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朱由榔:我不做亡国之君 > 第66章: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第66章: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就这样,太子朱慈煊的婚事被提上了议程。

这天,洪兴皇帝把太子叫来,语重心长地问道。

“太子,差不多了,你该成亲了,有没有中意的人选?”

对于老父亲的“逼婚”,太子朱慈煊不屑一顾。

小伙子很有志气地回了洪兴一句。

“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哟哟哟,这高度,这格局。

一下子噎得洪兴说不出话来。

“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这句千古名句,出自西汉一位赫赫有名的少年之口。

他年仅二十四岁,就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一个人搅得匈奴周天寒彻!

公元前119年,他率军追击匈奴直至狼居胥山,并在此举行祭祀天地的盛大典礼。

狼居胥山,在今天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东侧。

封狼居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兵家的战功旌表,成为中国军人为之终生奋斗的最高荣耀。

汉武帝非常喜爱这个转战万里,无向不克的年轻人。

想要为他修建府邸,却被他无情地拒绝了。

这句话,就是当时拒绝汉武帝的时候说的。

他是汉武帝刘彻最强“嫁妆”之一。

这份“嫁妆”一共有三个人。

一个是卫青,他的舅舅。

一个是霍光,他同父异母的哥哥。

还有一个就是他——冠军侯霍去病。

看到儿子胸怀大志,洪兴很欣慰。

二十年前,建奴入关,闯王进京,崇祯帝自绝以谢天下。

此后,大明疆土四分五裂。

如今,虽然已收回大半领土,可象征着大明脸面的北京。

此刻还依旧被建奴占据。

不收复北京,他有何脸面见地下的列祖列宗。

太子没忘记这亡国之耻,没忘记死于建奴屠刀之下的千万亡魂,没忘记那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忠贞烈士。

这话让洪兴对太子朱慈煊再一次刮目相看。

没想到这孩子还有这等觉悟,不愧是我的儿子。

本着互相尊重的原则,洪兴皇帝也就没打算继续逼婚。

在他看来,男儿志在四方,更何况还是大明太子,想成亲就成亲,不想也没关系。

后世而来的洪兴对此事看得很开。

因为他可吃够了被逼婚的苦。

大学才毕业,工作都还没着落,他母亲每年春节看着村子里同龄人一个个带着老婆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气不打一处来。

“你看看你,家成不了,业也立不了,你能干啥!”

“村头李二狗,跟你同龄,二胎都开始上幼儿园了,你还是年年一个人回家。”

“唉,任家列祖列宗啊,我们何时才能抱上孙子?”

……

搞得他都快不敢回家过年了。

所以当太子说出“匈奴未灭,何以为家”这句话的时候,洪兴很支持儿子的想法。

可就在这时候,出问题了。

当然,这次不是太子出问题,也不是洪兴皇帝出问题。

这次搞事情的是一群特殊的人,大臣。

明朝的大臣对这些皇家的家长里短的事特别上心。

不管好事坏事,他们都要掺和进来争个面红耳赤,你死我活。

在他们看来,皇家不管干什么事都要符合礼制,不符合礼制的东西就不正规。

不正规我们就要闹,你打我屁股我也要闹。

最著名的当属嘉靖时期的“礼议之争”。

这次礼议之争,大臣和皇帝足足僵持了十七年之久。

嘉靖皇帝为这事十几年不上朝,天天躲在后面筑基结丹,求仙问道。

前面说到的大才子杨慎,也是栽在这次礼议之争。

他被嘉靖皇帝充军到永昌(今云南保山),那首名扬于世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正是写于云南充军期间。

礼议之争,是明世宗嘉靖皇帝及其群臣之间围绕其生父、生母的尊崇典礼而进行的论争。

整件事说起来也不复杂。

事情是这样的。

正德皇帝朱厚照死后,没有子嗣。

可国不可能一日无主,在杨廷和(杨慎的老爸)的建议之下,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成了帝国新的接班人。

他就是明朝最聪明、心眼最多的皇帝,嘉靖。

可刚即位,大臣就建议嘉靖换一个爹,让他认明孝宗朱祐樘(朱厚照的爹)作亲爹。

也就是要把朱厚照和朱厚熜从堂兄弟变成亲兄弟。

而嘉靖的亲爹兴献王只能称为皇考叔,也就是叔叔。

这他妈哪跟哪,父母都可以这样改来改去?

大臣们的回答是可以。

嘉靖气得脖子上青筋直冒,他肯定不同意啊!

这事就这样闹了起来,越闹越大。

到后面,恼羞成怒的嘉靖先后将一百八十余人拉去廷杖,十七人被杖死。

在这场争执中,嘉靖帝既当了“运动员”,又当了“裁判员”。

最后才如愿以偿地认他爹是他爹。

这次太子婚礼之事也是因为礼制的问题,搞得洪兴火很大。

太子不想结婚,洪兴说没事,孩子,遵从你的内心,做你想做的事,爹尊重你的选择。

但是大臣们不同意。

他们认为,太子已经到了法定结婚年龄,应当为社稷考虑,赶快结婚生娃。

他们列举了很多不结婚不生娃的危险后果。

什么皇室凋敝,后继无人,藩王自立,国家分裂,亡国灭种等等。

一个比一个还吓人。

洪兴听得直咋舌。

太子只是不结婚不生娃而已,情况没你们说的那么严重吧!

大臣们的态度很坚决,恨不得太子现在就给他们生几个小朋友出来。

洪兴皇帝知道这些官员的尿性。

北方的满清鞑子他们解决不了,土司叛乱他们也支支吾吾。

可面对这些不疼不痒的事情,他们却一个个似乎脖子硬的很。

他非常尊重太子的想法,也根本没想哄着这些大臣。

面对前赴后继的群臣,大殿之上的洪兴只说了一句话,这些大臣就很识相地沉默了。

“你们是想让朕恢复廷杖吗?”

明朝的文臣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多数以廷杖为荣。

他们认为,骂皇上能为自己搏取清名,证明自己仗义执言,所以被皇上廷杖了,是一种荣誉。

这个逻辑也是够可以的。

借用吴京的一句话:贱不贱呐!

洪兴想看看,有谁想来试试已经停了几十年的廷杖。

还好,这些大臣的脖子没有嘴硬。

看到皇帝动了真格,此事没人再提了。

太子朱慈煊也是第一次见识到这些文臣的丑恶嘴脸。

这也导致他当政之后,对这些文臣意见非常大,闹出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