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玄幻奇幻 > 我有将星养成系统 > 86兵论(6k)

倏忽间,杜预感觉似乎有人轻轻地拍了自己肩膀一下,他转头看去,是一个身材高大、容貌俊美、仪表不凡、气势内敛的人,在那个人的身后半步,还跟着一个人。

“他们都在骂临武君,你为什么不骂呢?”站在后边的那个人问道。

声音有些奇怪,不过杜预并不在意,这片天下连神迹都有,声音怪一点的人自然是有,不足以奇。

杜预将目光移动到那人身上,那人给他的感觉和张良给他的感觉有些相似但又不完全相似。

“难道骂他可以将他骂死吗?”杜预反问,随即又自答道,“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怒骂他仍旧无法改变他的行为,他既然是临武君,那么想必是楚国的一位将军,赵国的敌人不是楚国,临武君在赵国不用想都知道肯定是死不了。”

“说的不错。”前面的那人点了点头,“在下荀彧,不知兄台何人?”

杜预保持平静,轻声道:“杜预。”

“兄台从巴蜀而来,不知是所谓何事?”荀彧问道。

“嗯?”杜预轻挑眉头,他问道,“为什么不能是其他地方,偏偏是巴蜀?”

“因为名字姓氏。”后面的那人说道,“你是男子,而且是杜,自然是从巴蜀来的。”

“这位是我的好友,郭嘉。”荀彧介绍道。

这个郭嘉感觉有些奇怪呢!杜预心中暗道,再次看向荀彧,“很可惜,我是从韩国来的。”

“不过确实如同两位所猜测的一样,我确实是巴蜀人。”杜预继续说道。

郭嘉微微点头,“不管是从何而来,一定是有所图谋,你是为了什么而来呢?”

郭嘉的声音有些病态,而且说的还很直白,这让杜预听着很难受,他回道:“我来邯郸想见荀夫子,特地在韩国得到了韩国公子非的推荐信。”

“原来是这样,那跟我走吧!”荀彧说着,看向了临武君马车的方向,是赵王宫!

今日,赵王摆宴同时开启了一场学术之论,论用兵之法。

而楚国的临武君便是其中之一,不过他来赵国并不只是了一场小小的论辩。

这次论辩只是赵王一时兴起举办的,不过前来旁观的学士很是相当的多。

杜预和郭嘉走在荀彧身后,他问道:“话说,你为什么不觉得我是来旁观的呢?”

走在前面的荀彧说道:“你太过沉默了,却偏偏很吸引人的目光,即便是放在众多学士之中,我想最为吸引人的应该还是你。”

杜预听过这句话,他问道:“你们两个可是站在我身后,我就算一表人才,也不至于吸引你们两个的目光吧?”

此刻的杜预早已经用回了原来的面容。

“星辰虽小,难掩其明。”郭嘉说道。

荀彧向后瞥了一眼,“而且我们是从侧面来的。”

“这样啊!”

赵王宫中,群臣皆已就位,众多学士期待着一场精彩的辩论。

赵王端坐在上,一手边是年老的荀夫子,另一边是楚国的临武君,周围人群不断讨论着用兵之道。

“你们可算是来了啊!嗯?这位是?”

荀彧带着郭嘉和杜预来到了一个人面前。

“李斯,我们没有来晚吧?”郭嘉问道。

“自然没有。”李斯回道。

“不过也快开始了呢!”荀彧说着,向李斯介绍道,“这位兄台是杜预。”

“杜兄好!”李斯客气道。

“李兄也好。”杜预同样客气道。

“不需要这么客气,还是看向今天的焦点比较好。”郭嘉说着,跪坐在旁,其余三人也纷纷落座。

“李斯,你不需要这么紧张,临武君虽然久经沙场,但是论言辞他是比不过荀夫子的。”郭嘉的语气有些无所谓,对待李斯好像没有什么好感似的。

“可老师他毕竟不是兵家之人啊!”李斯有些担忧地说道。

这时荀彧说道:“我觉得叔父不会输,至少对上临武君不会。”

“为什么?”李斯有些疑惑。

“因为临武君是兵家之人,讲究兵者诡道。”杜预想着说道,“正因为如此,荀夫子他才会辩论过临武君。”

“此话何解?”李斯问道,荀彧和郭嘉也看了过来。

“以有‘道’之师伐不义之徒,胜之必矣!”杜预肯定地说道。

就在这时,赵王宣布开始辩论。

“临武君是沙场宿将,不妨先听听他对用兵之道的见解,不知众位以为何如?”赵王问道。

荀子点了点头,“临武君请!”

“献丑了!”临武君谦虚了一下,随后他起身走到大殿之中,对着众人说出了自己对用兵的见解。

“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侦查敌人的动向,后发而先至,这是用兵的关键要点!”

“用兵最重视的是形势与地利,而且常用诡诈之术。”

“善于用兵的人,反应迅速而高深莫测,没人能知道他的军队会在哪里出现。”

临武君说完,下面立刻就有人附和道:“彩!”

“临武君大才!”

荀子的眉间皱起,但一瞬间又松散了下来。

“荀夫子不知有何见解?”临武君微笑着回到了座位上,这满堂的喝彩很好的满足了他的虚荣心。

荀子缓缓走到大殿中央,他开口道:“弓与箭不搭配好,那么后羿也不能射中目标;六匹马的步调不能一致,那么造父也不能到达远方;士人和百姓不能归附君主,那么商汤王、周武王也无法取得胜利。”

“而凡是动用军队进攻,根本在于统一百姓的想法,擅长用兵的人是擅长让百姓依附他的人。”

“士兵也是百姓,若是士兵不爱戴将领,百姓不爱戴君王,那么即使是天纵英才也难以发挥士兵的全部实力,因此,善于让人民归附于自己才是用兵的关键!”

荀子的话让杜预眼前一亮,这就是他前些天给韩国出的思路,让百姓先依附韩国,这样当韩国受到入侵之时,百姓便会与韩国同生共死。

“荀子,难道民众不归附就不发生战争了吗?”临武君说道,“我想并不是这样的吧!”

“难道孙武和吴起他们两个人是错的吗?兵不厌诈可是无数人总结出来的兵家规律。”

“可是孙武兵败葭萌,吴起兵败咸阳,难道他们就一定是对的吗?”荀子反驳道,“您所看重的是权变谋略、形势有利,所施行的是攻取掠夺、机变诡诈,这是诸侯之事,不可这些确实是无可厚非。”

荀子说着摇了摇头,然后继续道:“而我所说的用兵之道是王者之志!”

所谓王者之志即是王道,所谓诸侯之事即是霸道,寥寥数语间,荀子的王道气势便就压过了临武君的霸道气势。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夏启修德使扈人而降、商汤网开一面揽天下人心,这边就是王道。

王道靠的是仁政,而霸道靠的是武力,荀子知道这样并不能彻底让人心服口服,于是继续说道:“王者用兵,是不可能用欺诈手段的。”

对于这一点,杜预并不赞同,凭什么?仁政可不是显示在这个地方!

“因为仁德之人的军队,是不可能被欺诈的。”荀子解释道,“那可以被欺诈的,只是一些懈怠大意的军队,羸弱疲惫的军队,君臣上下之间涣散而离心离德的军队。”

啊这,杜预觉得荀子有些想当然了,他所经历过的战斗都在告诉他,荀子的这句话经不起实践!

他看向荀彧、郭嘉、李斯三人,三人紧缩着眉头,似乎对荀子的这个话很难理解。

“所以,以夏桀的欺诈手段来对付夏桀,谁更巧妙只是看运气,可用夏桀的欺诈手段来对付唐尧,就好比是用鸡蛋来碰石头一样。”

随后荀子侃侃而谈,杜预虽然有些兴致缺缺,但还是打起精神认真地听起来

“仁君与将士思想一致,全军同心协力,下臣对待君主,就好像手臂保护头、眼睛、以及心腹一样。”

“况且,仁君治理十里的国家,百里之内的动向都能知道得清清楚楚;治理百里之国,千里之内的动向都知道得清清楚楚;治理千里之国,四海之内的动向他都清清楚楚。”

“仁君治国,必然是耳聪目明,时刻警惕,举国上下都和谐团结如一人。”

“所以仁君用,将他们集合起来,就会形成一百人一队的编制,他们分散开就自动形成有序的军阵,展开军队就像宝剑莫邪的剑刃,任何触碰它的东西都会被斩断,冲向敌人就像宝剑莫邪的剑尖,任何阻挡的东西都会被刺破!”

“至于残暴君主,又有谁愿意同他共赴战场呢?”荀子反问众多学士,而这些学士已经被荀子的长篇大论所吸引,根本不会在意前面的瑕疵。

“彩!”学士们纷纷喝道。

见状,荀子很欣慰地说道:“那些跟随他上战场的人,必定是他的百姓,可他的百姓亲近我们就像亲近父母一样,憎恨残暴君主就像憎恨仇敌一样,谁又愿意替仇敌去伤害自己父母呢?”

“如此一来百姓必定会争相来告之实情,又怎么能欺诈仁君呢?”

“所以,仁人治国,必然会一天天强盛,诸侯先归顺者安定,后归顺者危殆,想要与他为敌者被削弱,想要反叛他的国家就会被消灭!”

可是若是大家都施行仁政呢?那大家都强盛起来的话,都采取王道的话,那么还不是要靠欺诈来取胜吗?杜预对此表示他很不理解,什么东西见效好,大家当然是纷纷效仿,还能让你一家独大了不成?

他不由摇了摇头,期间他和郭嘉对视了一眼,不得不说郭嘉的眼睛真的很漂亮呢!

嗯......漂亮?杜预有些诧异,他的脑子为什么会蹦出这个词来?

但真的是很漂亮呢!

“善哉!”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临武君。

赵王问道:“敢问先生,仁君的军队采取什么样的用兵之道?他的治国举措又是怎样的?”

就在杜预思考的同时,荀子继续说道:“君主贤德,他的国家一定安定;君主没有才能,他的国家一定动乱;君主崇尚礼义,他的国家一定安定;君主忽视礼义,他的国家一定混乱。”

“安定的国家强大,混乱的国家会走向削弱,这是国家强大与衰弱的根本原因。”

“君主能被臣民敬仰,那么臣民就可为君主所用;君主不能被臣民敬仰,那么臣民就不甘为君主所用”

“臣民能被君主役使的国家就强大,臣民不能被君主役使的国家就会日渐削弱,这是国家强大与衰弱的常规。”

杜预听着,得出了六个字的结论,要先得到民心。

“崇尚礼义、奖励功勋,这是国家强大的上策;重视禄位、珍惜名节,这在其次;崇尚功绩、轻视名节,这是国家强大的下策。这是国家强大与衰弱的一般概况。”

荀子继续说道:“好士者强,不好士者弱;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赏重者强,赏轻者弱;刑威者强,刑侮者弱;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强,械用兵革窳楛不便利者弱;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权出一者强,权出二者弱。”

“这些是强盛与衰弱的常规。”

“夫子果然大才!”赵王不由赞道。

“彩!”学士们纷纷被荀子的论辩折服。

“可如果每个国家都是贤明之君,都崇尚礼义,那国家之间的强弱又该如何决出高下呢?”杜预轻声呢喃道,在这烦杂的人声中几乎只有他自己听得见。

“用不欺诈的手段来达成欺诈的效果,这才是用兵的要领。”是郭嘉的声音,“或者说只要达成目的即可。”

杜预看向郭嘉,郭嘉继续说道:“兵不厌诈和兵者诡道的核心在于使情报变得真假难辩,真的既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假的既可以是假的,也可以是真的。”

“如果真的出现你说的那种情况,那么看的便是谁更高明,将领是为战争而生的,如果只凭借仁政便能过取胜的话,干脆让古往今来的那些名将全部自刎吧!”郭嘉十分不屑地说道。

随后,荀子开始了举例说明,分别拿齐国的齐技斗、魏国的魏武卒、秦国的秦锐士来作比较,得出齐技斗不如魏武卒,魏武卒不如秦锐士。

秦国则严格限制底层人士的谋生手段,百姓想改变自身命运,要么务农,要么上战场立功。

魏国走的是精兵路线,凡是能通过严格体能测试的人就可入选军队,其家庭就能获得丰厚奖赏。

齐国鼓励士卒掌握标准的作战技巧,以此技巧取得战功才有奖赏,不是以此技巧取得战功则无奖赏。

因此,秦军战斗力非凡不是没有道理的,张仪一眼看出魏武卒和齐技斗的区别不是没有道理的,只是秦军缺少和齐军战斗,因此才不知道而已。

“这么说来秦兵岂不是天下无敌了!”有学士惊呼道。

荀子摆了摆手,又摇了摇头,缓了缓之后他开口道:“非也!”

“无论是齐技斗还是魏武卒,亦活着是秦锐士,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奖赏、贪图私利而作战的军队,没有值得民众尊敬的君主,没有民众甘心遵守的制度,更没有让民众忠于气节的原则。”

“......”杜预亲自去过秦国,秦国百姓将国家兴亡看得相当的重视,完全不像是荀子说的这样。

如果秦王不能让百姓尊敬,那么在合纵攻秦一战中,士兵的军心早就散了。

卫鞅变法可是连反对派都留下了,时间推移现在的百姓估计早已经习惯对于这制度基本无感。

至于忠于气节的原则,这一点从秦国的那首军歌就能看得出来,绝对是有的,而且很非常地强烈。

如果秦军真的只是为了追求奖赏、贪图私利而作战的话,那么秦国早就灭亡了啊!杜预不由在心中暗道,他觉得荀子有一些片面了。

“荀夫子他去过秦国吗?”杜预问道。

“星辰虽小,难掩其明。”郭嘉幽幽说道,也不知道是在说什么,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前后两次指的一定不同。

“没有。”荀彧回道。

“这有什么问题吗?”李斯问道,他能够察觉到不对劲的地方,但是却说不上来。

杜预摇了摇头,“等结束了再说吧!”

“假如诸侯中有谁能用精妙绝伦的礼义气节教化他们,就能使自己的国家振兴,而让其它国家全部陷入危机!”荀子道,“所以,秦国精锐士卒肯定无法抵挡齐桓公、晋文公的军队,而齐桓公、晋文公的军队又不可能与周武王、商汤王的仁义之师匹敌。”

“因此,只有用礼义教化,才是使民众团结一致的办法!”

“彩!”赵王道。

“彩!”临武君道。

“彩!”群臣及学士们道。

所谓王道第一要务的确是要争取民心,但赢得民心不能光靠礼义教化,杜预心中暗道,让社会各阶层民众都能享受到王道所带来的生活改善,这才是王道的核心关键!

礼义教化确实能够稳定社会秩序,但未必能让国家持续保持强大的竞争力,所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不过,荀子他偷换了论题啊!杜预看着荀子,心中有了大概。

随后,赵王问道:“那身为将领应该如何做呢?”

“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荀子问言道,将领最高的智慧莫过于放弃有疑虑的打算,最重要的行为莫过于不出错误,最重要的是不做可能会后悔的事情。

荀子说着补充道:“事至无悔而上矣,成不可必也。”

“老师他的话......好像......”李斯好像不是很认同,因为能够做到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军队有六条作战的准则,命令要严肃而有威势;惩罚要坚决实行而有信用;军队驻扎的营垒和收藏物资的军库要周密而牢固;军队的行动既要安全而稳重,又要紧张而迅速;侦探敌情观察其变动既要隐蔽而深入,又要多方比较而多次检验;碰到敌人所用的战略战术,必须要根据自己已经清晰的情形来决定,不要根据自己都还感到疑惑的情形来决定。”

荀子讲述了自己对将领的要求,这让周围的人群再次喝彩。

“不要热衷于当将军而又害怕被罢免;不要急于求胜而忘记了可能会失败;不要认为自己有威力而轻视敌人;不要看到了有利的一面而不顾有害的一面;凡考虑事情都要深思熟虑,而使用财物奖赏时候一定要慷慨大方。”

“宁愿自己被杀也不要把军队驻扎在防守不坚固的地方;宁愿被杀也不让自己的军队去进攻注定无法战胜的军队;宁愿被杀也不让自己的军队去欺负民众。”

此刻的荀子已然成为全场的焦点。

“先生谈论用兵,经常把仁义作为关键,仁者爱人,义者遵循道义,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要用兵呢?用兵的原因,不是为了争夺吗?”有人问道。

“非也!”荀子淡淡说道,“仁者爱人,正是因为爱人,所以就憎恨恶人去害人;义就遵循道义,正是因为遵循道义,就憎恨恶人去祸乱他人。”

“用兵的目的不是争夺,而是禁止恶性、消除危害。”

“仁义之师所到之处便如同及时雨一般,百姓纷纷欢喜,昔尧舜禹汤此四帝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

“如果一个国家以德为本,对相邻的国家讲究交际并且遵守承诺,就会赢得相邻国家的尊重,这样便就不需要战争,兵器也不用沾染着鲜血,别的国家就会不论距离远近都会来投靠它。”

“《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此之谓也!”

语毕,伴随着喝彩之声,荀子缓缓回到座位上。

“临武君终究只是兵家,看待用兵的角度只是从兵家出发,叔父能论辩过他,自然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荀彧缓缓说道。

“征服天下的根本武器不是军队,而是昌明的政治。”杜预总结了荀子的看法,他说道,“礼是国家强固之本,行仁义则政治昌明,这样的国家能吸引天下之人,因而能够兼有天下。”

“但是实际上关键的要点只有两个字,人心。”郭嘉打断道,“不管人心是通过什么手段来的,只要人心依附便就是擅长让人依附他的人,即便那人确实是一个奸诈小人,但是只要能设法使人心依附,那他便不是一个奸诈小人。”

“昌明的政治目前不重要。”郭嘉继续说道,“即便政治不昌明,让人心依附可并不是什么难事。”

“即便不强调‘礼’,国家依旧能够兴盛。”郭嘉是这么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