了认同感。

荣禄这小子也被乔致庸塞进了新军内部训练,一点也不藏私,大大方方的让小屁孩看,搞得荣禄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不过这小子确实也有优点,性情坚韧没的说,那么艰苦的训练也能跟下来,慢慢的竟然逐渐融入到了这个集体之中,和所有的士卒一样,也对乔大人也越发崇敬起来。

每次景寿暗地里询问情况,他汇报的都是好事,简直把乔大人夸成了花,景寿谨慎的询问了几次,就发现都是一样的回复,心里就有些狐疑了。

景寿放心不下乔致庸的军队,经常前来视察这支新军的训练情况,但是他也没发现什么不得了的地方。

这一点那是肯定的,现阶段的乔致庸,也不可能在这支军队中宣扬返青的主张,除了精气神特别好之外,也没什么突出的异常。

性格谨小慎微的景寿觉得没什么大问题,便不再频繁的去军营查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