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舍弟诸葛亮 > 第125章 未见郑玄,先声夺人

第125章 未见郑玄,先声夺人

十月初一,渤海,青州东莱郡沿海。

诸葛亮站在改造了舭龙骨的大沙船舱顶,瞭望着四周的大海,眼神中依然有些兴奋。

一开始,他对这项出使袁绍的任务并不太热心,觉得没什么挑战,而且还要耽误好几个月时间。

不过,临行前大哥的谆谆嘱咐,让他提起了兴趣。既然自己这辈子可能就这么一次交涉诸侯的差事,那就好好干吧。

以后像大哥那样名动天下,再执行这种任务就危险了。

而且,大哥也考虑到他海上无聊,这次又给他准备了不少卷轴,可以让他闲来无事看着玩。

诸葛亮的数学和物理功底已经很扎实了,数学大致相当于高一读完的水平,物理相当于学完初中力学和光学。这对于汉末的人完全已经够用了。

所以这几个月诸葛瑾给他的培训教材,侧重点又换了。

数理基本功已经不需要加强,最多加入一点天文、历法层面的应用题,增广一下眼界,启发一下思路就够了——就这,还是为了便于诸葛亮后续在高密郑玄面前装个逼,帮袁谭得到郑玄的重视美言。

后世很多人对郑玄的印象,就停留在“当世大儒,师承马融,据说袁绍很敬重他”的层面。

这都要怪光荣公司的《吞食天地里,编造的一個支线任务:说刘备去河北投袁绍前,袁绍恼怒刘备杀其弟,本不想接纳,最后找郑玄拿了“介绍信”,才被袁绍接纳。

但事实上,郑玄绝不仅仅是一个脸谱化的大儒。他的数学和天文、历法水平,是当世大儒中最高的,卢植、蔡邕在该领域都远不如他。

这都得益于郑玄年轻时学兼众门,找数学世家第五氏的传人第五元先学过数学。

据说后来拜到长安马融门下时,马融因弟子太多,有上千人,所以只亲自教授最得意弟子,其他人都靠转授。

郑玄最初三年都没见到马融,后来还是马融被人请教浑天仪的演算问题,他算不出来,有人说郑玄精通浑象,马融才让人把郑玄喊来试试。郑玄果然轻易解出,才进入马融的内门。

所以诸葛瑾才针对性给二弟强化这方面的技能点,好让他见到郑玄后,复刻郑玄当年见马融的经典桥段。

诸葛亮此次还是第一次出海。原先来广陵之前,他甚至连大海都没见过,到了广陵后这大半年里,也只在水利勘测时到海边逛过,但没坐船出过海。

所以最初五六日他非常兴奋,连书都懒得看,每天只是四处瞭望海景。到了第七日上,才逐渐适应,把每天看海景的时间缩短到一两个时辰,而且是分批分次,剩下时间则是好好研读大哥的密卷,并且夜观星象作为实践记录,还写了几首写景咏志的诗赋。

……

这天午后,眼看目的地已近。诸葛亮在舱顶瞭望了一会儿后,忽见赵云匆匆从船后向他走来,便笑着问:

“子龙,莫非快到北海郡了?我记得你跑过一次这条航线,应该对这周遭地形有印象?”

诸葛亮一边问,一边摆弄着手上的水盘和磁针,实践确认他们目前所处位置的角度。从海岸线凸出部的斜率角计算,这应该是东莱郡和北海郡交界的当利县了。

古代的指南针技术,从战国后期到西汉,都是用的司南。

东汉末期开始,有了磁针的雏形,不过还是长条形的。历史上磁针要到两晋才算成熟,彻底演变成菱形。

再要到唐朝,世人才想到在磁针下面加个水盘,让磁针飘着转向,减少阻力。

不过这些都没什么难度,把磁针打磨得更尖锐、南北极更精准、再加个水盘,都是很容易想到的。诸葛瑾在二弟出门前,就吩咐匠人打造了这种升级版磁针。

还给水盘灌满水后、顶部加了个东海水晶的盖子,防止水晃出来。这样在海上颠簸环境使用,就不用每次重新加水了。如果加海水,磁针会很快被腐蚀的。

赵云看诸葛亮那钻研的神色,有些不好意思打断他的雅兴,所以暂时压着没汇报噩耗。

等诸葛亮玩得差不多了,才听到耳边又是一声弓弦响,这才惊醒。随后便愕然看到赵云站在舱顶,一手持弓,稳稳端平,弓弦兀自微微颤动。

诸葛亮愕然:“子龙你射什么?”

赵云拿弓鞘往后面一指:“没打扰到先生做学问吧?其实刚才就想禀报,我们好像被海贼盯上了,不过看先生这么专心致志,实在不忍打断。海贼船速没我们快,想跑肯定是能跑掉的。

只怕海贼还有别的办法传递消息,到时另有船只包抄,那就不好办了。若先生不介意靠岸骑马,我倒是有办法诱敌,把那几船贼人引上岸,设伏杀之——在这海上,只能以弓箭偶尔射杀,实在不好施展。”

诸葛亮充分尊重赵云的意见,看了看地图,说道:“在这里就近找地方靠岸也可。虽然距离淄水还有些远,但我们可以改变行程计划,先在下密靠岸,去高密拜访一下郑康成公。然后再去淄博拜访袁谭。”

得到了诸葛亮的首肯,赵云也就不客气了,直接吩咐船队转舵往南,尽快靠岸。

这个时代的航海本就离海岸线不远,最多一两个时辰就能登陆,当下赶在天黑前,将船只驶入胶水河口。

后面几条艨艟不像艨艟的低矮海盗船,一直紧紧跟随,看到前面的肥羊驶入内河一时不知所踪,他们也只能在河口的码头小镇选择登陆。

百十人直接掩杀过来,一副打算搜杀整座小镇的架势。看样子还是积年老贼,在山东半岛北岸作案习惯了。

“这袁谭占据青州一年有余,竟然治理地方这么差?连海贼都多如牛毛。”

赵云上岸后,就找了一处高处观察,让数十骑精锐都保护好诸葛亮、孙乾,隐蔽好别轻举妄动。他自己看准时机,趁海贼登陆、试图散开搜索时,跃马挺枪杀回。

那伙海贼似乎只顾着提防镇子上有没有袁军驻防,压根儿没在乎赵云这种单枪匹马的存在,被他杀到面前都未能提起足够重视。

赵云瞅准目标,轻轻松松冲到一名海盗头目身边,他身边只有十几个人散乱簇拥,看到赵云杀来时才抽刀迎上。

可惜海贼用的都是环首刀短兵器,极少有人在海上使用长枪,这样的兵器长度根本威胁不到骑将。赵云一声不吭先随手挥舞杀了四个挡路的,随后一枪捅死海贼头目,这才好整以暇拿长枪架在另一个海贼脖子上,冷冷问道:

“你们是何处的海贼?大头目姓甚名谁?谁第一个回答,饶谁不死。”

那被枪架住的海贼直接吓得裤裆稀湿,连声招供:“我们是青州黄巾的残部!陆上的弟兄们被曹操和袁谭先后追杀,剩下的跟着大头领管承逃到了东莱和辽东之间的诸岛上躲避。”

这句话比较长,说话之间,旁边还有几个没认清形势的海贼冲上来,想要浑水摸鱼,都被赵云随手杀了。枪尖离开那招供海贼脖子时,那海贼不由稍稍抬了抬头。

但随着赵云杀完人,长枪回到原位,竟是分毫不差,简直就跟物理实验课上的无阻尼单摆一样精准。

那招供海贼的脖子、在长枪挪开时往前抬了几分,长枪挪回原位后,就会在脖子侧面留下一道几分深的血口。

那招供海贼再次吓得浑身僵硬,忍住脖侧血口带来的剧痛,丝毫不敢再动,十指已紧张地深深插入了海边的沙土中。

赵云听他全部招供完,这才收起长枪,去掩杀其他散开的海贼,不一会儿杀了数十人,余者连滚带爬逃回船上,赶忙划着船驶离海岸。甚至连碇石都来不及收,直接抽刀砍断了栓碇石的麻绳。

码头小镇上的百姓,刚才在闹海贼的时候,纷纷紧闭门户躲进各自家中瑟瑟发抖。等赵云杀光了全部留在岸上的海贼后,才有几个本地三老、小吏出来探头探脑,向赵云致谢:

“不知将军高姓大名?可是本郡王都尉麾下?”

赵云从地上挑起一块相对干净的死者衣服,擦拭了一下长枪上的血迹:“我们不是本地兵将,是刘征南将军派来拜会袁青州的使节,渡海而来。这位老丈,敢问高密郑康成公的书院当往何处走?”

那本地三老见他神勇威武,不由敬仰,连忙告知了路途,还备案了贼情始末。等青州驻军来此查问海贼贼情时,他们自当如实上报。

赵云走后,被他救下的海港镇民,还在那儿议论:“刘征南将军,莫非是曾经救援过孔太守的刘玄德公?那还真是仁义君子啊,手下竟有如此勇武战将,我们北海本地,怕是从没见过。”

“啊,刘玄德麾下,不是当年便有太史子义和赵子龙,皆是这般神射、神勇,听说黄巾管亥便是死于他们之手,救下了前任孔太守。管亥死后,管承得其残部,退上海岛,这次又遇到刘将军旧部,可不是那些海贼合该命终!”

……

赵云分了一些人守船,并且跟下密县的地方官接洽备案,随后就策马护着诸葛亮、孙乾,先就近往南去找郑玄隐居教书的所在。

既然计划有变,就先折服郑玄,让他愿意跟着去邺城游历一趟,并且许可几个弟子出仕。

如此,也可在后续跟袁绍谈条件时,为刘备和袁谭增加筹码。

诸葛亮并不知道,历史上郑玄最后被袁谭逼迫随军参赞,但那些事儿其实不适合郑玄干。

他这种德高望重、年老体衰的大儒,还是教书育人比较合适,最多把教书的位置从高密山里挪到邺城——而诸葛兄弟希望促成的,正是这种用法。

当日天色已晚,也赶不到高密县城,一行人先在下密县南部胶水边的一个小镇歇宿了一夜,次日再行,终于顺利找到了郑玄隐居之地。

下密和高密两县的官员也都知道了诸葛亮一行的身份,有感于他们帮着诛杀海盗的功绩,在权力范围内稍微给了他们便利。他们也很清楚刘备有恩于袁谭,等这些使者见到袁谭后肯帮着美言几句,这些县里的地方官绝对受用不尽。

使团众人中,孙乾其实就是郑玄的弟子,只是他四年前就离开师门、投靠刘备了。此次刘备派孙乾跟着一起来河北,也是考虑到这层关系。

所以到了郑玄庄外时,孙乾就想自告奋勇去求见。但诸葛亮劝阻了他,说道:“公佑兄,还是让在下试试吧,此番我们是要激康成公去临淄、邺城一行,不可求之以情,更要晓之以理、示之以治学之道。”

然后,赵云便上前叫门。不一会儿便有一童子出来询问,诸葛亮说明来意,又补充道:

“听闻郑公昔年得西京算学名家第五氏真传,天文历法皆当世一流。琅琊末学小子,与家兄丹阳太守钻研天文历数略有心得,但也有不解之处,欲恳请郑公赐教。”

那童子很是鄙夷,当下只是让他们进入前院,先在廊下歇息,但显然没打算让他们见到郑玄,只是进去随口通传。

不过好在诸葛亮吹牛的领域是关于数学的,数学懂不懂行一试便知,不比那些文科的东西一时难以鉴定深浅。

童子进去通报后,不久内院里就走出一个美髯接近关羽的仪表威严中年儒士,手上拿着一个卷轴,走到诸葛亮和赵云面前,脸色不豫地扫了两眼,冷哼道:

“便是你们来求见郑公?郑公隐居多年,来此请教季常公一门古文经学的,倒是大有人在。敢来请教算学和天文历数的,最近两年内你们还是第一个!若能把这个卷轴上的星象题算出,郑公再见你们不迟!”

诸葛亮一边致谢一边接过卷轴,展开一看,不过是一道问金木水火土五星轨道的问题。

上面先给出了一个金木水火土五星的初始相对位置状态,初始条件下各自处在公转轨道的几点钟方向。然后问再过多少年,这五颗星星可以重新运转到同样的相对位置。

诸葛亮淡淡一笑,这不就是求一个五颗星星公转轨道各自年数的最小公倍数吗?这种题目也好意思拿来阻拦访客?

他大哥去年给他的第一卷算学卷轴,就比这难多了。

诸葛亮看题目的同时,一直躲在后面没说话的孙乾,却突然越众而出,对着那美髯中年非常礼貌地拱手一揖:“末学晚辈,拜见崔师兄。”

原来,那美髯公正是孙乾的师兄、郑玄的得意弟子崔琰。他跟随郑玄学习的年限最久,最近也刚刚被袁绍屡次征辟,他已经打算去给袁绍当官了,只是还没最终敲定。

崔琰闻声扭头一看,愣了几秒,才不太确定地反问:“孙公佑?孙师弟?伱不是追随刘玄德去了么?”

孙乾连忙说明原委:“……小弟确实追随玄德公左右,此番正为出访袁本初父子而来。”

而孙乾还没说完,诸葛亮已经把卷轴重新还给了崔琰:“算完了。”

崔琰一愣,孙乾都还没来得及给他和诸葛亮互相介绍呢。但他还是下意识看了一下上面的数字和计算过程,不由大吃一惊。

他知道这个答案是对的,但解题经过对不对他也不知道,因为崔琰自己也不会算。而且他依稀记得,哪怕是恩师郑公,解决这类问题也绝对不会这么快!

崔琰终于收起轻视之心,再也不敢把对方当成是来碰瓷的沽名钓誉之辈,郑重拱手道:

“不知先生高姓大名,师从何处。鄙人清河崔琰。”

“琅琊诸葛亮,师从家兄。”诸葛亮啪地一下收拢折扇,礼貌地拱了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