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朱由榔:我不做亡国之君 > 第108章:再建新厂

第108章:再建新厂

洪兴五年,是大明皇帝朱由榔最忙的一年,比当初平定天下还忙。

一开始打天下的时候他为了刷存在感,到处瞎乱。

对于打仗这件事洪兴就是一个二把刀。

但他又菜又爱装逼。

当初他打肿脸充胖子去打南京,被人按在地上一顿胖揍,狼狈逃窜才捡回一条命。

此后他知道冲锋陷阵这种危险的事情不是自己能干得了的。

就再也不敢乱带兵打仗。

就这点来看,洪兴皇帝对自己还是有很清晰的认识的。

他自己能干的他就干,他自己干不了的他也不逞能,交给能干的人便是。

后来的平定云南、破蒙清联军、攻北京等战争,他只在后面指挥一下,剩下的交给手下的这些猛人,他们自会完成。

但现在天下暂时太平了,终于轮到他施展拳脚了,他的很多愿望就可以提上日程了。

这时候,之前在战争期间研发的蒸汽机也传来了好消息。

总工程师钟洵已经顺利解决了蒸汽机气缸气密性差的问题。

经过不断地测试和调校,蒸汽机终于可以路试了。

这个消息让洪兴激动得几夜睡不好觉。

当初迁都的时候,洪兴也想过带着钟洵一起来北京。

但当时的钟洵正在废寝忘食地研究气缸密封性的问题,洪兴也就没有打扰他。

把他留在了南京继续搞研究。

回到北京之后的洪兴仔细想了一下。

目前全国只有广州机械制造局和南京机械制造局两个厂,虽然现在暂时不打仗了,但若是蒸汽机的核心问题被钟洵攻克了,大规模生产蒸汽机势在必行。

以目前两个厂的生产力,产能肯定跟不上。

后续他要出海环球旅行,必须得有大船才行。

若是蒸汽机的研发制造水平成熟了,势必要上蒸汽轮船。

这东西的生产和制造可不是简单的加一个蒸汽机在轮船上就行。

需要不断地实验不断地测试才能成功。

还得再开几个厂子才行。

洪兴给钟洵去了一个命令,让他在全国再挑几个地方建新厂。

工程师钟洵心中早就有了再建新厂的打算。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目前南京机械制造厂的很多设备已经不能满足钟洵的需求。

他需要更完善、更先进的厂子来完成他心中的奇思妙想。

因此,洪兴皇帝的命令一到,钟洵立刻就给出了他的建厂选址方案。

钟洵挑了三个地方给洪兴,分别是天津、上海和福州。

钟洵给出的理由是这三个地方靠近沿海,人口众多,海上运输便利,而且也有一些繁忙的码头,有经济基础,是建厂的绝佳选择。

方案呈到洪兴面前,洪兴一边看一边拍大腿感叹。

“钟洵想的和我想的一样啊!”

只不过如果一下子同时建三个厂子,压力会很大。

洪兴仔细斟酌了一番,决定先把天津这个厂子建起来。

毕竟现在南方已经有两个了,北方还一个也没有。

还有一个原因,天津,它里北京城近,又有京杭大运河这得天独厚的优势。

战时可以依靠南北贯通的京杭大运河快速运送武器,方便支援。

闲时同样也可以从运河上运送天津所要的各种物资。

带动运河两岸的经济,使南北文化快速交融,促进大明经济繁荣。

还有一点。

工厂建起来之后,可以直接就在天津生产所需要的枪弹炮。

到时候若明军想向北面开拓一下疆土,就不必再从南方把武器运上来。

直接派个人去天津通知一声,第二天早上大船就可以把所需要的武器送到北京城下。

洪兴越想越激动。

第二天就在早朝上把想在天津建厂的消息说了出来。

群臣都知道他们的皇帝脑袋里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被他弄出来之后还挺管用。

也就由着他的性子来。

很快,建设天津这个厂子的文件就下来了。

洪兴给这个厂子取了名字——天津机器局。

他对这个项目很上心。

自己亲自参与设计整个天津机械局的建设图纸。

当然,他也不是在里面瞎指挥,只是建设性地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这个厂子的经营范围主要以制造火药、枪炮、子弹和水雷为主。

但同时也开设了蒸汽机的生产线,只需要蒸汽机路试合格,就能开动生产。

六部相互配合,要钱给钱,要人给人,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建设新厂。

至于上海和福州的厂子,大明暂时还没钱动工。

不过洪兴还是都给他们取好了名字,设计方案也让工部赶紧下去准备。

上海的厂子叫“江南机器制造局”,福州的厂子叫“福州船政局”。

只要等到时机成熟,建一个厂子那还不是分分钟的事。

工厂还没开始建设,洪兴就立即在全国招聘人才。

当然,虽说是全国,但主要还是在南京和广州这两地招聘。

毕竟这两个地方有工厂,多多少少有点工业底子。

招来的人培训起来也没那么吃力。

经过层层审核,这些招聘来的人马上开始集中培训。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不打无准备的仗。

只要到时候工厂一落成,这些经过培训的人马上就可以投入工作岗位。

无缝衔接。

但洪兴还是低估了这个岗前培训的难度。

这个培训可不像我们今天的入职培训那么简单。

填个表,喊个口号,盖几个小印章就可以完事。

这些新招来的人,要不就是读书人,要不就是庄稼汉,要不就是匠人。

他们从未见过这些东西。

因为这些机械已经完完全全一个超出那个时代的认知。

他们看待这些冷冰冰的机械就像我们见到三体人的水滴一样。

那是穷尽想象都无法想象的东西。

还要让他们来学习如何操作,如何制造,如何运用?

这就好比教一个八十岁的、不识字的、听不懂普通话的老奶奶来编程。

地狱级别的难度。

而且老是这么培训也不是办法。

以后还要开那么多厂,每次培训周期动辄就是一年半载。

这些人的吃喝拉撒朝廷都得管着,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花销。

洪兴决定追本溯源,从源头入手。

既然没有专业的人才,那我就自己培养专业的人才。

新学堂孕育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