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舍弟诸葛亮 > 第127章 随便一出手,就是一个天大的人情

第127章 随便一出手,就是一个天大的人情

诸葛亮拿算学历数之能、挥洒自如地在郑玄面前切磋了一番。

最后提《汉书提班固,无非是给郑玄一块遮羞布,让郑玄在某些方面能重新压回诸葛亮一头,以免他全程丢脸。

于是乎,郑玄就在诸葛亮的循循善诱下,最终为《汉书的造假找到了合理解释:诸葛亮的算法是对的,《汉书确实捏造了几个不存在的严重灾异星象,但这些假不是班固本人造的。

因为班固死的时候,汉书还剩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完,后来让班固的妹妹班昭继续写。而班昭据说在天文领域也不是全知全能,有些细枝末节写不明白,后来邓太后让懂行的马续帮着改编完善《天文志。

所以,这些造假,应该是马续干的,不是班家人干的。这个具体怎么算、怎么推演就不赘述了,《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已经算过了,当时写了整整半章,再写出来就水了。

郑玄被诱导着得出这个正确结论时,虽然在学术上只觉一阵豁然开朗的舒爽,但随后内心也有些郁闷——因为这個马续,正是他授业恩师马融的亲哥哥。

一言以蔽之,诸葛亮花了半天时间,跟他纵论学术,先是潜移默化让郑玄清醒认识到:

这个年轻人在算学、历法和天文方面,完全能碾压他。

最后,才跟他聊《汉书的源流考据,给郑玄找回一点面子,让郑玄可以以一个“我跟诸葛小友终究还是各有所长,可以互相学习借鉴”的心态,结束这一天的治学。

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还巧妙地点到即止提醒对方:我随便找个学术疑问,就能牵扯到你师伯马续的学术造假上。

虽然诸葛亮是谦谦君子,不会拿这些东西来威胁谁,如此乱世,也没有诸侯会在乎大几十年前的学术造假始末。但诸葛亮表露出来的实力,毕竟只是冰山一角,已经激起了郑玄足够多的兴趣和敬畏,让他很愿意多听听诸葛亮的建议劝说,查漏补缺。

这样一来,诸葛亮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于是乎,当晚众人在这处山中书院住了一夜,第二天,诸葛亮就跟郑玄聊起了自己的本意,想劝郑玄下山,不要再选择隐居。

而郑玄也通过这半天的生活习惯观察,进一步加强了与诸葛亮的互相认识,他发现,这个少年人并不是纨绔子弟,对于山居的艰苦生活条件,似乎非常适应,这绝对不是装出来的。

他旁敲侧击地问起,诸葛亮也顺其自然暗示:我当年也曾逃亡荆州,找乡野之地隐居,自己躬耕生活。

听了诸葛亮这段履历,郑玄对他自然更生亲近听劝之感,不再把对方视为醉心利禄的俗人。崔琰也渐渐发现了诸葛亮的节操清高,开始跟他虚心讨论天下大势。

诸葛亮便抓住一个机会,坦荡劝道:“郑公,当年你隐居不其山授学,在下是很赞成的。青州大乱,黄巾不熄,海贼管承至今未平,隐于山僻确实可以避乱,以图宁静淡泊。

但如今青冀已为袁绍所定,战乱渐熄,若只为治学,没必要强求隐居。需知大隐隐于市,尤其是做算学天文、格物致知之学,需得实事求是,身体躬行。山居荒野,连躬行的条件都没有。

很多格物所需器材,也需百工配合。哪怕想算个天高地厚,也无法去海边树木标杆做实验。在下与家兄,便是从前年开始,因为想要穷究天理,却为外物掣肘,这才逐步放弃田园隐居。”

诸葛亮一番大道理,从求学之心层面,给了郑玄颇多启发,加上纵论形势,强调北方暂且安稳,终于让郑玄动摇。

郑玄叹道:“小友所言,确实不无道理,只是老夫生性闲散,且已年高,实在不愿再为世俗之官。”

诸葛亮:“既如此,郑公就更该去繁华之地治学,这样袁绍才放心。否则一旦他麾下之人,为了投他所好,到时候便愈发身不由己了。”

郑玄心中一震,细思良久,不得不承认诸葛亮说得有道理。

袁绍的势力现在还不能逼他出山,那是因为袁谭才新占青州不过一年,根基还不稳。

但诸葛亮又告诉他:“公孙瓒已被围困于易京,幽州其余各地的公孙氏部将,几乎都投降了袁绍。一旦幽州彻底平定,袁绍北方再无敌人,到时候袁绍想逼迫郑公,郑公还反抗得了吗?”

既如此,还不如早点主动示好,还能在具体如何为袁绍效力方面,讨价还价。反正袁绍也知道郑玄年事已高,只要姿态好,肯定不会为难他。

而袁绍亲口拍板过后,下面的人就不好再乱加码为难他了。有些事情,就是要一步到位才不容易留下隐患。

郑玄在诸葛亮的分析下,终于想明白这个道理,不由神色肃然,起身踱了几步,随后对着诸葛亮郑重拱手:

“老夫受教矣,既如此,这几日便下山,反正这山居荒僻之处,也无财物需要转运。嗯,季珪,袁绍已数次征辟于你,你也别拖沓了,免得徒生事端。

至于你其他那些师弟,愿意将来跟去邺城继续求学的,那便跟去。不愿跟去的,也可各自择主求仕。”

而今天始终没插上话的郑玄弟子孙乾,刚才一直恭恭敬敬在旁边给恩师和孔明倒茶,见恩师终于说到要放师兄弟们出仕,他才连忙找机会插话:

“恩师在上,乾有一言,众师兄弟中,多有南人北上求学,如今北地方乱,而南方稍安,征南将军实乃仁慈信义之主,众师弟若肯往广陵投之,有乾一份薄面,必能让师兄弟得安妥任用。”

郑玄对这些话题不想介入过深,他也不愿干预弟子的仕途志向,当下只是点头,允许孙乾去跟那些人一个个私下说。

孙乾得了恩准,连忙拜谢。

随着一行人启程,从高密前往临淄,先见袁谭,再去邺城。

而孙乾就在这路上,一个个说服师兄弟们,很快就捞到了两个原本历史上就愿意南下避祸的师兄弟,程秉和刘熙。

表示愿意先搭孙乾的便船、南下去刘备那儿看看,如果不行的话,那就继续一路往南,去孙策、士燮那儿考察——

历史上的程秉,确实是一路南下,最后到了孙权那儿,觉得孙权还算优待文士,环境也安定,就留下了。

而刘熙似乎要求更高,也是因为历史上他南下时比程秉更早,到吴地时孙权还没上位,孙策还没死,而孙策不太重视这些做五经学问、却没有短平快实干之才的,所以刘熙对孙策都不满意,一直跑到交州士燮处才安顿下来。

孙乾所作所为,也不过是提前把一批师兄弟劝导南下,至于刘备能不能礼贤下士、留得住多少,那就是刘备的事儿了。

……

高密县地处深山之中,所以要去临淄,还是得先原路顺胶水而下、回到海边的下密县,再顺着海岸线西行。

诸葛亮和赵云一行在高密前后耽搁了不过两三天,再回到下密时,距离初次登陆已经是第五日了。

因为行程的关系,抵达下密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所以众人还是决定入城歇宿一晚。

赵云耳聪目明,观察敏锐,距离城池还有两三里路时,便看到城头戒备似乎比五日前森严了些,战场直觉让他下意识觉得不对劲,便第一时间把这个情况告诉了诸葛亮。

诸葛亮出于谨慎,就没有急于进城,到城门外后先令从人查问了一番。

好在郑玄在下密的威望也非常高,守城县尉和一名调来的曲军侯,听说郑康成公下山,连忙亲自过来迎接,并且解释了为何入城搜查如此严密:

“请郑公见谅,只因五日前有管承麾下海贼入寇,在胶水河口小镇被我军杀了数十人,为首的头目还是管承的一个族弟。据说消息传回沙门岛、管承大怒。

我等上报到郡中后,郡里特地派了几个曲的人马,分守周边数县,以防海贼报复。所以这几日排查严密了些,唯恐有海贼斥候混入城中为内应。若是过几日风声再紧些、确认管承有出兵的话,怕是下密等地都要封锁城门,禁止进出。”

诸葛亮跟在郑玄身边,听了这解释,不由有些鄙夷,不过事不关己,他也不会表露出来。

赵云作为武将,那鄙夷之色就更明显了:海贼肯上门报仇,这是好事啊!平时躲在海岛上,想要追杀,他们还能在各个岛之间流窜转移,抓都抓不到。青州袁军居然就没想到故意卖个破绽诱敌然后痛歼之?

但诸葛亮不说,他也就不说。

一行人当夜在下密县城里歇息,睡了个好觉,次日起来时,正要收拾启程,却意外发现,下密县居然真就被封闭了城门。

崔琰代表郑玄去找县尉和曲军侯了解情况时,才发现城内已经有些慌乱,各种消息乱传。

“不好了!管承居然亲自带着海贼来下密报仇了!怕是有两千海贼啊!”

“管承居然敢冒险走远海!从东莱一路往西、再折向西南,直扑我下密!沿岸其他县都没发现贼情!这可如何是好?”

崔琰不懂军事,从县尉和曲军侯处了解完情况后,也是有些慌张,立刻回去向诸葛亮和赵云汇报。

……

诸葛亮听了崔琰的转述后,倒也没有惊慌,只是无奈地摇了摇头:

“管承不过两千海贼、就能让北海郡如此惊慌?北海都尉为何不集中兵力,设伏诱敌一战呢?非要每县分驻一个曲。如此以海贼之来去如风,行踪不定,每到一县,守军实力必不如海贼。”

崔琰听了诸葛亮的建议,也是苦笑道:“或许北海都尉管统确实谋略欠缺。但也可能是管承耳目众多,每县都有黄巾余孽与之勾连。所以管统担忧就算故设虚实、也容易被管承看穿,反而遭到避实击虚。”

诸葛亮听了这个解释,也暂时没有更好的办法了。管承这种原本跟随管亥占据北海很久的地头蛇,一旦退到海岛上当海贼,在当地确实容易残留很多眼线耳目。

这样管承有机动优势,每每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打击管统的一个薄弱点。以至于青州海贼总兵力不过三四千,却能在袁谭平定青州后一年多都灭不掉。

而原本的历史上,这管承还能再嚣张三五年,一直到曹操入主青州后,才旋即被灭。

不过,就在诸葛亮唏嘘袁谭治军和谋略不行的时候,一旁的赵云却似乎想到了什么,主动开口:

“先生可是担忧我们被围在下密城中、耽误了去临淄的行程?若是本地郡兵敢于一战,云倒是愿意带些人,择一黎明时分敌军松懈之机,杀出城去破敌中枢。

只可惜无有名分。听崔先生说,海贼就是因为耳目众多、知道下密守军不足,这才来此报复围困。既如此,我们这数十人的出现,肯定不在海贼的耳目情报之内,所以管承必然大意。

我看他不过两千人,却几乎在每门均分四五百人围困,简直藐视袁军太甚!城内虽然只有一曲人马,可是加上县尉的乡勇,人数应该能超过五百吧?管承就不怕这五百人孤注一掷、直扑北门外有他旗号的那处营地,将其斩杀?”

崔琰并不知道赵云武艺,听赵云这样说,不由觉得太过狂妄,善意提醒道:“这位赵贤弟似乎对管承颇为小觑?他可是渤海悍贼,纵横北海、东莱多年,擅使双刀,力大难敌。袁谭帐下,还没听说哪位将领敢夸口、说能斩杀管承。”

赵云冷哼一声:“当日来下密途中,我便手刃数十贼,管承此番来报仇,其实那仇就是我结下的,只是他不知我去了何处。”

诸葛亮听赵云有此信心,也生出一念。

他原本不想让赵云出手,主要是担心赵云的实力暴露后,后续去邺城会横生枝节。万一袁绍看中了赵云,赵云虽然还是能走脱,但肯定麻烦得多。

不过,既然不在乎功劳和名声,倒是可以跟袁谭谈一笔买卖,比如到时候隐匿赵云的功劳,算是袁谭麾下某将领的战果,给袁谭本人贴金。

而袁谭在其他方面补偿一下刘备使团就好了,比如财物、俘虏这些,可以返程的时候归诸葛亮,或者让袁谭在袁绍那儿为刘备更多斡旋。

只当是卖袁谭一个私人人情吧——听说儿子能灭掉渤海头号大海贼,还一方安宁,袁绍肯定也会高看他一眼吧?

当然,诸葛亮很快意识到,下密县的县尉和那个曲军侯,肯定不会听赵云调遣。但这个问题倒是不大,因为有郑玄和崔琰被困在城中,这样的大人物,是袁谭和袁绍都敬重的,要是被围困出点好歹,下密官场上谁都罩不住。

让郑玄出面斡旋,说服那个驻防曲军侯明天或者后天黎明前对管承本人的中军营地发起一次反偷袭,问题应该不大。

……

最后,果然是通过郑玄的面子施压,下密本地人也知道郑玄的德望,对他极为敬重,

最关键的是,崔琰喊了那个曲军侯跟着赵云找个地方,演示了一下赵云的武艺,表示明日凌晨赵云可以当先率领骑队冲杀。

那曲军侯见识了赵云的能力后,终于彻底放心,二话不说回去鼓舞士气,当日大饷士卒,好好休息。

次日凌晨,下密围城大营的北段,管承亲自在营中坐镇,只是此时此刻,他还在呼呼大睡。

连续两天了,管承倒也没有强攻城池。两千人攻五百正规郡兵和数百乡勇守的城池,难度还是很大的。而且海贼浮海而来,仓促间也没有重型攻城器械,只有几架梯子。

他只是本着贼不走空的原则,一边围住县城,一边到周遭乡下各村镇烧杀掳掠,大肆洗劫了一番。

他的本意,只是因为一个堂弟被不知名敌将杀了,他要来下密县报仇,让下密县的人知道得罪管家的下场。

如果袁军一直做缩头乌龟,他抢够了也就走了。短短两天,北海管统的主力应该还来不及集结赶来下密,他起码还能再洗劫一两日,再撤围满载而归。

因为收获颇丰,海贼们得手后,夜间回营也不禁饮酒,抢来的好酒想运走也麻烦,海上颠簸把酒坛子砸碎就不好了。还不如直接全部喝光,省得装船时再找稻草垫酒坛。

便在这样的氛围下,下密县的驻防郡兵,在反复犒赏激励之下,集结了三百人于凌晨悄咪咪打开城门、摸出去劫营。

部队四更天打开城门,一刻钟之后,就听到城北传来震天的喊杀声。很快城东西南三侧营垒也都开始灯火稠密,有一队队的海贼闻声往北营调动增援。

诸葛亮摇着折扇,在城楼上找了个胡凳靠着,等候捷报。郑玄因为年纪大了,上不得城墙,所以只有崔琰代表郑玄,在城楼上瞭望,一有消息就回去禀报郑玄。

“怎得喊杀声如此炽烈?不是应该直接一击制服的么?孔明贤弟,左右海贼营都有一队火光增援过去了啊!北营那边我军会不会被反包围啊!”崔琰只能遥望着好几里之外的火光干着急,不时对着诸葛亮大吼大叫。

“子龙带兵劫营,有什么可担心的?说不定只是杀了管承还不过瘾,想扩大战果。”诸葛亮反复示意崔琰稍安勿躁。

崔琰急得跺脚:“我昨天听你说,那赵……司马,在征南将军麾下不过是一军司马,连都尉都不是。连北海都尉管统都收拾不了管承,他一个军司马能收拾得了?”

诸葛亮:“……伱不是亲眼见过他武艺了么?”

崔琰一时语塞,只好紧张等着,不再多言。

他确实昨天在帮赵云和那驻军曲军侯牵线的时候,从旁看过赵云武艺。

但他自己不擅武艺,也看不懂门道,只是朦朦胧胧觉得“虽然我看不懂,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又半刻钟之后,天色渐渐微明,各个方向的火光也逐渐散去。崔琰终于看到赵云带着一队人马回城,确认过身份后,守门军官终于开门放他们得胜归来。

赵云跑上城楼,把一个人头往那一丢:“管承首级在此,虽然没能杀尽海贼,但想必他们已群龙无首。这颗人头给袁谭,值不少人情吧。”

诸葛亮还没回答,懂行的崔琰率先目露敬仰:“哎呀!这可是让袁公都厌恶了数年的巨寇,袁大公子能把这个送给其父,怕是比去年驱逐孔文举,都更得其心了!”

诸葛亮这才面露微笑:“既如此,我们该做的也都做了,就带上这颗首级去面见袁显思吧。”

文有郑玄愿意被袁谭邀请去邺城,武又意外杀了管承,加上诸葛亮还愿意给袁谭包装,袁谭的胜率必然大涨。

刘备帮了他这么多,再加上刘备当年的举茂才之恩,他绝对会把刘备视为再生父母,以后在袁绍阵营内全方位力挺刘备,说不定还会提供更多隐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