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说 > 历史小说 > 锦衣辅国 > 188、风声12

送走了战战兢兢的潘洪,张璟只让秦武打探消息,及时把进展报给他,便不打算再多管了,反正都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该做的几乎都做了,其他的就听天由命吧。

如果陛下真的头铁到底,就是不立太子,夺门将真的无法避免!那么自己的一番布置,也能保证自己分上一杯羹,尽管他着实不想看到这等投机之事的发生。但是,他一个小小的锦衣亲军指挥,岂有跟内廷、外廷两方势力联合起来相抗衡的力量?

喝多了吧,但凡有几粒花生米,也不至于喝成这样啊。

所以,如果对方铁了心的,就是要通过这种不体面的方式复辟,张璟是没有任何办法帮他们体面的。他当然可以孤注一掷,率领成军的缇骑挫败这个阴谋,但之后呢,之后该怎么办?面对满朝上下、宫廷内外的反扑,他包括他的家人朋友,定然会被这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碾的渣都不剩。

所以,张璟只能坐视。

如果能够说服朱祁镇一方,让对方安安心心的等景泰帝驾崩,再顺理成章的即位,就是最好的结果了。

但自己这点身份,凭什么去跟对方遍及宫内宫外、文武双方的、这偌大的势力去协商?张璟十分清楚,自己是绝无这个资格的。

有这个资格的,有且仅有一人,那就是于少保。但于少保此人,对于自己的要求过于严苛,他能够接受这种,可能让自己的人格染上因果、甚至是污点的方法吗?

绝对不可能!

静待事态发展吧,张璟无奈的叹了口气,看了看天色,已经不早了,吩咐人把花厅收拾了之后,便打算回书房继续充电。

刚刚绕过假山,就见自己书房门大门洞开着,张璟心里一暖,定然是薛彦君来了,想来是怕自己喝多了。

自己的酒量在家里不是什么秘密,就连几个小丫头的酒量都比他好点,这辈子都无法解锁“酒豪”这个称号了。

“哥哥回来了。”薛彦君见张璟进门,连忙站起来敛衽一礼,一旁的翠墨也一样行礼,“奴家见过郎君。”

张璟笑呵呵的点点头,算是回礼,“行了,别客套了,都坐,翠墨你也坐下,不用拘束。”

翠墨笑着从书桌上的食盒里取出一碗醒酒汤,双手递给张璟,“这是我家姑娘特意为郎君做的,郎君赶紧趁热喝了吧。”

张璟接过醒酒汤,笑道:“也没喝多少,就陪了两杯,哪里就醉了?”嘴上虽然逞强,行动上却也不慢,老老实实的把醒酒汤给喝了。

翠墨接过碗,放到食盒里。

张璟招呼二人坐下,翠墨说什么都不肯坐,“哪有这样的道理,主家面前,哪有奴家的座位。”

“哥哥不必招呼了,”薛彦君笑着给翠墨解了围,“天色不早了,小妹也该回去了。”

“那我送送妹妹。”张璟也不勉强,夜色已深,这孤男寡女的,的确不好独处,张璟其实挺无奈的,虽然二人之间的关系已经是双方默许了,就等张璟成婚后,张母很快就会操办二人的事情。但怎么说呢,薛彦君今年才十四岁,在张璟眼里,还是个孩子,他着实没有那等心思。

把薛彦君和翠墨送到侧门,目送二人回到了正房后院,张璟转身回到书房,继续充电。

一夜无话,第二天,经过一夜辗转反侧的潘洪正打算下值后去找陈鉴,不想陈鉴竟然先找到了他,“年兄,小弟前日酒后无状,扫了年兄的酒兴,今晚小弟略备薄酒,给年兄赔罪,请年兄赏光。”

这正中了潘洪的下怀,当下也不推脱,“年兄既有所请,小弟焉敢推辞?”

“哈哈,”陈鉴闻言一笑,对潘洪拱了拱手,“下值后,弟便来邀请年兄。”

陈鉴的住处在东华门外的明时坊,虽然不大,却颇为精巧,陈鉴的发妻并未来京,所以,他纳了几房小妾,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

“寒舍简陋,让年兄取笑了,”在前厅里落座后,侍女送来茶点,陈鉴半真半假的对潘洪说道。此话真的地方在于这座宅子的确有点小,只有一进;假的地方在于,这地方的宅子可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如果陈鉴原因,潘洪愿意用自己的三进大宅换这个小院。

问题是,陈鉴愿意吗?肯定不愿意啊,这话不过是陈鉴的凡尔赛罢了。

“小弟这两日思索甚多,我辈读书人,得志泽加于万民,不得志则修身见于世也,所谓礼贵别嫌,事当慎始,如今太子未立,非所以重储贰,定众志也。我辈当为天下先,劝天子立储,年兄意下如何?”陈鉴目光炯炯的看着潘洪,言辞激昂的说道。

潘洪闻言,站起来躬身一揖,“小弟愿附年兄骥尾!”心里不由感慨,这可真是瞌睡遇到枕头,得来全不费工夫,如此一来,张璟的交代也能完成了,自己也不用冲在前面,简直完美。

“明晚,小弟多约几位同事,为年兄助力,年兄意下如何?”潘洪接着说道,人当然是越多越好,自己拉几个,陈鉴再拉上几个,这声势不就造起来了吗?

“善!”陈鉴大喜,觉得自己果然没找错人,“年兄此言大善!”

八月十四,中秋节前夕,以翰林侍读陈鉴为首、包括御史在内的十三名翰林、言官同时上书,请陛下复立沂王朱见深为太子,以固国本。

由于第二天就是中秋节,此事暂时并未引起太大波动,毕竟时间还短,就算能够形成足够的影响,也需要时间发酵。

马上就是中秋节了,大家都不愿意生事,所以,看起来并未在朝堂之上引起广泛的注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些事只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之前零星的几本奏折无法影响大局,是因为上奏的人,这些人只是大佬们的闲棋,大佬们的投石问路之举。

如今陈鉴联络清流上书,虽然人数不多,但这些清流的影响力可不是之前那些个马前卒可比的,尽管这十几人也并非什么大人物。

但“清流”两字的威力,可是非同一般。