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舍弟诸葛亮 > 第142章 诸葛车的诸葛瑾改良版

第142章 诸葛车的诸葛瑾改良版

话分两头,时间线也稍稍回溯几天,回溯到赵云拿下义成县之前两天。

建安三年四月二十,义成县以南七百里外的柴桑城内,诸葛瑾正在进行出征前的最后准备。

按照战前会议上讨论的攻击计划,他这一路人马,以及刘备、关羽那一路,会在大约四月二十二日前后,同时举动,从豫章和丹阳两个方向,对对岸的庐江郡发起进攻。

如今距离攻击日还有两天。考虑到顺流而下渡江行军所需的时间,明天一早,诸葛瑾的部队就要驶出彭蠡泽,往皖口而去。

大战前的最后一夜,总是特别的紧张而宁静。

一整个白天,诸葛瑾都难得地泡在柴桑的工坊里,亲眼监督了随军工匠们的最后一次演练,以免上了战场掉链子。

演练的内容,其实就是拆装一辆类似吕公车的攻城车——没错,就是他二弟诸葛亮,在三月下旬琢磨出来的那款由云梯改良而来的攻城车,也是赵云用来攻破淮陵和钟离的同款。

……

赵云那边,向诸葛亮和黄月英诉苦、提及造车的事,是在三月二十前后,诸葛亮和黄月英前后花了半个月才搞定。

但这個搞定,是指连设计带制造,如果只考虑设计环节,花费的时间会短得多,其实也就占用了诸葛亮夫妇三五天而已。

以诸葛亮的智商,他当然会想到举一反三,所以在画出图纸、觉得理论论证可行后,他不光自己造,还立刻派出密使,去芜湖和柴桑通报,把自己的设计图多抄了两份,分别送给鲁肃和诸葛瑾。

诸葛亮很清楚,南边那两路会比赵云晚出兵十几天,所以哪怕把图纸送过去需要不少时间,应该也赶得上关羽和诸葛瑾的需求。

何况,关羽和诸葛瑾这两路,面对的情况和赵云非常不同。赵云打的是沿着淮河逆流而上的攻坚战,每一场都需要攻坚城池,是敌人的腹心之地,防守密集。

而诸葛瑾和关羽的第一战,分别会打皖口和濡须口,那两个地方都不是坚城,而只是一个汇入长江的河口水寨。打这些水寨时根本用不上吕公车,得等后续深入推进攻坚时才需要。

所以诸葛亮的图纸,是为后续南线战役第二阶段攻皖城,或者是居巢、舒城、合肥这些地方准备的,不是为第一阶段准备的。

因为距离远近的关系,图纸是先送到的芜湖,刘备和关羽看了后,开始时完全是两眼一抹黑,有了图也不知道怎么用。

也想象不出这玩意儿的实战效果和配套战术,哪怕有诸葛亮写的注释,也难以充分理解。

后来,还是刘备想到术业有专攻,把鲁肃喊来一起参详。

鲁肃倒是很快看懂了诸葛亮的图和战术妙用,但他立刻又意识到一个新问题,于是无奈地诉苦:

“主公,此法虽然甚妙,但孔明想到得太晚了,仓促之间,我们这儿怕是难以模仿。”

刘备当时很诧异:“孔明都把图画出来了,不能让工匠加急打造么?若是嫌不够快,可以多加人手的啊。

此物若真如孔明所言,可以让先登城池变得容易,对我军可是有大用的啊,居巢小县或许用不上,但后续打到舒城、合肥,绝对会用上。”

鲁肃苦笑道:“孔明此法,需要甲板低平的大型战船配合,才能把造好的车整体运输到前线。而军中的艨艟、斗舰,哪个不是没有龙骨结构、又船舱高峻。再往上堆东西,绝对会不稳翻覆。

主公是去年秋天时,为了麻痹袁术、让袁术误以为我军并无远图,才在广陵大造船厂,研制新船,第一批龙骨结构的平甲板低重心战船,如今只在淮阴那边有,子龙或许能调用。

我们这儿有车无船,也无法长途转运,所以此物暂时用不上了。最多让心腹工匠习学一下,然后到了合肥围城时,慢慢再就地打造,便如往常的旷日持久围城一般。指望造好了运到前线、打敌军一个措手不及,那是不可能的。”

刘备听了鲁肃严密的分析,也是扼腕叹息,但并没有苛责。也正是到了这一刻,他才有点小后悔:

本以为去年大力投入造船业,发展水军,研发新船,只是一个欺骗袁术的障眼法,真要发挥效果得等好几年,等将来跟孙策等江南诸侯翻脸。

没想到,好好搞造船水运,居然还能从那么多不同的角度,变着花样儿反哺主业。

早知如此,去年就该再砸重金研究新式重型龙骨运输船。

要是子龙那边的试验船,能再多个十艘八艘的。不就能让云长和子瑜也都用新船直接运攻城车、突然出现在敌军城下了么!

后悔归后悔,但很多创新本来就是不可预见的,都是随着需求,自下而上突然涌现,靠着计划经济的规划,永远会挂一漏万。

刘备虽然不知道什么叫计划经济什么叫涌现,但他也隐约知道这一朴素的道理和生活常识,很快就释然了,并没有过多纠结。

……

刘备拿到图纸也不会用、请教了鲁肃后,也依然发现有暂时无法弥补的短板。

相比之下,比刘备还晚六天拿到图纸的诸葛瑾,却是刚看完图就深受启发,

而且在短短一两天内,就想到了如何应用二弟鼓捣出来的新玩意儿。

诸葛瑾当然是知道吕公车的,这玩意儿无论《武经总要还是《纪效新书都有提,唐宋以后就烂大街了,后世逼站上的古代兵器UP主们也经常解说。

诸葛瑾也如鲁肃一样,第一时间就意识到:这大家伙如果不用新造的大型龙骨平甲板运输船来运,那根本就到不了前线,除非是围城后再慢吞吞现场打造。

当时诸葛瑾内心也冒出了惋惜之感,但好在他比鲁肃多了一千八百年的见识。

既然二弟已经把吕公车的图纸复原出来了,自己没道理不搏一把、充分发掘其应用场景。

于是两天之后,诸葛瑾自己想到了一条妙招:虽然没法整体运输,但咱还可以先把吕公车的零件预制好,然后再到现场拼接嘛!

想到这个盲点后,诸葛瑾才突然意识到:为什么汉末从来没人想到先在战场以外预制好零件、到了战场再组装呢?

冲车,云梯车,还有最早期的壕桥车,貌似都要在围城营地内现伐木现造。能随军携带的攻城武器,只有最简易的飞梯,而且往往还有有水路能船运,如果没有船,很多时候连飞梯都得现造。

诸葛瑾虚心找来几个心腹工匠询问,最后得到的答案是:

首先,木头太沉重了,如果把木头百里迢迢运到战场,占用的运力太庞大,还不如多运点军粮。

其次,因为大家都习惯了用砍伐下来的木头直接打造攻城武器,甚至都不会去加工木板,而是直接用整棵圆木拼接,所以现场造攻城武器的工作量,基本上还是可接受的。

这一点,诸葛瑾倒也亲自体会过。

穿越前他印象里的撞城门冲车,顶部都应该是刨平的木板组成的,就像《帝国时代游戏里的样子,或者说横店影视城里的道具。

来到汉末快两年,也亲自观察了一两场攻城战,主要是之前打柴桑、彭泽,诸葛瑾才意识到,这个时代的冲车顶部,直接就是用一整棵一整棵的大树,稍稍砍掉枝丫后榫卯衔接出来的。

士兵们还嫌用木板不但费事,还不如整棵树来得厚实、防御力强、能挡住更重的滚木礌石。

如此一来,因为工匠们没想到把树木加工成板材再造攻城武器,而每次要就地取材的树大小粗细又不一样,而且是榫卯结构而不是钉子固定,这就根本没法标准化预制。

把这些困难点融会贯通想明白后,诸葛瑾也就知道、如何充分利用二弟的新设计了。

他先让铁匠们打造了很多标准化的铁质卡榫和抱箍,还有能起到钉子作用的锥形铁钎——

或许很多“华夏传统木匠工艺爱好者”会觉得诸葛瑾这是亵渎、异端。

作为华夏木匠,怎么能不用榫卯,而用铁箍和铁钎式长钉呢?不是说古代榫卯比铁钉铁箍牢固很多吗?百年不坏吗?

但诸葛瑾要的本来就不是什么“节约材料”、“百年不坏”。

他要的是标准化,是快。

而作为近代化、标准化工业产物的钉子、螺丝、铆钉,显然比古代定制化木匠工艺用起来更快,泛用性更强。

以后如果有时间,倒也不是不能考虑做一些类似后世宜家拼装式家具那样的通用木质榫卯件,但绝对不是今年,没时间了。

军中的攻城武器工坊的匠人、以及柴桑城内几家铁匠铺的工匠,最初听到诸葛瑾的要求时,也是瞠目结舌,一时不知所措。觉得来不及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造出那么多零件。

但在诸葛瑾的亲自指导和坚持下,靠着科学的分工并行推进,他们还是按时弄出了诸葛瑾需要的东西,前后只花了不到十天。

而另一边,诸葛瑾也让人同期造好了吕公车的木质结构件,最终确保可以分散运输、到了战场后再现场组装。

虽然组装还需要一两天的时间,但绝对比现场从零开始制造,要节约了将近半个月。

诸葛瑾对这个结果很满意。

而且因为可以拆成零件运输到前线,诸葛瑾还突破了二弟那个设计的“塔高不得超过一丈五尺”的限制。

诸葛亮要控制总高,是因为再高船就运不动了,有可能因为风浪而倾覆。

诸葛瑾都拆开化整为零运了,总重量的限制直接就被突破了,只要零件放倒后的长度别超过战船的长度就行——

而这一般是不可能超过的,哪怕是汉朝长安城和雒阳城的城墙,高度也就在六七丈左右,而大型斗舰和楼船的甲板长度,早已超过了七丈。

所以这一次,诸葛瑾特地按照他战前打听的情报,按照皖城和合肥的城墙高度,定制了吕公车零件。

临出征之前,还让工匠们实战演练拆装了一台,一切都很顺利,装好后的东西也确实可以让士兵们直接冲上柴桑城墙,诸葛瑾才满意地决定出兵。

……

出征前最后一夜,诸葛瑾在工坊和城墙两个地方观摩了实操演练,确认一切无误,这才回到府上,时间已是深夜亥时。

回到后宅时,他才发现那个已经带在身边一年多的小婢女步练师还没有睡觉,只是扒在桌案上假寐。

屋子的窗户全部开着,桌案旁放了个炭炉,咕嘟咕嘟煮着温火席菜色的宵夜,旁边木架子上还有一个铜水壶,地上淋漓有些水渍,

应该是把煮宵夜的砂锅和烧水的铜壶反复轮换,某一个煮开之后就搬开,换上另一个已经有些凉的,这样诸葛瑾回来时才能刚好有温火菜吃,有热水用。

诸葛瑾看到后,觉得有点太浪费人力,何必如此呢。只要给炭炉底下的进气口,加一块插销式的铁片,控制空气引入的多少,不就能控制火力实现“保温”了么,这种东西,后世烧过煤炉的人都不陌生。

何必还要一个人专门看着,一样东西烧开了再换一样。

诸葛瑾想着对炭炉的改良,不由有点走神,也就忘了叫醒步练师,只是坐在她身边,怔怔地看着炭炉出神。

过了一会儿,本就睡得很浅的步练师似乎感受到身边有人,立刻惊醒,连忙道歉:

“公子,你回来了怎么不叫醒妾,妾煮了薏仁绿豆粥,烧了热水,不如热水擦拭一下,吃点宵夜吧,容易睡得好。都怪妾睡着忘记换,这水又有些凉了。”

步练师刚被他领回家时,是喊他“诸葛大哥”的,一年后渐渐变成了“子瑜哥哥”。

三个月前,诸葛芷、诸葛亮先后成亲。步练师跟在诸葛瑾身边厮混,渐渐也懵懂明白了一些事情,再往后,她就称诸葛瑾为“公子”而自称“妾”,不过汉朝的妾并不是特指小妾,家里地位低微些的女人看到男主人,都可以自称妾。

诸葛瑾淡然一笑:“你这……要保温就别用铜壶,记得换陶壶。还有,以后我回来晚,不用准备什么宵夜、热水。

我自有办法解决,家里备点干粮就行了。四月天的,天气又不冷,不用顿顿吃热食。”

步练师揉了揉眼睛,帮诸葛瑾盛了一碗有些太烫的绿豆粥,自己试了试,又兑了些已经放凉了些的开水,搅搅匀放在桌上。

诸葛瑾一边吃着,步练师一边又把水壶重新放上炭炉,去拿来铜盆和麻布巾,水温很快又够了,她就帮诸葛瑾宽衣擦拭肩颈和小腿:

“公子明日便要出征了,为了国家大事如此繁忙,我们什么都做不了。也不知这一去,又要风餐露宿多久,才得安定。

本来好不容易在家这两个多月,也不想着趁机找一门婚事,自从大娘子和二公子先后成亲,妾可是听说了府上传进来各种怪话……这一去,又要耽误几个月。”

诸葛瑾摸了摸步练师的头发,并不以为意,只是爽朗自嘲一笑:“还能有什么怪话,难道是说我身有隐疾,所以妹弟都嫁娶了,我却没动静?”

步练师脸色一红,连忙否认:“这倒不曾听说,妾不想转述那些话,公子肯留心,自然会知道的。”

诸葛瑾一摆手:“我现在哪有时间留心那些风言风语,再说大丈夫成大事不拘小节,这种东西,不出一年,流言便不攻自破。我要歇息了,明早还亲自督军出征呢,你别伺候了。”

诸葛瑾心中非常笃定,他也懒得去打听。

反正无论是说他身体不行,还是说他lolicon,甚至说他喜欢的不是女人,这都没必要应对。

打下皖口城,这些谣言自然全都不攻自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