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玄幻奇幻 > 我激活了月光宝盒 > 第0009章 多喝热水

第0009章 多喝热水

刘三江开车过了一个大路口,就停下了车。

“苏晴,你在这等我一会儿!”

“哎!你去……”

不等苏晴说完话,刘三江跑下了车。

他很快穿过马路,来到市百货商店门口,然后东张西望,看向四周。

很快,一位裹着大棉袄,带着帽子的壮汉,把手抄在袖子里,向他走来。

“哥们!要票吗?”

果然,只要有需求,什么时候都会有倒卖票据的黄牛。

“糖票,有吗?”刘三江问。

“有!不过不便宜!”

刘三江从兜里掏出一把全国粮票,“可以用这个换吗?”

壮汉接过来一张张查看,这可真不少,五市斤、三市斤、一市斤,总共五十市斤。

“你这也太多了,我手头没那么多糖票。”

“有多少糖票就换多少,剩余的,你给换成省内的细粮票和肉票。”

“那行!”

壮汉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口袋,然后警惕的看了看四周,确定没被人盯着,点出十几张票。

刘三江数了数,糖票两斤,肉票两斤,细粮票二十斤,“有点少啊!”

“不少了!”壮汉一副吃了大亏的表情,“我这是按行情最高价,给你换的!”

“你再给我加点!”刘三江讨价还价。

“那给你一张券,你可以买瓶好酒!”

壮汉又从布袋里抽出一张票,上面写着“茅台酒酒券”。

刘三江很满意的收下,他可知道,这个年代茅台才八块五钱一瓶,只要有票,很容易买到。

而不像2022年,想买瓶茅台,得加钱,还不一定是真的。

走进百货商店,一面镜子挂在墙上,供顾客正衣冠。

“卧槽!这是我!”

刘三江被镜子里的自己吓了一跳,穿越前,他给自己起了个网名——东北彭于晏。现在的面容,妥妥的彭于晏本尊。

难怪,昨天食堂打饭的时候,好几个没结婚的女工人都这么热情,甚至有人主动表示将两周才见到一次的红烧肉,让给他。”

长得帅,真得可以当饭吃!

迈着自信的步伐,刘三江走了进去。

整个百货商店面积不小,到处贴着为人民服务的标语。

一楼有七个营业员,全都是年轻的女性,站在各个柜台后面。

可能商场刚开门,里面人不多,只有零散的几位顾客。

刘三江原本以为,凭借自己出众的长相,会让女营业员对他高看一些。可实际上,并非如此。

女营业员脸上带着这个年代特有的骄傲,招待着他。

刘三江买了两斤红糖,一瓶茅台,一个陶瓷茶杯,还让营业员给倒了杯开水。

这一圈下来,总体她们态度还算可以,热情倒是谈不上,但也绝对不是爱答不理的那种万人嫌。

买完东西,他返身回去。

这一去就是十多分钟,苏晴已经等得不耐烦,站在寒风中跺着小脚,生闷气。

“苏晴,我回来了!”

“刘三江,你去哪了!”苏晴表情很委屈,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买了点好东西,走上车,我给你看看!”

“你买东西也太慢了!”苏晴埋怨。

刘三江看着气嘟嘟的小嘴,还别说,生起气来,更好看了,“别生气了,先上车!”

“哼!”苏晴上了车

刘三江见苏晴坐好了,才将茶杯递了出去,“拿着!”

“你不会就买了个茶杯?”

苏晴接过来,发现杯子内装着热水,不禁心头一暖,加上刚才误会,甚至产生了内疚。

“多喝热水!噔噔噔!还有这个!”刘三江把一包红糖塞到苏晴手里。

红糖,在这个年代,可是稀缺的营养品,只有孕妇临盆恢复元气的时候,才会发放几两的购买票。

“刘三江,你哪弄来的!”苏晴眼里又多了一份感动。

“反正不是抢的。快喝,喝完肚子会舒服一些!”刘三江回道。

听了这话,苏晴脸上多了一抹红晕,这些他怎么会懂。

等苏晴喝完了红糖水,腹部的疼痛确实减轻了,刘三江这才准备上路。

兰陵镇位于沂州市西南方向约50公里的地方,加上道路曲折多出来的距离,差不多有150里路。

两个人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天,自然是主要是刘三江说,苏晴在听。

用了将近三个小时,他们才到达兰陵镇。

“这就是我家!”刘三江停下车,指着路旁一座用青砖盖得两进两出的院子。

“哦!”苏晴轻声应答,脸却羞的通红,“刘三江,能快点送我回农场吗?”

刘三江家在镇子东头,兰陵农场驻地在西头,两者相距还有一里多地。

听到苏晴有气无力的请求,刘三江知道她已经憋到瓶颈了。

“苏晴,要不先去我家?”

“不好吧?”苏晴有些担心。

“这有啥!白天就我大姨奶自己在家,她很好说话的!”刘三江满不在乎。

苏晴最终还是无奈的点点头,跟着刘三江下车,进了院子。

“卫生间在那个角落。”刘三江指着西南角那间小房子。

“来你们家,不先跟你家里人打声招呼,他们不会生气吧?”苏晴有些顾虑。

“没事!我大姨奶也在商海待过,很开明的。”刘三江解释道。

听了这话,苏晴背着黄挎包,赶忙走了过去。

“大姨奶!我回来了!”刘三江大声吼道。

“仨儿,回来了!”前院的倒座房内传来慈祥的声音。

这座院子是刘三江太爷爷修建的,解放后,他爷爷又花重金重新整体修缮了一番,是整个苍南县最好的老宅子。

本来是三进三出,院子最北边的后罩房,在前些年失火,烧得一干二净,后来就拆了,剩下一堆破砖头。

他太爷爷家解放前,是当地有名的乡贤,家境很好。

他爷爷下过南洋留学,后来学成回国,去了商海市。在战乱年代,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敏锐的商业头脑,在商海市外滩闯出了一番事业。

那个年代的成功人士,三妻五妾很常见,他爷爷还算低调,也就娶了四房老婆。

大老婆,也就是刘三江这位大姨奶,是很小的时候,在老家门定下的娃娃亲,当户对的,生下两男两女。她的儿女都已经各自成家。

二老婆,刘三江的亲奶奶,一位燕京学堂的进步女学生,生下一男婴就撒手人寰。此男婴也就他的父亲。

三老婆,大资本家的女儿,一位自小长在商海滩名媛佳丽,无子嗣,十年前去世。

四老婆,一位南洋巨富的千金,刘三江只听大姨奶提过,她本人一直待在南洋,没来过大陆。

亲奶奶去世的早,大姨奶将刘三江的父亲视如己出,一手抚养长大。

建国后,颁布的《结婚法》,明文确定了‘一夫一妻制’。

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

像他爷爷这种,在解放前就已经形成一夫多妻家庭的,提倡保留一位妻子,其他的妻妾可以改嫁。

他爷爷打算响应号召,分家,解除婚姻关系。

可他爷爷的四位老婆,好像事先约好,都没有接受这一提倡。她们认为分开住可以,但都不承认分家,更不用说离婚,死都不同意。

按照年龄,他父亲排行老三,于是大姨奶给刘三江起了个乳名——仨的儿子,简称仨儿。

“嗯!我回来了,大姨奶!”

刘三江推开门,进了房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